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难
或先漏去血而脏燥, 或子脏宿挟疹病,或始觉腹痛,先惊动秽血早下,致子道干涩,产妇力疲,皆令产难。其横生、逆产,皆因用力太早,儿转身未竟故也。若秽露尽而胎横燥,子不得出,必死于腹。下胎之方,不过瞿麦、车前之属。润燥者牛稣,白蜜。又古方下死胎而用寒热药,盖有意焉。或因漏血尽子死,或 扑内伤子死,或久病胎萎子死。若此类脏腑气寒,胎血凝聚,湮于死子,气不升降,所以难产,宜附子汤温其内,仍热熨覆脐腹腰胁于外,使恶血渐动,盖附子皆破寒堕胎,故胎必下;或热病温疟之类,胎受热毒,内外攻逼,因致产难,宜承气汤。产难有五不治∶一、腹底不觉疼;二、抱着脚,足垂 无力;三、病未退,遍身不暖;四脏腑泄吐清涎及沫不止;五、项筋展舒无力∶皆不治。死胎血凝,腹必胀大,宜硝石、水银、KT 砂,三药性味不惟使胎化烂,辅以行血顺气,必下矣!
膏粱之妇,多食肥美而生内热,则肾之阴水不足以养胎而胎萎弱,运动不健,所以阴虚阳盛,而气不降则胎不下;又或安逸久坐久卧皆伤其气,则气衰血滞,因此,母之气虚不能送胎,胎气弱不能番转,故胎亦难下;悲忧离情,气必郁结,血随气行,气郁血必滞,故亦难也。下胎之药,必分气结与气血弱而治余每于膏粱、安逸之妇,将产时无他症者,必用参、术、芎、归、甘草、芍药、黄芩、大腹皮。气虚甚者服此,使子母气健。及期,加益母草,与一二服,不生余症。忧悲气结气郁甚者,加枳壳、砂仁、香附。
大抵使子母气血健运,不惟使胎速下,且使产后无虚损病也。又有脾胃中气不足,气血二海、冲任之脉不得禀水谷气,致难产者,得参、术补气血药以助之,则水谷荣卫之气流行,而产自易矣!岂独守难产之病,概与下胎之药而已哉!

- 产难《推求师意》
- 产难《备急千金要方》
- 产难《续名医类案》
- 产难《中医词典》
- 产难(二)《孙真人海上方》
- 产难《圣济总录》
- 产难(一)《孙真人海上方》
- 产门外生疮不愈《急救广生集》
- 产难胞衣不出《千金翼方》
- 产门颓《中医词典》
- 产难方二十四首《外台秘要》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景岳全书》
- 产难候《诸病源候论》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妇人规》
- 产难论《妇人大全良方》
- 产门不闭肿痛分证用药《女科经纶》
- 产难门《妇人大全良方》
- 产门不闭肿痛《济阴纲目》
- 产难生死歌《脉诀刊误》
- 产门不闭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产难生死候歌《脉诀乳海》
- 产门不闭证治《医宗金鉴》
- 产难生死诀《妇人大全良方》
- 产门不闭《奇效简便良方》
- 产难死生候及治产难方《集验方》
- 产门不闭《竹林女科证治》
- 产难外候《察病指南》
- 产门不闭《医述》
- 产难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产门不闭《中医词典》
- 产难治验《济阴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