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朮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苍朮Atract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苍朮A.chinensis(DC.)Koidz.或关苍朮A.japonicaKoidz.exKitam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等症。
苍朮温燥而辛烈,主要用于寒湿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腻厚浊作为选用的依据。由于其燥湿力强,湿去则脾胃得以健运,故称其功用燥湿健脾。临床用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用治寒湿白带,可配白芷同用。本品虽属温燥之品,然燥湿力强,又每配合清热之品以治湿热为患之证,如湿热白带,又可配知母、苦参、墓头回;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黄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
本品既能温燥除湿,又能辛散祛风,散除经络肢体的风湿之邪,对寒湿偏重的痹痛尤为适宜,可配合羌活、独活等同用。
3.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的头痛、身痛、无汗等症,常与羌活、细辛、防风等同用。
4.用于夜盲、眼目昏涩。
苍朮生用有明目之功,为治夜盲要药,可与猪肝或羊肝、石决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气味芳香,又能辟秽,民间每于夏历端午节用苍朮与白芷在室内同燃,用以辟疫。经近人实验,此法确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处方用名】制苍朮(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减少辛燥之性。)
炒苍朮(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为度,减少它辛燥之性。)
生苍朮(用米泔水浸润,切片,晒干。药性较辛燥。)
茅朮、炒茅朮、焦茅朮、灸茅朮(麸皮拌炒)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苍朮苦温,能入脾胃,燥湿健脾,以除寒湿中阻之症;辛香且主行散,祛风胜湿,以治风湿痹痛之候。兼能发散除风湿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苍朮性偏温燥,易于伤阴,以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者用之为宜。如阴虚有热、大便燥结及多汗者,不宜应用。然雀目夜盲之症则不必拘于有湿才可应用的说法。
【方剂举例】平胃散(《和局方剂》):苍朮、知母、陈皮、甘草治呕吐腹泻,上腹部痞满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苍朮、黄柏。治下肢红肿疼痛,痿弱无力。
白虎加苍朮汤(《活人书》):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治湿温,汗多,身重足冷;或湿痹化热,以及夏秋季高热,具头重如裹,胸闷,口可不欲饮,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者。
神朮散(《和局方剂》):苍朮、高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甘草、生姜、葱白。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
【文献摘录】《本草通玄》:「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朮,补中除湿,其力不胜白朮。大抵卑坚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于苍朮以平之。」
《药品化义》:「味主辛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气,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气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另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
《本草正义》:「气味雄厚,较白朮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胸膈满闷,甚则??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而脾家郁湿,或为??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什浊不可见证,茅朮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 苍朮《中药学》
- 苍术五苓散《退思集类方歌注》
- 苍天《中医词典》
- 苍术丸《妇人大全良方》
- 苍梧道士陈元膏《备急千金要方》
- 苍术酒《医学入门》
- 苍芎茶《茶饮保健》
- 苍术复煎散《仁术便览》
- 苍蝇《得配本草》
- 苍术地榆汤《医方论》
- 藏《中医词典》
- 苍术地榆汤《时病论歌括新编》
- 藏胞衣法《达生编》
- 苍术茶《茶饮保健》
- 藏府经络先后《医宗金鉴》
- 苍术白芥茶《茶饮保健》
- 藏府经络先后《医宗金鉴》
- 苍术白虎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金匮要略方论》
- 苍术《本草崇原》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医宗金鉴》
- 苍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藏寒《思考中医》
- 苍术《药鉴》
- 藏寒《活幼心书》
- 苍术《药性切用》
