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病
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宗气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必肺降而气清,其鼻窍乃宣通而不窒。若肺逆不降,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盖肺主皮毛,如外感风寒,而皮毛窍闭,肺气不宣,其冲激于鼻窍,则为嚏喷。其熏蒸于鼻窍,则为清涕。久之,涕清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粘。再久之,涕白者,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则鼻痈之病成矣。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原,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如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以桔梗元参汤主之。如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以五味石膏汤主之。如鼻孔发热生疮者,以黄芩贝母汤主之。如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以苓泽姜苏汤主之。
桔梗元参汤
桔梗(三钱) 元参(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五味石膏汤
五味(一钱) 石膏(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元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胃寒,加干姜。
黄芩(二钱) 柴胡(三钱) 元参(三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去心)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苓泽姜苏汤

- 鼻病《医学摘粹》
- 鼻病《证治汇补》
- 鼻病《医学摘粹》
- 鼻病《万病回春》
- 鼻病《丹溪心法》
- 鼻病《古今医鉴》
- 鼻病《急救广生集》
- 鼻病《医学正传》
- 鼻病第三十六问《婴童百问》
- 鼻病《寿世保元》
- 鼻病根原《四圣心源》
- 鼻病《备急千金要方》
- 鼻病简便方《幼幼集成》
- 鼻病《备急千金要方》
- 鼻病简便方《慈幼便览》
- 鼻病《千金翼方》
- 鼻病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鼻病《千金翼方》
- 鼻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鼻鼻痔《外科启玄》
- 鼻病章《医学妙谛》
- 鼻?《医述》
- 鼻病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鼻?《医述》
- 鼻病证治《幼幼集成》
- 鼻(匿^虫)疮《中医词典》
- 鼻病证治《推拿抉微》
- 鼻(附嚏)《医述》
- 鼻不闻香臭《证治准绳·杂病》
- 鼻(吹鼻)《中医名词词典》
- 鼻部《本草易读》
《医学摘粹》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杂诊法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攻药门
- 散药门
- 固药门
- 寒药门
- 热药门
- 伤寒证方歌括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