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
口渴不止者,为上消也。食入即饥者,为中消也。饮一溲二者,为下消也。其证虽有三,而要总属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脏,宜以八味丸主之,或以六味地黄汤加味主之。如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上渴而下淋,土湿木郁而生风燥者,以猪苓汤主之。如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者,以桂附苓乌汤主之。如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以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主之。如伤寒消渴,或属阳明热证,或属厥阴火证,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方见肺气) 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
六味地黄加味汤
熟地黄(四钱) 山茱萸(三钱) 山药(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泽泻(三钱) 五味子(二钱) 肉桂(二钱研) 水煎大半杯,冷服。
(方见痰饮)
(方见痰饮)
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二钱) 龙骨(三钱 研)
牡蛎(三钱 研) 首乌(三钱蒸) 水煎大半杯,温服。
理中丸汤

- 三消《医学摘粹》
- 三消《古今名医汇粹》
- 三消《医学摘粹》
- 三消《顾松园医镜》
- 三消《医学心悟》
- 三消《医学正传》
- 三消《医学实在易》
- 三消《临证指南医案》
- 三消《奇效简便良方》
- 三消《医述》
- 三消《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三消《医学传灯》
- 三消《校注医醇剩义》
- 三消《中医词典》
- 三消《叶天士医案精华》
- 三消《中医名词词典》
- 三消《幼科铁镜》
- 三香丸《外科十三方考》
- 三消《也是山人医案》
- 三香定痛饮(原方无分两临用延医酌定)《回生集》
- 三消从火断论《叶选医衡》
- 三陷证《中医名词词典》
- 三消干渴《景岳全书》
- 三陷《中医词典》
- 三消解《儿科萃精》
- 三痫《中医词典》
- 三消论治《类证治裁》
- 三鲜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三消脉案《类证治裁》
- 三仙延寿酒《奇方类编》
- 三消脉候《类证治裁》
《医学摘粹》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杂诊法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攻药门
- 散药门
- 固药门
- 寒药门
- 热药门
- 伤寒证方歌括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