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水火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风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王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当归 阿胶 生姜 大枣 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 白芍 生地 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治少阳相火法】
【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
【治阳明燥金法】
【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
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 太阳寒水《医学摘粹》
- 太阳寒水《四圣心源》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医宗金鉴》
- 太阳寒水《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太阳桂枝证《伤寒九十论》
- 太阳坏病《伤寒悬解》
- 太阳感风《竹林女科证治》
- 太阳坏病《医学摘粹》
- 太阳腑证《中医词典》
- 太阳坏病结胸大陷胸证一 太阳百十一《伤寒悬解》
- 太阳腑病《医学心悟》
-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伤寒悬解》
- 太阳腑病《中医词典》
-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提纲一 太阳一百十《伤寒悬解》
- 太阳府义《思考中医》
- 太阳坏病结胸证 十二章《伤寒悬解》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太阳坏病痞证《医学摘粹》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医宗金鉴》
- 太阳坏病痞证 十二章《伤寒悬解》
- 太阳风寒五苓散证 三章 (太阳入太阴去路)《伤寒悬解》
- 太阳坏病痞证桂枝人参汤证一 太阳百二十三《伤寒悬解》
- 太阳风寒双感证 四章《伤寒悬解》
- 太阳坏病入厥阴去路 一章《伤寒悬解》
- 太阳风寒两感桂麻各半汤证《伤寒说意》
- 太阳坏病入厥阴胃冷吐蛔证一 太阳一百九《伤寒悬解》
- 太阳风寒抵当汤证《伤寒说意》
- 太阳坏病入少阴桂枝附子证一 太阳九十二《伤寒悬解》
- 太阳风寒大青龙汤证《伤寒说意》
- 太阳坏病入少阴去路 十七章《伤寒悬解》
《医学摘粹》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杂诊法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攻药门
- 散药门
- 固药门
- 寒药门
- 热药门
- 伤寒证方歌括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