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论
妊娠患疟,无论胎息月数多少,总以安胎为主。而世之所谓安胎,无过黄芩、白术、不知黄芩乃治热盛胎动不宁,白术乃治脾虚胎气不固。若气虚下陷,误用黄芩;气滞壅逆,误用白术,为害何可胜言。故善治胎产症者,必审孕妇形体之肥瘦,气血之偏盛。若形色苍,肌肉 坚者,必多湿多痰,无论何疾,必显湿热本病,脉多滑实有力,绝无虚寒脉弱之候。可峻用豁痰理气药,治其本质,然后兼客邪见症而为制剂。治宜二陈汤,随经加透表药,或合小柴胡用之。盖柴胡为疟疾之向导,故多用之。然有自汗过多,尺中微弱,或热盛,手足清,始终不用柴胡,而用建中、桂、芍收功者,或见烦渴脉实,大便六、七日不通,阳明腑实,又宜凉膈去硝、黄,加鲜首乌调之。大抵病邪初发,元气未耗,疏风涤痰,消导饮食,在所必需。然必宜大剂白术,培护中土。以脾胃为一身之津梁,土浓自能载物。其最可虑,在三、四发至六、七发,其势最剧,若过半月,虽淹缠不止,邪热渐衰,可无胎陨之虞也。或有疟久,气血虚败而小产者,此皆失于调治也。若六、七发后不止,即当和营健脾。若禀质柔脆,虽有风邪,不得纯用表药,以风药性散,能使胎气上逆,而为呕逆、喘胀、膈塞、痞满之患。虽有实滞,不得过用降泄之味,能引邪气下陷,致胎坠不安,而为泄利不食、小腹疼重之患矣。若疫疟毒盛势剧,急与凉膈、承气、黄连解毒救之。瘟疟 不爽,烦热大渴,或壮热无寒,或先热后寒者,当与桂枝、白虎、人参白虎,撤其在里之热,不可与夏、秋 疟比例而推也。盖有是症,用是药,有故无陨,惟在速祛邪毒以救胎息之燔灼。若迟疑未决,救无及矣。又有气血虚损,其疟由虚致,不因暑气而作,如《经》云∶阳微恶寒,阴弱发热。或风寒因虚而乘之。若寒热不已,重蒸其胎,胎亦受伤而坠。宜轻解表邪,兼大补气血以主之。更有患胎疟者,一遇有胎,疟病即发,此人素有肝火,遇孕则水养胎元,肝虚血燥,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也。以逍遥散清肝火,养肝血,兼六味丸以滋化源,寒热自退。余常用加减丹溪安胎饮,治孕疟甚觉稳妥,从未用截药,而孕症未尝不愈也。
加减丹溪安胎饮 治孕妇疟疾。
白术(土炒) 当归 熟地(各二钱) 川芎 条芩(各八分) 制半夏(七分) 人参(一钱)藿香(五分) 草果 青皮(各三分) 紫苏 广皮 炙草(各四分) 乌梅(二枚) 姜(一片)

- 疟论《妇科秘书》
- 疟论《研经言》
- 疟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疟论《医贯》
- 疟脉案《类证治裁》
- 疟论《胎产心法》
- 疟门《中医词典》
- 疟论《普济方·针灸》
- 疟门《中医词典》
- 疟论《格致余论》
- 疟门《张氏医通》
- 疟论《素问悬解》
- 疟门《医方考》
- 疟论《素问悬解》
- 疟母《时病论歌括新编》
- 疟痢总论秘旨《幼科推拿秘书》
- 疟母《中医名词词典》
- 疟痢症等《千金宝要》
- 疟母《圣济总录》
- 疟痢用常山、罂粟壳《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疟母《时病论歌括新编》
- 疟痢兼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疟母《中医词典》
- 疟痢概说《儿科要略》
- 疟母《中医词典》
- 疟痢《友渔斋医话》
- 疟母《凌临灵方》
- 疟痢《古今医案按》
- 疟母《医述》
- 疟痢《续名医类案》
- 疟母《明医指掌》
《妇科秘书》
- 作者:? 朝代:? 年份:?
- 脉法
- 行经三忌
- 恶阻论
- 胞漏并小产论
- 诸痛论
- 胎逆上逼胀满子悬论
- 诸血症论
- 子肿子气子满论
- 子烦并五心烦热及烦躁口干论
- 子淋论
- 转胞淋闭论
- 子嗽论
- 喘急论
- 泄泻论
- 霍乱论
-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
- 子痫论(一名子冒)
- 痢论
- 疟论
- 伤寒温热时疫论
- 谵语论
- 鬼胎论
- 肠覃似孕证蓄血似孕论
- 孕妇出痘论
- 妊娠麻疹论
- 产后脉诀论
- 生化汤论
- 产后药误须知
- 三冲论
- 产后不宜汗下利小便论
- 新产三审论
- 血块痛论
- 晕厥论
- 血脱气脱神脱三症论
- 恶露不止论
- 气喘论
- 恶露不下论
- 脱汗亡阳及诸汗论
- 伤食论
- 忿怒气逆论
- 头痛论
- 心痛即胃脘痛论
- 腹痛论
- 小腹痛并儿枕论
- 腰痛论
- 胁肋痛论
- 手足身痛论
- 发热论
- 大便燥秘论
- 类疟及寒热往来论
- 类中风痉及语涩口噤不语筋挛等症论
- 泄泻及完谷不化并遗屎论
- 痢滞论
- 腹胀满闷论
- 浮肿论
- 淋症论
- 大小便血论
- 咳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