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论
经云.痘禀于阴.而成于阳.麻禀于阳.而成于阴.此阴阳互根之妙也.麻乃先天真阳中之胎毒.然必得阴与之交感.而后能生其化.故曰成于阴也.方其初热三日.必周身 微似有汗.而苗乃见.汗者阴之液.发热而 者.阴阳交感.施化之验也.苟非有 之汗.营卫干涩.腠理闭固.其苗何由而得出耶.若已齐苗.务令颗粒红活鲜明.是乃营血附随其气.毓成佳硕.而精华发见于外也.其后以渐回塌.塌后之暴悍余气.亦必由交感而化.阴得之而为 迹. 迹者.阴血之所为也.不欲其速收.恐其余毒复返入内.必有后患.是功成于此.岂非成于阴乎.所谓麻禀阳而成于阴如此.然必内外无邪.方能成功.邪则伤正.有害于麻.法当分经辨证.根据法定方.
使邪去而正无害.则营卫和顺.阴阳交会.无所往而无不得之矣.凡痘症重在养浆.麻症只要齐苗.苗齐功居八九.其后不过调理而已.形色喜鲜明而嫌暗滞.不妨其多.总要出得透.透则内无留邪.其症常兼咳嗽及咽喉痛.咽痛治法.以甘草、桔梗为主.相症加减.若红肿恶热口渴尿赤.宜加黄芩、生地、牛蒡子.外用蕲艾、蛇床子研末.新烟铜盛燃.吸烟.取出痰涎.咽痛渐愈.若不恶热.舌胎白滑.宜加半夏、南星.外用蕲艾、半夏、南星研末.吸烟取涎.若声音重浊.更加阿胶、玉竹、鸡子白之类.若不红肿.舌胎滑而冷.不渴.恶寒喜热.宜用半夏、南星、附子、肉桂之类.外用油蘸大纸捻照其后颈.或用生附子研末吹之自愈.凡此不过但引其端.而未详其法.非略也.用法不外六经.验证重在本气.毋庸复赘.
附案
曾医老庚者.年二十有七.夏月出疹.头身微热.苗色淡红.咽喉痛甚.时医误用柴、葛、牛子、甘、桔等药.转加作泄.大泄数次.疹顿沉没.咽喉转闭.口不能言.人事恍忽.晕眩欲绝.时天有在坐.予谓天有曰.此证全是一团阴寒在里.若用疹家通套药.必不可生.天有曰.何以言之.
予曰.若内实有火.苗当紫赤.何得淡红.且咽喉虽痛.而不赤肿.又无烦渴恶热等证.明明肾脏虚寒.阴火上攻也.且阳和布令.百体顺昌.麻疹属阳.必纯阳始得出透.见点之时.如萌芽初吐.
遇阴惨肃杀之气.摧残所生.靡有孑遗.今值此阴邪横发.埋没真阳.而疹不沉没者.几希矣.于是陡进附子、干姜、半夏、甘草、白术、茯苓、肉桂、黄 .温补兼行.以驱阴回阳.俾驳劣悉返冲和.乃得功收再造.危乎微乎.
从侄经千.年三十出疹.初热时.心中烦躁.腹内疼热.甚为剥床.彼因问三豆汤可服乎.余曰.可急煎服.于是心腹烦热乃解.苗不出现.人事晕眩.咳逆喘促.鼻靥扇动.详察其证.知其为热毒壅塞于肺.肺壅则津液不行.肌窍不开.苗故不见.因用黄芩以清里热.阿胶、麦冬以润肺燥.桔梗开提肺气.紫、葛、蒡、薄清解外热.甘草缓中.杏仁定喘.服二剂.苗虽出透.而色皆紫黑.人事更觉沉重.饮食一点不能下.余悄谓其家曰.麻书有云.淡红者生.紫黑者死.其家骇怖无似.余复安之曰.岂真死症耶.但其症极险耳.此为内热甚而血结也.其证舌干口臭.恶热喜冷.声音响亮.仍用黄芩、麦冬、阿胶.以清内热.而润肺燥.加以丹皮泻血中之热.合红花之活血者.以散血结.蝉蜕、牛蒡解其外毒.黄连、甘草解其内毒.连进三剂.人事渐安.饮食渐可.紫黑渐退.而麻疹起矣.然有阴邪内盛者.苗赤紫黑.法宜驱阴回阳.其证舌润不渴.声低息短.恶寒喜热.与此不同.
朱曰 证之阴阳.务宜细辨.阳证喜寒凉.若阴邪内盛.寒凉即死.
前月其弟字志千者.年二十一岁.疹出甚艰.信任内戚所荐之医.不知解托.概用寒凉.遏郁苗气.而不能出透.至九日而死.经千谓其弟不自谨慎.起居失节.饮食失调.以致此耳.伤哉.其弟为庸医所杀.不归罪于医.而反躬自责.足征心地 良.皇天岂无默庇.所以自出麻疹.其证虽险.而终无害也.窃谓赏善自应罚恶.杀命之医.宁不速诛之耶.抑何日得蒙上天并显诛其荐医之人.方快吾心焉耳.谚云.贤不荐医.医为贤人所不荐.独愚人可得而荐乎.于是余又痛恨夫荐医杀人者.
