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论
产后腰痛者,由肾位系胞,腰为肾腑,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或虚未平复,而风冷乘之者,皆致腰痛。若寒冷邪气连滞背脊,痛久未已,后忽有孕,必致损动,宜养荣壮肾汤主之。如产后日久腰痛,济阴大造丸治之。如恶露方行,忽断绝不来,腰中重痛,下注两股,痛如锥刺入骨,此血滞经络,不即通之,必作痈疽。《医通》用调经散加陵鲤甲,或琥珀地黄丸。
养荣壮肾汤 治产后腰痛,属劳伤,或风寒所来。
当归(二钱) 独活 桂心 川芎 杜仲(盐水制断丝) 续断肉(制) 桑寄生(各八分,真)防风(四分) 生姜(三片)
煎服。如服二帖后,疼痛不止,肾虚也,加熟地三钱,再服。
局方调经散 治产后败血,乘虚停积于五脏,循经入于四肢,留滞日深,腐坏如水,渐至身体面目浮肿。或因产败血上干于心,心不受触,致心烦躁,卧起不安,如见鬼神,言语颠倒,并宜服之。
赤芍 没药(别研) 琥珀(别研) 桂心 当归(各一钱) 细辛(去苗) 麝香(别研,各五分)
上为末,和匀,每服一钱,温酒,入生姜少许服,一方每服五分,以痛止为度。
琥珀(别研) 延胡(同糯米炒,去米) 当归(各一两) 蒲黄(四两,生半炒半) 干生地(八两) 生姜(一斤)
上将地黄咀碎酒浸,生姜切片,各捣取汁留滓,无油杓中,用姜汁炒地黄滓,地黄汁炒姜滓,各干为末,忌犯铁器,炼白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当归煎汤调服。

- 腰痛论《妇科秘书》
- 腰痛论《胎产心法》
- 腰痛脉论《三指禅》
- 腰痛六合散(治腰痛伛偻不能步履)《回生集》
- 腰痛门《张氏医通》
- 腰痛兼头痛《傅青主男科》
- 腰痛门《医方考》
- 腰痛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 腰痛门《丹台玉案》
- 腰痛候《诸病源候论》
- 腰痛门《养生导引秘籍》
- 腰痛根原《四圣心源》
- 腰痛门《养生导引法》
- 腰痛方三首《外台秘要》
- 腰痛门(六则)《辨证录》
- 腰痛方六首《外台秘要》
- 腰痛秘方《华佗神方》
- 腰痛点《针灸学》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丹溪心法》
- 腰痛导引法《备急千金要方》
- 腰痛气刺《儒门事亲》
- 腰痛不得俯仰候《诸病源候论》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圣济总录》
- 腰痛不得俯仰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腰痛日久成龟背痰《医门补要》
- 腰痛(腰软附三十八)《丹溪手镜》
- 腰痛如折《女科百问》
- 腰痛(腰强 腰屈)《针灸资生经》
- 腰痛痧《中医词典》
- 腰痛(附腰胯肿痛、腰软)《脉因证治》
- 腰痛痧《痧胀玉衡》
《妇科秘书》
- 作者:? 朝代:? 年份:?
- 脉法
- 行经三忌
- 恶阻论
- 胞漏并小产论
- 诸痛论
- 胎逆上逼胀满子悬论
- 诸血症论
- 子肿子气子满论
- 子烦并五心烦热及烦躁口干论
- 子淋论
- 转胞淋闭论
- 子嗽论
- 喘急论
- 泄泻论
- 霍乱论
-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
- 子痫论(一名子冒)
- 痢论
- 疟论
- 伤寒温热时疫论
- 谵语论
- 鬼胎论
- 肠覃似孕证蓄血似孕论
- 孕妇出痘论
- 妊娠麻疹论
- 产后脉诀论
- 生化汤论
- 产后药误须知
- 三冲论
- 产后不宜汗下利小便论
- 新产三审论
- 血块痛论
- 晕厥论
- 血脱气脱神脱三症论
- 恶露不止论
- 气喘论
- 恶露不下论
- 脱汗亡阳及诸汗论
- 伤食论
- 忿怒气逆论
- 头痛论
- 心痛即胃脘痛论
- 腹痛论
- 小腹痛并儿枕论
- 腰痛论
- 胁肋痛论
- 手足身痛论
- 发热论
- 大便燥秘论
- 类疟及寒热往来论
- 类中风痉及语涩口噤不语筋挛等症论
- 泄泻及完谷不化并遗屎论
- 痢滞论
- 腹胀满闷论
- 浮肿论
- 淋症论
- 大小便血论
- 咳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