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正面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
1.
治头目痛,目眵,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温。可灸三壮,针入二分。
2.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跷脉、任脉、足阳明之会。治口眼 斜,目 ,面叶叶动牵口眼,目视KT KT ,冷泪,眼 赤痛。禁不宜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大麦。忌如常法。
3.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头痛目眩,眼生白翳,微风目 动不息。可灸七壮,针入三分。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4.脉、手阳明之交会。若久患风,其脉亦有不动者。治偏风口 ,目不得闭,失喑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 动不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针入三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亦得,日可灸二七壮,重者七七壮。其艾作炷,大小状如粗钗脚大。灸炷若大,口转 却,灸承浆七七壮即愈。慎猪、鱼、热面、房劳等。
5.大迎∶二穴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寒热颈痛,瘰口,齿龋痛,数欠气,风痉口噤,牙疼,颊颔肿,恶寒,舌强不能言。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今附∶风 面浮肿,目不得闭,唇吻 动不止,当针之顿愈。

- 正面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金针秘传》
- 正面部《医宗金鉴》
- 正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金针秘传》
- 正麻奶麻风瘾不同《麻科活人全书》
- 正面部中行《秘传眼科龙木论》
- 正漏《中医词典》
- 正面部中行六穴《针灸资生经》
- 正六气说《内经博议》
- 正面耳颏部《疡医大全》
- 正口论歌《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正面头面部《疡医大全》
- 正经汤《是斋百一选方》
- 正面穴道证治《灸法秘传》
- 正经(十二经脉、十二经)《中医名词词典》
- 正名《温疫论》
- 正经《中医词典》
- 正疟《中医词典》
- 正黄疸《中医词典》
- 正气《中医名词词典》
- 正黄胆《症因脉治》
- 正气《中医词典》
- 正化对化图说《类经图翼》
- 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正化《中医词典》
- 正气受逼则为邪火《友渔斋医话》
- 正骨心法(四肢部)《医宗金鉴》
- 正气汤《医方考》
- 正骨心法(手法总论)《医宗金鉴》
- 正气天香散《仁术便览》
- 正骨推拿《中医词典》
- 正气天香散《仁术便览》
《金针秘传》
- 作者:? 朝代:? 年份:?
- 一、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 二、医经录要
- (一)《灵枢·经脉》篇
- (二)《灵枢·本输》篇
- (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 (四)《灵枢·小针解》
- (五)《灵枢·营气》篇
- (六)《灵枢·营卫生会》篇
- (七)《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 (八)《素问·刺要论》篇
- (九)《素问·刺齐论》篇
- (十)《素问·刺禁论》篇
- (十一)《素问·刺志论》篇
- (十二)《素问·针解》篇
- (十三)《难经》录要
- 三、骨度尺寸图说(图缺)
- 四、经脉孔穴起止图说
- 五、周身孔穴总图(图缺)
- 六、十二经孔穴图及歌括
- (一)手太阴肺经穴图及歌括
-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三)足阳明胃经穴图及歌括
- (四)足太阴脾经穴图及歌括
- (五)手少阴心经穴图及歌括
-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图及歌括
- (八)足少阴肾经穴图及歌括
-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及歌括
-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及歌括
-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图及歌括
-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图及歌括
- 七、奇经八脉孔穴图说及歌括
- (一)奇经八脉总说
- (二)奇经八脉总歌
- (三)任脉穴图(图缺)(二十四穴)
- (四)任脉穴歌
- (五)督脉穴图(图缺)(二十七穴)
- (六)督脉穴歌
- (七)冲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八)冲脉穴歌
- (九)阳跷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十)阳跷脉穴歌
- (十一)阴跷脉穴图(图缺)(三穴)
- (十二)阴跷脉穴歌
- (十三)阳维脉穴图(图缺)(十七穴)
- (十四)阳维脉穴歌
- (十五)阴维脉穴图(图缺)(七穴)
- (十六)阴维脉穴歌
- (十七)带脉穴图(图缺)(六穴)
- (十八)带脉穴歌
- 八、针法秘传
-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此即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各穴之主治也)
- (一)手太阴肺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二)手阳明大肠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八穴)
- (三)手少阴心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四)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及臂凡一十六穴)
- (五)手厥阴心主脉(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六穴〕
- (六)手少阳三焦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四穴)
- (七)足厥阴肝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八)足少阳胆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八穴)
- (九)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十)足阳明胃经(左右及股凡三十穴)
- (十一)足少阴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穴)
-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凡三十六穴)
-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
- (二)偃伏头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三)偃伏头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七)正面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
- (八)正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 (九)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
-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二、侧颈项膺侧腋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三、腹部及侧胁各经穴主治病症
- 十四、或问
- 十五、针验摘录
- (一)头风
- (二)阳痿
- (三)中风
- (四)臂痛
- (五)手麻
- (六)盲肠炎
- (七)中风
- (八)肠癖
- (九)脚面毒瘀
- (十)肩背痛
- (十一)胸痛
- (十二)子宫岩
- (十三)肾不纳气
- (十四)臂痛
- (十五)心痒
- (十六)腰痛
- (十七)膈食
- (十八)胃病
- (十九)蛇蛊
- (二十)干血
- (二十一)死脉
- (二十二)小肠气
- (二十三)齿痛
- (二十四)腰痛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