曾医天瑞之子.大热大渴.舌干口苦.咽喉肿痹.气喘腹痛.下痢红白.小便赤热.苗色紫而暗滞.此为火邪充斥.三焦俱为热壅.伤津而渴.触肺而喘.上攻而为喉痹.下迫而便红白.精津血脉.受其煎熬.致苗色不红活.口苦者.少阳之里热也.方用柴胡、黄芩.消解少阳.大黄通泻三焦实热.栀仁引三焦之火.屈曲下行.生地、紫草以解血分之热.杏仁定喘.桔梗开提.甘草和中.服一剂.诸证略杀.但腹痛未减.小便如故.是夜用神砂六一散二钱.桔梗煎汤化服.使桔梗通天气于地道.则气不滞而壅自疏.六一散开支河以泻小肠之热.一服而小便通.腹痛即愈.次日苗转红活.诸证俱已.于是方中减去柴胡、黄芩、大黄、栀仁.更加当归、茯苓.数剂而全愈矣.
曾医国先之孙.苗色淡红.烦躁口渴.唇烂面肿.清涎成流.饮食不思.小便短.大便秘.予细察之.此证内真寒而外假热.其人恶寒.身倦欲寐.乃少阴证也.内有真寒.舌胎滑而冷.口虽渴而喜热饮.且不能多饮.小便短大便秘者.以清涎上涌.津液逆而不降也.诸证皆非真热.乃假象也.方用附子、白术、茯苓、半夏、吴萸.服一剂.苗色略转.人事饮食.亦渐就康.再投一剂.口唇全愈.清涎亦不吐矣.大便初硬后溏.旋即又行转红白痢.吾知其里邪从下行矣.亦胃气有权.秽腐当去之征也.但小便仍短.方中重用肉桂末.药内化服.三四剂.诸证皆愈而成功矣.
论 (胥山王琦先生医林指月内 论一篇附证一则)
.犹错也.皮肤甲错之谓也.俗名曰 .实系疹也.红点隐隐.调之隐疹.疹之根源.乃毫毛之内.皮腠之间.因于寒.致血凝涩.其凝涩之血.散发于皮肤之外.则发而为疹.盖人身通体毫毛之气.肺所主也.毫毛之内.腠理之外.则秉胞中之血.热肉充肤.淡渗皮毛.肝所主也.皮肤寒、而血凝涩.始得凝涩.继欲流通.则发热咳嗽.散而为疹.疹之发也.有稀少.有稠密.极稀少者.不过数点.以及数十点.极稠密者.则周身头面.无有空隙.医者不知其故.见有数点.即行攻发.若皮肤肌腠之间.果有凝涩.则发热咳嗽.自当涌出.其不能即出者.非肌表不和.即气虚不振.治之之法.当以红花、归、芎、荆、柴、羌、丹之剂.和其肌表.或以桂枝、 、术、归、芍、苓、甘之剂.助其气虚.若概以苏、麻、前、杏、芩、连、石膏之剂投之.其气虚不出者.此为虚其原本.本自稀少者.此为无故受贼.非惟疹不能出.其经脉表里受亏.致身大热.而喘急生.愈热愈表.愈喘愈发.轻者重.重者死矣.盖痘之发也.见有一二点.其势必出.疹之发也.见有一二点.可出可不出.若肌表果有凝涩之疹.则身热咳嗽.其势自出.若无疹则止此数点.不能再增.善治者明乎此理.不行攻发.但调其经络.和其荣卫.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则热退身安而愈.无奈蒙昧不明.当疹毒盛行之时.见有数点.即行攻发.转攻转剧.愈发愈危.必致真藏虚败而死.真可痛耳.夫痘毒起于肾.不从经脉而出.为肾经痘.虽有良医不能挽回.若疹则其根源在于肌腠皮肤.肤腠之血.根于胞中血海.肤腠寒而胞血稽迟.则有疹毒之证.得其源而活法以治.或听其自然而不加妄治.百无一死也.
