一、早期分类
早期分类应在伤后即刻进行。战时从早期救治机构开始,平时可在入院初期进行。早期分类的主要依据如下:
(一)病史
主要指照射史。战时根据核爆炸的当量、爆炸方式、病员所处位置和有无防护等,初步估计病员受到的剂量。如为沾染区外照射,则根据所在沾染区的地面照射量率和伤员通过或停留的时间,推测病员受照射的剂量,同时还在了解病员有无内污染的可能。
平时的事故性照射,则根据事故的性质、辐射源的类型和活度、病员受照射时所处的位置和照射时间,以及照射过程中人员活动情况、有无屏蔽等,初步估计可能受到的剂量。
无论战时或平时,如病员佩戴有个人剂量仪,应及时了解个人剂量仪所指示的读数。
(二)初期症状
受照射后病员在1-2天内表现出的初期症状对判断病情有参考价值。
1.照后初期有恶心和食欲减退、照射剂量可能大于1Gy;有呕吐者可能大于2Gy。如发生多次呕吐可能大于4Gy。如很早出现上吐下泻,则可能受到大于6Gy的照射。
2.照后数小时内出现多次呕吐,并很快发生严重腹泻,但无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考虑为肠型放射病。
3.照后1小时内频繁呕吐、定向力障碍、共济失高、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者,可基本诊断为脑型放射病。在排除外伤因素的情况下发生抽搐者,可确认为脑型放射病。
对初期病状要注意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排除心理因素,表4-3所列各项可供参考。
表4-3 急性放射病的初期症状
分型(度) | 初期开始时间 | 持续时间(d) | 主 要 表 现 |
骨髓型 | |||
轻 度 | 几小时至1天或不明显 | >1 | 乏力,不适,食欲稍差 |
中 度 | 3~5h | 1~2 | 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升高后下降 |
重 度 | 20min~2h | 1~3 | 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短暂升高后明显下降 |
极重度 | 立即或1h内 | 2~3 | 多次呕吐,腹泻,轻度腹痛,白细胞短暂升高后急剧下降 |
肠 型 | 立即或数十分钟内 | 频繁呕吐、严重腹泻、腹痛,血红蛋白升高 | |
脑 型 | 立即 | 频繁呕吐,腹泻,定向力障碍,休克,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抽搐 |
(三)化验检查
1.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下降速度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程度,尤其在战时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早期化验指标(表4-4)。
表4-4 急性放射病早期淋巴细胞绝对值(×109/L)
分型(度) | 照后1~2d | 照后3d |
骨髓型 | ||
轻度 | 1.2 | 1.0 |
中度 | 0.9 | 0.75 |
重度 | 0.6 | 0.50 |
极重度 | 0.3 | 0.25 |
肠型和脑型 | <0.3 |
根据事故病例和实验资料,按初期症状和早期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变化制订成早期分类诊断图,可作早期分类参考(图4-4)。
图4-4 急性放射疾病早期分类诊断图
使用说明 将病员在照后12~48小时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和该时间内病员出现的最重症状实线下角(图的内侧)作一连线,通过中央直柱,柱内所标志的程度即为急性放射病的程度。如需在伤后6小时进行分类诊断,可单独根据症状进行,即沿病员出现过的最重症状实线上缘(图的内侧)作一水平横线至中央直柱,柱内所标志的程度即为放射病的程度。但这时误差较大。
2.网织红细胞:外周血红细胞变化较迟,但网织红细胞的变化很早。照后5天内网织细胞明显下降,相当于3Gy以上的照射。48小时内消失,说明受到了致死剂量的照射。
3.血红蛋白量:骨髓型放射病早期血红蛋白量变化不明显,肠型放射病早期升高。

- 早期分类《核、化学武器损伤》
- 早期发现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检《预防医学》
- 早期分类《核、化学武器损伤》
- 早服二妙地黄汤方《冯氏锦囊秘录》
- 早期肝硬化《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早点——茯苓糕(饼)《趣味中医》
- 早期合并症《骨科学》
- 早晨醒来赖会儿床《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早期及晚期妊娠诊断《妇产科学》
- 早晨疼痛《银海精微》
- 早期教育《中医儿科学》
- 早晨嗽《中医词典》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晨发搐《小儿药证直诀》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晨发搐《中医词典》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产儿视网膜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产儿呼吸暂停《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产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产《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产《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餐—一粥疗《趣味中医》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晡《中医词典》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核、化学武器损伤》
- 第一篇 核武器损伤
- 第一章 核物理基础
- 第一节 原子核及原子核的转变(缺)
- 第二节 放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辐射量及其单位
- 第三章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
- 第二节 组织器官的辐射效应
- 第三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 第四章 急性放射病
- 第五章 小剂量外照射的生物效应与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
- 第一节 小剂量外照射的生物效应
-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
- 第六章 慢性放射病
- 第七章 内照射放射损伤
- 第八章 皮肤放射损伤
- 第九章 复合伤
- 第十章 放射卫生防护基础
- ■[以下内容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