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荷叶、)、一札(如灯芯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沥)等等。
现在由于中草药运动的普遍开展,临床上对于草药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钱至一两,在用药药味较少、药性没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的,而且在应用过程中还打破了旧习惯的框框,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处方用药药味已经很多,或者有些药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应该适当小些。特别是有些药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疗效,但价格又比较昂贵,如犀角、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更应该注意它们的用量。
现在临床处方中草药的用量,是采用“g”为单位的公制。旧制一斤十六两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
1斤(16两)= 0.5kg = 500g
1市两= 31.25g
1市钱= 3.125g
1市分= 0.3125g
1市厘= 0.03125g
【文献摘录】
《本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 用量《中药学》
- 用力及时《医述》
- 用片脑得效后宜少用勿用论《审视瑶函》
- 用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用热远热从乎中治《卫生宝鉴》
- 用聚合酶链反应标记高活性DNA探针《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用水法《伤寒括要》
- 用降药条宜审《医门补要》
- 用汤时宜秘旨歌《幼科推拿秘书》
- 用夹法《银海精微》
- 用途不同的相似药名《医院药学》
- 用夹法《中医词典》
- 用途或适应证《外科学总论》
- 用计算法估计样本含量《医学统计学》
- 用途相似的药名《医院药学》
- 用火宜忌《推拿抉微》
- 用丸散药例《汤液本草》
- 用火口诀《推拿抉微》
- 用微型计算机进行膳食营养成分计算《临床营养学》
- 用火口诀《幼幼集成》
- 用香散药《景岳全书》
- 用火法《伤寒括要》
- 用香药调治论《外科精要》
- 用火法《宋本备急灸法》
- 用续命汤辨《女科经纶》
- 用火法《黄帝明堂灸经》
- 用药《慎疾刍言》
- 用火法《苏沈良方》
- 用药《张氏医通》
- 用火法《针灸神书》
- 用药《类证治裁》
《中药学》
- 总论
- 各论
- 第一章 解表药
- 第二章 清热药
-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 金银花(附: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
- 连翘
- 蒲公英
- 紫花地丁(附药:犁头草)
- 山慈菇
- 漏芦
- 四季青
- 乌蔹莓
- 芙蓉花(附:芙蓉叶)
- 白蔹
- 鱼腥草
- 野荞麦根
- 虎耳草
- 红藤
- 败酱草
- 鬼针草
- 地耳草
- 垂盆草
- 土茯苓
- 马兰根
- 射干
- 山豆根
- 马勃
- 橄榄(附:金果榄)
- 白毛夏枯草
- 点地梅
- 一枝黄花
- 爵床
- 人中黄
- 人中白(附药:淡秋石)
- 白头翁
- 马齿苋
- 鸭胆子
- 橄核莲
- 小飞蓬
- 鸡眼草
- 叶下珠
- 绿豆(附:绿豆衣)
- 七叶一枝花
- 半枝莲
- 白英
- 龙葵
- 蛇莓
- 白花蛇舌草
- 凤尾草
- 猪殃殃
- 天葵子
- 藤梨根
- 猪胆汁
-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 第六节 清虚热药
-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 第三章 泻下药
- 第四章 利水渗湿药
- 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 茯苓
- 猪苓
- 泽泻
- 薏苡仁
- 灯心草
- 通草(附:梗通草)
- 冬葵子
- 车前子(附:车前草)
- 木通
- 滑石
- 金钱草(附:连钱草)
- 海金沙
- 石苇
- 萹蓄