- 藏化《中医词典》
- 苍术《外科全生集》
- 藏结《中医词典》
- 苍术《本草撮要》
- 藏厥《中医词典》
《中药学》
- 总论
- 各论
- 第一章 解表药
- 第二章 清热药
-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 金银花(附: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
- 连翘
- 蒲公英
- 紫花地丁(附药:犁头草)
- 山慈菇
- 漏芦
- 四季青
- 乌蔹莓
- 芙蓉花(附:芙蓉叶)
- 白蔹
- 鱼腥草
- 野荞麦根
- 虎耳草
- 红藤
- 败酱草
- 鬼针草
- 地耳草
- 垂盆草
- 土茯苓
- 马兰根
- 射干
- 山豆根
- 马勃
- 橄榄(附:金果榄)
- 白毛夏枯草
- 点地梅
- 一枝黄花
- 爵床
- 人中黄
- 人中白(附药:淡秋石)
- 白头翁
- 马齿苋
- 鸭胆子
- 橄核莲
- 小飞蓬
- 鸡眼草
- 叶下珠
- 绿豆(附:绿豆衣)
- 七叶一枝花
- 半枝莲
- 白英
- 龙葵
- 蛇莓
- 白花蛇舌草
- 凤尾草
- 猪殃殃
- 天葵子
- 藤梨根
- 猪胆汁
-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 第六节 清虚热药
-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 第三章 泻下药
- 第四章 利水渗湿药
- 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 茯苓
- 猪苓
- 泽泻
- 薏苡仁
- 灯心草
- 通草(附:梗通草)
- 冬葵子
- 车前子(附:车前草)
- 木通
- 滑石
- 金钱草(附:连钱草)
- 海金沙
- 石苇
- 萹蓄
- 瞿麦
- 萆薢
- 赤小豆
- 玉米须
- 葫芦壳
- 冬瓜皮(附:冬瓜子)
- 泽漆
- 蝼蛄
- 茵陈蒿(附:铃茵陈)
- 地耳草
- 垂盆草
- 其它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药物
- 第五章 化湿药
- 第六章 祛风湿药
- 祛风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 独活
- 威灵仙
- 秦艽
- 防己
- 臭梧桐
- 老鹤草
- 虎杖
- 透骨草(附:急性子)
- 桑寄生
- 五加皮
- 鹿啼草
- 豨签草
- 千年健
- 虎骨
- 白花蛇(附:乌梢蛇)
- 徐长卿
- 桑枝
- 络石藤(附:海风藤)
- 寻骨风(附:丝瓜络)
- 接骨木
- 木瓜
- 蜇砂
- 松节(附:松香、松花粉)
- 海桐皮
- 第七章 理气药
- 理气药应注意事项
- 橘皮(附:橘络、化橘红)
- 枳实
- 瓜蒌皮(附:全栝蒌)
- 木香
- 乌药
- 檀香
- 甘松
- 九香虫
- 路路通(附:白胶香)
- 大腹皮
- 青皮(附:橘叶、橘核)
- 枸橘
- 川楝子
- 香附
- 佛手(附:佛手花)
- 香橼
- 八月札
- 娑罗子
- 玫瑰花(附:代代花)
- 绿萼梅(附:白残花)
- 荔枝核
- 旋覆花(附:旋覆梗)
- 代赭石
- 沉香
- 丁香
- 柿蒂(附:柿霜)
- 刀豆子(附药:刀豆壳)
- 第八章 活血祛瘀药
- 活血祛瘀药应用注意事项
- 川芎
- 丹参
- 桃仁(附:瘪桃干)
- 红花
- 泽兰
- 马鞭草
- 乳香
- 没药
- 五灵脂
- 郁金
- 延胡索
- 姜黄
- 降香
- 夏天无
- 月季花
- 益母草
- 鸡血藤
- 穿山甲
- 王不留行
- 牛膝
- 苏木
- 刘寄奴
- 荆三棱
- 蓬莪朮
- 蟅虫
- 水蛭
- 虻虫
- 干漆(附:阿魏)
- 凌霄花
- 自然铜
- 水红花子
- 其它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药物
- 第九章 止血药
- 第十章 消食药
- 第十一章 驱虫药
- 第十二章 化咳止痰平喘药
-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 杏仁(附:甜杏仁)
- 马兜铃(附:青木香、青木香藤)
- 枇杷叶
- 鼠曲草
- 蔊菜
- 天竺子(附:天竺叶、南烛子)
- 款冬花
- 紫菀
- 百部
- 桑白皮
- 鸡蛋膜(附:鸡蛋壳、鸡子黄)
- 胡颓叶(附:胡颓子、胡颓根)
- 千日红
- 钟乳石
- 洋金花(附:曼陀罗茎叶,曼陀罗种子)
-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项
-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
- 第十三章 祛寒药
- 第十四章 开窍药
-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 第十六章 安神药
- 第十七章 补虚药
- 第一节 补气药
- 第二节 助阳药
- 鹿茸
- 鹿角(附、鹿角胶、鹿角霜)
- 淫羊藿
- 仙茅
- 巴戟天
- 补骨脂
- 胡桃肉(附:胡桃夹)
- 肉苁蓉
- 益智仁
- 沙苑蒺藜
- 菟丝子
- 蛤蚧
- 冬虫夏草
- 锁阳
- 葫芦巴
- 蛇床子
- 韭子(附:韭菜根)
- 阳起石
- 骨碎补
- 海狗肾(附:黄狗肾)
- 续断
- 杜仲
- 狗脊
- 棉花子(附:棉锦皮)
- 薛荔果
- 第三节 养血药
- 第四节 滋阴药
- 补虚药应用注意事项
- 其它具有补虚药功效的药物
- 第十八章 收敛药
- 山茱萸
- 五味子
- 乌梅
- 莲子(附:石莲子、莲须、荷花莲房)
- 肉豆蔻
- 诃子(附:藏青果)
- 赤石脂
- 余余粮
- 五倍子
- 罂粟壳
- 石榴皮(附:石榴根皮)
- 明矾
- 椿根皮(附:凤眼草)
- 芡实
- 桑螵蛸
- 覆盆子
- 金樱子
- 乌贼骨
- 碎米荞
- 鸡冠花
- 浮小麦
- 糯稻根(附:糯稻草)
- 麻黄根
- 白果(附:白果叶)
- 刺猬皮
- 其它具有收涩安神的药物
- 第十九章 其它药
- 蟾酥(附:蟾皮)
- 雄黄
- 硼砂
- 磠砂
- 砒石
- 斑蝥
- 石灰
- 轻粉
- 大风子
- 蜂房
- 木槿皮(附:土槿皮、木槿花、木槿子)
- 绿矾
- 樟脑
- 硫黄
- 炉甘石
- 孩儿茶
- 血竭
- 象皮(附:象牙屑)
- 松香
- 铅丹
- 毛茛
- 马钱子(附:土木鳖)
- 蒟蒻
- 常山(附:甜茶)
- 瓜蒂
- 藜芦
- 辣蓼
- [附]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