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肿即水肿.胀即肿满.)
【脉】
脉沉而濡.或浮而数者.为水肿.弦而实.洪而数者为胀满.两关弦缓.两尺紧涩.皆为肿胀.浮大者可治.沉细而濡者难治.唇肿齿焦.脐肿凸出.掌内无纹者.皆不治.
【症】
内经曰∶诸湿肿满.口属于脾.又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盖肿胀之症.起自中宫.由土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豉.而面目四肢不浮者.名曰胀满.又名鼓肿.皆脾上湿热为病.肿轻而胀重也.
【治】
按丹溪云∶宜补脾.又须养肺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源.却盐味以防助病.邪断妄想以保母气.无有不安.仲景云腰以上肿者.宜汗之.麻黄桂枝之类.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五苓散之类.大概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当以人参、白术、茯苓为主.佐以陈皮、黄芩、麦门冬、以制肝木、浓朴、苍术、以消胀气.不运.加木香、木通、以行之.气下陷.加升麻、柴胡、以提之.血虚.加补血药.痰盛.加利痰药.随症加减.用无不效.
【方】
索矩三和汤 治肿胀
白术(二钱) 陈皮(一钱) 浓朴 苍术(各一钱五分) 甘草(二分) 木通(一钱五分) 紫苏槟榔(各七分) 海金砂(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灯心二分.同煎.食远服.
腰以上肿者.加麻黄(二钱) 杏仁(一钱) 防风(一钱)、以汗之.腰以下肿者.加茯苓(一钱五分)、猪苓、泽泻、木通(各一钱)、以利之.
大便溏.加人参、浓朴(各一钱)、苍术、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有痰.加半夏、茯苓(各一钱五分).
又方 中满分散丸 治中满气胀水肿.
黄芩(酒炒) 黄连(姜汁炒) 枳实(麸炒) 半夏(姜制) 白术 白茯苓(不去皮) 人参 陈皮 浓朴 苍术(各一两) 猪苓 泽泻(去毛) 姜黄 干姜 砂仁 知母(各五钱)

- 肿胀(肿即水肿.胀即肿满.)《脉症治方》
- 肿胀《针灸聚英》
- 肿胀案《丁甘仁医案》
- 肿胀《陈氏幼科秘诀》
- 肿胀部《神应经》
- 肿胀《也是山人医案》
- 肿胀概论《丁甘仁医案》
- 肿胀《瘴疟指南》
- 肿胀后昏厥 热病经来《景景医话》
- 肿胀《幼科铁镜》
- 肿胀论《古今医彻》
- 肿胀《医学见能》
- 肿胀论治《类证治裁》
- 肿胀《叶天士医案精华》
- 肿胀脉案《类证治裁》
- 肿胀《邵兰荪医案》
- 肿胀脉候《类证治裁》
- 肿胀《经验丹方汇编》
- 肿胀门《小儿推拿广意》
- 肿胀《厘正按摩要术》
- 肿胀门《小儿推拿广意》
- 肿胀《幼科折衷》
- 肿胀门《幼科推拿秘书》
- 肿胀《脉因证治》
- 肿胀门(红疸黄疸)《针灸大成》
- 肿胀《丹溪手镜》
- 肿胀门(幼幼汇集 中)《古今医统大全》
- 肿胀《血证论》
- 肿胀门推法《推拿抉微》
- 肿胀《审视瑶函》
- 肿胀如杯《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