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颈项部(左右凡一十八穴)
1.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手太阳脉气所发。治喉痹寒热,咽中如鲠。针入一寸,可灸三壮。
2.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手少阳脉气所发。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针入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之,亦不宜灸。若灸之,面肿眼合。先取噫嘻,后针天牖、风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针噫嘻,即难瘳其疾也。
3.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手太阳脉气所发。治耳鸣,聋无所闻,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肩痛引项不得回顾。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4.天鼎∶二穴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手阳明脉气所发。治暴喑气哽,喉痹咽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5.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后一寸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治咳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鸣。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6.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治寒热,瘰 ,缺盆中肿,外溃则生,胸中热满,腹大水气,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可灸三壮,针入三分,不直刺,太深使人逆息也。
7.人迎∶二穴,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脉应手,侠结喉傍,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所发。
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伤人。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项气闷肿,食不下。针入四分。
8.水突∶二穴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一名水门,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咳逆上气,咽喉 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得。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9.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中,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颈项强不得回顾。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 侧颈项部(左右凡一十八穴)《金针秘传》
- 侧颈部左右十八穴《针灸大全》
- 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针灸资生经》
- 侧副韧带损伤《骨科学》
- 侧棱《中医词典》
- 侧部《医宗金鉴》
- 侧面部《医宗金鉴》
- 侧部《医宗金鉴》
- 侧面部《秘传眼科龙木论》
- 侧部《伤科补要》
- 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金针秘传》
- 侧部《类经图翼》
- 侧面部左右十四穴《针灸大全》
- 侧柏叶《本草崇原》
- 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针灸资生经》
- 侧柏叶《滇南本草》
- 侧人耳颈二十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 侧柏叶《药鉴》
- 侧人明堂图《医学集成》
- 侧柏叶《药性切用》
- 侧人形第二《黄帝明堂灸经》
- 侧柏叶《本草撮要》
- 侧人形第六《黄帝明堂灸经》
- 侧柏叶《本草择要纲目》
- 侧人形第七《黄帝明堂灸经》
- 侧柏叶《本草分经》
- 侧人形第三《黄帝明堂灸经》
- 侧柏叶《本草便读》
- 侧人形第四《黄帝明堂灸经》
- 侧柏叶《中药学》
- 侧人形第五《黄帝明堂灸经》
《金针秘传》
- 作者:? 朝代:? 年份:?
- 一、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 二、医经录要
- (一)《灵枢·经脉》篇
- (二)《灵枢·本输》篇
- (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 (四)《灵枢·小针解》
- (五)《灵枢·营气》篇
- (六)《灵枢·营卫生会》篇
- (七)《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 (八)《素问·刺要论》篇
- (九)《素问·刺齐论》篇
- (十)《素问·刺禁论》篇
- (十一)《素问·刺志论》篇
- (十二)《素问·针解》篇
- (十三)《难经》录要
- 三、骨度尺寸图说(图缺)
- 四、经脉孔穴起止图说
- 五、周身孔穴总图(图缺)
- 六、十二经孔穴图及歌括
- (一)手太阴肺经穴图及歌括
-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三)足阳明胃经穴图及歌括
- (四)足太阴脾经穴图及歌括
- (五)手少阴心经穴图及歌括
-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图及歌括
- (八)足少阴肾经穴图及歌括
-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及歌括
-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及歌括
-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图及歌括
-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图及歌括
- 七、奇经八脉孔穴图说及歌括
- (一)奇经八脉总说
- (二)奇经八脉总歌
- (三)任脉穴图(图缺)(二十四穴)
- (四)任脉穴歌
- (五)督脉穴图(图缺)(二十七穴)
- (六)督脉穴歌
- (七)冲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八)冲脉穴歌
- (九)阳跷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十)阳跷脉穴歌
- (十一)阴跷脉穴图(图缺)(三穴)
- (十二)阴跷脉穴歌
- (十三)阳维脉穴图(图缺)(十七穴)
- (十四)阳维脉穴歌
- (十五)阴维脉穴图(图缺)(七穴)
- (十六)阴维脉穴歌
- (十七)带脉穴图(图缺)(六穴)
- (十八)带脉穴歌
- 八、针法秘传
-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此即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各穴之主治也)
- (一)手太阴肺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二)手阳明大肠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八穴)
- (三)手少阴心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四)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及臂凡一十六穴)
- (五)手厥阴心主脉(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六穴〕
- (六)手少阳三焦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四穴)
- (七)足厥阴肝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八)足少阳胆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八穴)
- (九)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十)足阳明胃经(左右及股凡三十穴)
- (十一)足少阴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穴)
-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凡三十六穴)
-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
- (二)偃伏头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三)偃伏头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七)正面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
- (八)正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 (九)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
-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二、侧颈项膺侧腋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三、腹部及侧胁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四、或问
- 十五、针验摘录
- (一)头风
- (二)阳痿
- (三)中风
- (四)臂痛
- (五)手麻
- (六)盲肠炎
- (七)中风
- (八)肠癖
- (九)脚面毒瘀
- (十)肩背痛
- (十一)胸痛
- (十二)子宫岩
- (十三)肾不纳气
- (十四)臂痛
- (十五)心痒
- (十六)腰痛
- (十七)膈食
- (十八)胃病
- (十九)蛇蛊
- (二十)干血
- (二十一)死脉
- (二十二)小肠气
- (二十三)齿痛
- (二十四)腰痛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