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非脾寒及鬼神辩四

《儒门事亲》书籍目录

夫疟,犹酷疟之疟也。以夏伤酷暑而成 疟也,又有气之积也。多在左胁之下,状如覆杯,是为 疟,犹夏伤于暑而为疟,何后世之医者,皆以脾寒治之?世医既不知邪热蓄积之深为寒战,遂为寒战所惑;又不悟邪热入而后出于表,发为燥渴,遂为交争所惑。相传以姜、附、硫黄、平胃、异功散交解饮子治之,百千之中,幸其一效。执以为是,至使父子兄弟相传。及其疟之甚者,则归之祟怪,岂可不大笑耶?《内经》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何世俗之愚而难化也?又或因夏日饮冷过常,伤食生硬、瓜果、梨枣之属,指为食疟,此又非也。岂知《内经》之论则不然。夏伤于暑,遇秋之风,因劳而汗,玄府受风,复遇凄怆之水,风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荣卫并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热浅,则连日而作;邪热深,则间日而作;并入于里则热;并入于表则寒。若此而论,了不干于脾。

后世论药,如此之差误也。以时言之,治平之时,常疟病少;扰攘之时,常疟病多。治平之时,虽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药治之,亦能取效。缘治平之时,其民夷静,故虽以热攻热,亦少后患。至于扰攘之时,其民劳苦,不可遽用大毒、大热之药。若以热攻热,热甚则转为吐血、泄血、疽、疮疡呕吐之疾。盖扰攘之时,政令烦乱,徭役纷冗,朝戈暮戟,略无少暇,内火与外火俱动,在侯伯官吏尤甚,岂可与夷静之人,同法而治哉?余亲见泰和六年丙寅,征南师旅大举,至明年军回。是岁瘴疠杀人,莫知其数,昏瞀懊 ,十死八九,皆火之化也。次岁,疟病大作,侯王官吏,上下皆病,轻者旬月,甚者弥年。夫富贵之人,劳心役智,不可骤用砒石大毒之药,止宜先以白虎汤人参小柴胡汤五苓散之类,顿服立解。或不愈者,可服神佑丸减用神芎等。甚者可大、小承气汤下之,五、七行,或十余行,峻泄夏月积热暑毒之气。此药虽泄而无损于脏腑,乃所以安脏腑也。次以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汤、大、小柴胡汤人参柴胡饮子,量虚实加减而用之。此药皆能治寒热往来,日晡发作,与治伤寒,其法颇同。更不愈者。以常山散吐之,无不愈者。

余尝用张长沙汗、下、吐三法,愈疟极多。大忌错作脾寒,用暴热之药治之。纵有愈者,后必发疮疽、下血之病,不死亦危。余自先世,授以医方,至于今日,五十余年,苟不谙练,岂敢如是决也!又尝观刺疟论五十九刺,一刺则衰,再刺则去,三刺则已。会陈下有病疟二年不愈者,止服温热之剂,渐至衰羸,命予药之。余见其羸,亦不敢便投寒凉之剂,乃取《内经·刺疟论》详之曰∶诸疟不已,刺十指间出血。正当发时,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热立止。咸骇其神,余非炫术。窃见晚学之人,不考诰典,谬说鬼疾,妄求符 ,祈祷辟匿,法外旁寻,以致病患迁延危殆。

疟病除岚瘴一、二发必死,其余五脏六腑疟皆不死,如有死者,皆方士误杀之也。或曰∶汝言疟因于暑者,春发之疟,亦伤暑乎?余曰∶此疟最深。何哉?暑伏于秋冬而不发,至春始发,此疟之深者。《内经·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启玄子云∶火不以德,邪害于肺金也。故金肺先病,以金气不及,故为病。又《经》曰∶岁火太过,大热先发,故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见则山泽燔燎,雨乃不降,烁石消金,涸泉焦草,火星大而明见。注曰∶火无德令,纵热害金,水复制心,故心火自病。

荧惑见则酷法大,故疟常与酷吏之政并行。或酷政行于先,而疟气应于后;或疟气行于先,而酷政应于后。昔人有诗云∶大暑去酷吏。此言虽不为医设,亦于医巫之旨,有以暗相符者也。以前人论疟者,未尝及于此,故予发之。及知圣人立疟之名,必有所谓云。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儒门事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儒门事亲》书籍目录
  1. 疟非脾寒及鬼神辩《儒门事亲》
  2. 疟方五首《外台秘要》
  3. 疟龟《证类本草》
  4.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医学传心录》
  5. 疟寒疾《中医词典》
  6. 疟丹二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7. 疟寒疾《中医词典》
  8. 疟部《本草易读》
  9. 疟寒热《医学纲目》
  10. 疟病章《医学妙谛》
  11. 疟寒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 疟病一《金匮悬解》
  13. 疟后变证《医述》
  14. 疟病五《金匮悬解》
  15. 疟后浮肿《证治准绳·幼科》
  16. 疟病外所因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7. 疟后怪病《奇方类编》
  18. 疟病四《金匮悬解》
  19. 疟后黄《中医词典》
  20. 疟病三《金匮悬解》
  21. 疟后黄《中医词典》
  22. 疟病内所因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3. 疟后痢《医述》
  24.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25. 疟后内热渴引饮候《诸病源候论》
  26. 疟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27. 疟后调理《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28. 疟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心典》
  29. 疟后头面浮肿《幼幼新书》
  30. 疟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浅注》
  31. 疟后胁内结硬《幼幼新书》

《儒门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