- 瞿麦
- 萆薢
- 赤小豆
- 玉米须
- 葫芦壳
- 冬瓜皮(附:冬瓜子)
- 泽漆
- 蝼蛄
- 茵陈蒿(附:铃茵陈)
- 地耳草
- 垂盆草
- 其它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药物
- 第五章 化湿药
- 第六章 祛风湿药
- 祛风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 独活
- 威灵仙
- 秦艽
- 防己
- 臭梧桐
- 老鹤草
- 虎杖
- 透骨草(附:急性子)
- 桑寄生
- 五加皮
- 鹿啼草
- 豨签草
- 千年健
- 虎骨
- 白花蛇(附:乌梢蛇)
- 徐长卿
- 桑枝
- 络石藤(附:海风藤)
- 寻骨风(附:丝瓜络)
- 接骨木
- 木瓜
- 蜇砂
- 松节(附:松香、松花粉)
- 海桐皮
- 第七章 理气药
- 理气药应注意事项
- 橘皮(附:橘络、化橘红)
- 枳实
- 瓜蒌皮(附:全栝蒌)
- 木香
- 乌药
- 檀香
- 甘松
- 九香虫
- 路路通(附:白胶香)
- 大腹皮
- 青皮(附:橘叶、橘核)
- 枸橘
- 川楝子
- 香附
- 佛手(附:佛手花)
- 香橼
- 八月札
- 娑罗子
- 玫瑰花(附:代代花)
- 绿萼梅(附:白残花)
- 荔枝核
- 旋覆花(附:旋覆梗)
- 代赭石
- 沉香
- 丁香
- 柿蒂(附:柿霜)
- 刀豆子(附药:刀豆壳)
- 第八章 活血祛瘀药
- 活血祛瘀药应用注意事项
- 川芎
- 丹参
- 桃仁(附:瘪桃干)
- 红花
- 泽兰
- 马鞭草
- 乳香
- 没药
- 五灵脂
- 郁金
- 延胡索
- 姜黄
- 降香
- 夏天无
- 月季花
- 益母草
- 鸡血藤
- 穿山甲
- 王不留行
- 牛膝
- 苏木
- 刘寄奴
- 荆三棱
- 蓬莪朮
- 蟅虫
- 水蛭
- 虻虫
- 干漆(附:阿魏)
- 凌霄花
- 自然铜
- 水红花子
- 其它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药物
- 第九章 止血药
- 第十章 消食药
- 第十一章 驱虫药
- 第十二章 化咳止痰平喘药
-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 杏仁(附:甜杏仁)
- 马兜铃(附:青木香、青木香藤)
- 枇杷叶
- 鼠曲草
- 蔊菜
- 天竺子(附:天竺叶、南烛子)
- 款冬花
- 紫菀
- 百部
- 桑白皮
- 鸡蛋膜(附:鸡蛋壳、鸡子黄)
- 胡颓叶(附:胡颓子、胡颓根)
- 千日红
- 钟乳石
- 洋金花(附:曼陀罗茎叶,曼陀罗种子)
-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项
-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
- 第十三章 祛寒药
- 第十四章 开窍药
-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 第十六章 安神药
- 第十七章 补虚药
- 第一节 补气药
- 第二节 助阳药
- 鹿茸
- 鹿角(附、鹿角胶、鹿角霜)
- 淫羊藿
- 仙茅
- 巴戟天
- 补骨脂
- 胡桃肉(附:胡桃夹)
- 肉苁蓉
- 益智仁
- 沙苑蒺藜
- 菟丝子
- 蛤蚧
- 冬虫夏草
- 锁阳
- 葫芦巴
- 蛇床子
- 韭子(附:韭菜根)
- 阳起石
- 骨碎补
- 海狗肾(附:黄狗肾)
- 续断
- 杜仲
- 狗脊
- 棉花子(附:棉锦皮)
- 薛荔果
- 第三节 养血药
- 第四节 滋阴药
- 补虚药应用注意事项
- 其它具有补虚药功效的药物
- 第十八章 收敛药
- 山茱萸
- 五味子
- 乌梅
- 莲子(附:石莲子、莲须、荷花莲房)
- 肉豆蔻
- 诃子(附:藏青果)
- 赤石脂
- 余余粮
- 五倍子
- 罂粟壳
- 石榴皮(附:石榴根皮)
- 明矾
- 椿根皮(附:凤眼草)
- 芡实
- 桑螵蛸
- 覆盆子
- 金樱子
- 乌贼骨
- 碎米荞
- 鸡冠花
- 浮小麦
- 糯稻根(附:糯稻草)
- 麻黄根
- 白果(附:白果叶)
- 刺猬皮
- 其它具有收涩安神的药物
- 第十九章 其它药
- 蟾酥(附:蟾皮)
- 雄黄
- 硼砂
- 磠砂
- 砒石
- 斑蝥
- 石灰
- 轻粉
- 大风子
- 蜂房
- 木槿皮(附:土槿皮、木槿花、木槿子)
- 绿矾
- 樟脑
- 硫黄
- 炉甘石
- 孩儿茶
- 血竭
- 象皮(附:象牙屑)
- 松香
- 铅丹
- 毛茛
- 马钱子(附:土木鳖)
- 蒟蒻
- 常山(附:甜茶)
- 瓜蒂
- 藜芦
- 辣蓼
- [附]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