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类
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疗厥阴之消渴,调经脉之结代。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泽燥金而开约闭,便坚亦效。晒干生用。
□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泄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并效。
□
味苦微甘,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补阴壮水,滋木清风。
□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凉金泄热,清肺除烦。水渍一宿,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煎汤用。
□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泄热,消郁破凝。
□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肿痛,除咳吐脓血。
□
味甘微凉,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
味甘微苦,微凉,入手太阴肺经。清金除烦,润燥生津。其性轻缓,宜多用乃效。
□
味甘微苦,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肺金,生肾水,涤心胸之烦热,凉头目之郁蒸。
□
味甘,入手太阴肺经,清肺金而润燥,滋肝木而清风。
□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

- 滋阴类《医学摘粹》
- 滋阴解表《中医词典》
- 滋阴利湿《中医名词词典》
- 滋阴降火丸《仁术便览》
- 滋阴利湿《中医词典》
- 滋阴降火汤《仁术便览》
- 滋阴平肝潜阳《中医名词词典》
- 滋阴降火汤《仁术便览》
- 滋阴平肝潜阳《中医词典》
- 滋阴降火清肺养脾丸《仁术便览》
- 滋阴清胃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滋阴降火《中医词典》
- 滋阴清燥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滋阴固下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滋阴润燥《中医词典》
- 滋阴地黄丸《医方论》
- 滋阴肾气丸《冯氏锦囊秘录》
- 滋阴地黄丸《明目至宝》
- 滋阴疏肝《中医词典》
- 滋阴地黄丸《奇方类编》
- 滋阴熄风《中医名词词典》
- 滋阴地黄丸《目经大成》
- 滋阴熄风《中医词典》
- 滋阴大补丸加鹿茸方《医方考》
- 滋阴消痹汤《重订囊秘喉书》
- 滋阴大补丸《医方考》
- 滋阴宣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滋阴保肺汤《冯氏锦囊秘录》
- 滋阴药《中药学》
- 滋阴保肺定喘宁嗽汤《仁术便览》
- 滋阴之剂《原机启微》
《医学摘粹》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杂诊法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攻药门
- 散药门
- 固药门
- 寒药门
- 热药门
- 伤寒证方歌括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