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经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病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烦实,大便难是也。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是名阳明也。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按阳明从燥金化气,其经在太阳之次,肌肉之分,起于鼻之交 ,挟口环唇,行身之前,下膈挟脐,循胫外,由足跗而走大指。阳明为三阳之长,太阳经病不解,营卫内郁,二日必传阳明之经。阳气盛满,故脉大而身热。若腑阳素实,则自经入腑,表热里传,里热则桂麻解表之法,更为承气攻里之方。仲景立阳明之法,专为入腑者设,非第二日阳明之经病也。
按阳明病,太阳经证未罢,中风,仍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仍以麻黄汤主之。太阳未解,而将入阳明,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未解,而已入阳明,以葛根汤主之。二阳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表解而里微实,以小承气汤主之。表解而里大实,以大承气汤主之。里实而津竭,以密煎导方、猪胆汁方主之。里实而脾约,以麻仁丸方主之。里实而血瘀,以抵当汤主之。

- 阳明经提纲《医学摘粹》
- 阳明经经病《伤寒捷诀》
- 阳明经提纲一 阳明一《伤寒悬解》
- 阳明经脚气《中医词典》
- 阳明经香港脚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阳明经见证法《伤寒六书》
- 阳明经虚证提纲《医学摘粹》
- 阳明经腑病《医述》
- 阳明经义《思考中医》
- 阳明经腑病《伤寒捷诀》
- 阳明经用药图《医法圆通》
- 阳明经分在经在腑《伤寒捷诀》
- 阳明经证《中医词典》
- 阳明经病脉因证治十一条《伤寒贯珠集》
- 阳明经证《医学心悟》
- 阳明经病桂枝证一 阳明十三《伤寒悬解》
- 阳明经证解《医理真传》
-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 一章 阳明十二《伤寒悬解》
- 阳明经证用药决《医学传心录》
- 阳明经病 七章 腑病连经《伤寒悬解》
- 阳明经证用药图《医法圆通》
- 阳明经病《中医词典》
- 阳明经证治八十七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阳明经《松峰说疫》
- 阳明痉《中医词典》
- 阳明津竭《经方实验录》
- 阳明厥《中医词典》
- 阳明解期 一章 阳明五十《伤寒悬解》
- 阳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条《伤寒贯珠集》
- 阳明见证《扁鹊心书》
- 阳明可下证《伤寒九十论》
《医学摘粹》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杂诊法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攻药门
- 散药门
- 固药门
- 寒药门
- 热药门
- 伤寒证方歌括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