- 麻疹论《麻科活人全书》
- 麻疹解《儿科萃精》
- 麻疹论《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见形证治《痘疹心法要诀》
- 麻疹门杂症《冯氏锦囊秘录》
- 麻疹见形证治《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逆证《中医词典》
- 麻疹见形证治《医宗金鉴》
- 麻疹轻证《麻科活人全书》
- 麻疹见形证治《麻疹阐注》
- 麻疹轻重《医宗金鉴》
- 麻疹兼痧胀《痧胀玉衡》
- 麻疹轻重《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夹食重证《余无言医案》
- 麻疹轻重《痘疹心法要诀》
- 麻疹夹痧胀蛔结《痧胀玉衡》
- 麻疹轻重辨《儿科萃精》
- 麻疹夹班《中医词典》
- 麻疹轻重不治要诀《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忌用补涩《儿科萃精》
- 麻疹热厥险证《余无言医案》
- 麻疹忌食诸肉、鸡、鱼、盐、醋等物《儿科萃精》
- 麻疹舌苔《中医词典》
- 麻疹忌食辛辣《儿科萃精》
- 麻疹失音《中医词典》
- 麻疹忌食生冷《儿科萃精》
- 麻疹收没太早《儿科萃精》
- 麻疹后复痧胀《痧胀玉衡》
- 麻疹收没证治《麻疹阐注》
- 麻疹喉痛《中医词典》
- 麻疹收没证治《医宗金鉴》
《麻科活人全书》
- 作者:谢玉琼恩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8年
- 原序
- 序
- 卷之一
- 麻疹骨髓赋(增朴)
- 静远主人麻疹西江月(删订)
- 麻证条目法旨用药要诀(删订)
- 增订治麻问答捷要
- 麻疹形式要旨证治秘诀
- 麻疹证治大略括
- 密斋治法大略括
- 验麻色吉凶
- 麻疹轻证
- 麻疹重证
- 麻疹不治证
- 麻疹死证括
- 应用药性
- 麻后宜用药性
- 卷之二
- 四方麻名第一
- 岁气第二
- 预解宣毒第三
- 诸潮亦能发麻第四
- 初潮认证第五
- 初热未明是否勿峻发表第六
- 避风寒第七
- 忌恣食生冷物骤用寒凉药第八
- 忌食辛辣热物误用辛热药饵第九
- 忌食诸肉鸡鱼盐醋五辛等物第十
- 忌兼用补涩第十一
- 升发清凉解毒当分先后第十二
- 麻当分天时第十三
- 补中第十四
- 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
- 温麻第十六
- 痘夹麻出第十七
- 盖痘解毒麻第十八
- 痘后出麻第十九
- 闭症第二十
- 首尾调和第二十一
- 热有远近而出第二十二
- 不热第二十三
- 微热第二十四
- 乍热第二十五
- 壮热第二十六
- 潮热第二十七
- 渴热第二十八
- 口渴恣饮致成水蓄第二十九
- 复热第三十
- 始终潮热第三十一
- 烦躁第三十二
- 出不快发不出第三十三
- 过期不出第三十四
- 已出热甚不减第三十五
- 已出红肿太甚第三十六
- 不透表第三十七
- 尽透表第三十八
- 一齐涌出第三十九
- 麻色分治第四十
- 阴阳两部多少第四十一
- 红润不起已出不红第四十二
- 鲜红色淡红色第四十三
- 粒红肤白麻如肌白第四十四
- 紫黯色第四十五
- 粒头焦第四十六
- 云头片第四十七
- 发热而发斑屑是成瘾疹第四十八
- 易收早收难收第四十九
- 卷之三
- 咳嗽第五十
- 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喑哑声音不清第五十三
- 呃逆第五十四
- 喷嚏第五十五
- 鼻通多涕鼻干无涕第五十六
- 微汗自汗大汗无汗第五十七
- 衄血诸失血第五十八
- 呕吐第五十九
- 吐痰麻后有痰胸口痰甚第六十
- 吐蛔虫第六十一
- 口中流涎不止第六十二
- 泄泻第六十三
- 粪溏水泻第六十四
- 泻清第六十五
- 泻而腹痛胀满第六十六
- 咳嗽鼻衄呕吐泄泻首尾治法总论第六十七
- 大便秘第六十八
- 小便赤涩第六十九
- 大小便不通第七十
- 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第七十一
- 痢症第七十二
- 下蛔虫第七十三
- 卷之四
- 眼光如水眼眶红烂羞明赤肿眼泪生翳第七十四
- 眼闭第七十五
- 眼多眵涕第七十六
- 白珠红赤第七十七
- 雀盲第七十八
- 口气臭第七十九
- 口疮第八十
- 舌生白珠第八十一
- 牙疳第八十二
- 狐惑第八十三
- 切牙第八十四
- 舌胎第八十五
- 唇燥第八十六
- 唇舌破裂第八十七
- 咽喉痛第八十八
- 头疼背强头项肿遍身痛第八十九
- 腹痛第九十
- 腰痛第九十一
- 气痛第九十二
- 头温足冷下体冷过膝四肢身体冷如冰第九十三
- 疟疾第九十四
- 沉睡昏睡似寐非寐烦躁不眠第九十五
- 中恶第九十六
- 发搐第九十七
- 谵语第九十八
- 虚羸第九十九
- 妊娠出麻第一百
- 妇人出麻适值经行及经水非正期而来第一百零一
- 产后出麻出麻胎坠第一百零二
- 产妇麻后无乳第一百零三
- 麻后遍身肿第一百零四
- 余邪为殃第一百零五
- 不食吃食太早贪食不厌第一百零六
- 麻后生疮麻后遍身瘙痒第一百零七
- 见毒医毒勿泥麻法第一百零八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