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一)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

《金针秘传》书籍目录

1.神庭∶一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止。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七壮至三七壮止,禁不可针,针即发狂,忌生冷、鸡、猪、酒、面、动风物等。

2.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督脉气所发。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以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忌如前法。

3.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惊痫,戴目上不识人。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头风,生白屑,多睡,针之弥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相和揩发根下,头风即永除。若八岁以下,即不得针。盖缘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热面、猪、鱼物等。

4.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脉气所发。据甄权《针经》云是一寸,今即根据《素问》一寸五分为定。疗头风目眩,面赤肿,小儿惊痫,风痫螈 ,发即无时,鼻多清涕,顶肿痛。针入一分,可灸三壮,至七七壮即止,忌如前法。

5.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脉、足太阳交会于巅上。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针入二分,得气即泻。可灸七壮,至七七壮即止。唐秦鸣鹤刺微出血,头痛立愈。凡灸头顶,不得过七七壮,缘头顶皮肤浅薄,灸不宜多。

6.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治目KT KT ,颈项恶风寒,目眩,头偏痛。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7.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治脑旋目晕,头痛不可忍,烦心,呕吐涎沫,发即无时,颈项强左右不得回顾。可灸七壮,针入二分。

8.脑户∶一穴,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禁不可针,针之令人哑不能言。治目睛痛不能远视,面赤目黄头肿。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失喑。

9.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针入三分。

10.哑门∶一穴,一作“喑”,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项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仰头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哑。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螈癫疾,头重。针入二分。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金针秘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金针秘传》书籍目录
  1. 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金针秘传》
  2. 偃伏头部中行《秘传眼科龙木论》
  3.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针灸资生经》
  4. 偃伏头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金针秘传》
  5. 偃卧《中医词典》
  6. 偃伏头部第三行《秘传眼科龙木论》
  7. 偃月内障《明目至宝》
  8. 偃伏头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金针秘传》
  9. 偃月内障证《中医词典》
  10. 偃伏头部第二行《秘传眼科龙木论》
  11. 偃月侵睛《中医词典》
  12.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针灸资生经》
  13. 偃月翳《中医词典》
  14.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针灸资生经》
  15. 偃月翳歌《眼科心法要诀》
  16. 偃刀脉《中医词典》
  17. 偃月翳歌《医宗金鉴》
  18. 偃刀脉《中医名词词典》
  19. 偃月翳内障《中医词典》
  20. 《中医词典》
  21. 偃月翳内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22. 眼坐起生花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23. 偃月障《中医词典》
  24. 眼珠脱出秘方《华佗神方》
  25. 偃月障《目经大成》
  26. 眼珠缩入秘方《华佗神方》
  27. 罨(yǎn,音掩)法《中医词典》
  28. 眼珠缩入《奇效简便良方》
  29. 罨(音掩)《中医名词词典》
  30. 眼珠垂出《古今医统大全》
  31. 演气丹《仁术便览》

《金针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