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虚里实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均系汗吐下后,表气已虚,而内证或痞硬,或满痛,或下利,或噫气,或呕吐,仍属实邪在里,故以表虚里实证统之。
浓朴(四钱) 生姜(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人参(五分) 水煎服。按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
生姜泻心汤
生姜(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干姜(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一钱) 大枣(二枚) 黄连(五分) 水煎服。按汗出解后,中气已虚,而胸中复有实邪填塞,但其邪有寒有热,故用生姜、半夏降其浊阴,黄芩、黄连清其心胆之热,姜甘参枣温补中气以转枢轴也。
甘草(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黄连(五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当解表而反下之,败其中气,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故用甘草姜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芩连降逆而清上热也。
半夏(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黄连(五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下后中气已虚,里阴上逆而为痞,故用参甘姜枣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芩黄连清泄上焦之郁热,半夏降浊阴而消痞满也。
旋复花(一钱五分) 代赭石(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生姜(二钱五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汗吐下后,中气已败,肺气郁蒸而化痰饮,胃土壅遏而生哕噫,故用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姜赭降其逆气,旋复花行痰饮而开郁浊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二钱) 半夏(二钱) 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阳经气郁而克戊土,土败而自下利,故用甘草大枣补其脾精,黄芩芍药泄其相火,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黄连(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人参(五分) 桂枝(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肝邪克脾,腹中疼痛,胆邪克胃,欲作呕吐,故用黄连、半夏清上热而止呕吐,参甘姜枣温中寒而止疼痛,桂枝疏木而通经也。
干姜(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水煎服。按中脘虚寒,而上焦有热,故用干姜、人参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泄下焦之虚热也。

- 表虚里实证《医学摘粹》
- 表虚里实证《中医词典》
- 表虚证《中医词典》
- 表虚里实《中医名词词典》
- 表虚证《医学摘粹》
- 表虚《药症忌宜》
- 表虚自汗《明医指掌》
- 表虚《中医词典》
- 表证《中医名词词典》
- 表虚《中医名词词典》
- 表证《中医词典》
- 表邪入里《中医词典》
- 表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表邪内陷《中医词典》
- 表证《医宗金鉴》
- 表邪内陷《中医名词词典》
- 表证《卫生宝鉴》
- 表邪发黄《金匮翼》
- 表证《伤寒心法要诀》
- 表邪发黄《医述》
- 表证《中医诊断学》
- 表邪《中医词典》
- 表证歌《伤寒百证歌》
- 表邪《中医名词词典》
-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中医诊断学》
- 表微篇《外经微言》
-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中医诊断学》
- 表实证《医学摘粹》
- 表证偏胜《温热暑疫全书》
- 表实证《中医词典》
- 表证偏胜《伤寒指掌》
《医学摘粹》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杂诊法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攻药门
- 散药门
- 固药门
- 寒药门
- 热药门
- 伤寒证方歌括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