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一章 外感病证

《中医内科学》书籍目录

【主要证候及特征】

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但不同外感病证因其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有异,它们的证候特征也各有区别。

【病机述要】

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抗争的结局,邪胜正并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常则发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人里,有相应的转化或传变过程,但也有旋即转成里证者。因外感病邪的性质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引起功能失调的脏腑和证候特征就有差异,于是发生不同的外感病证。因此,外感病证的基本病机为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如外邪袭表则肺卫不和而病感冒,湿困中焦则脾胃不和而病湿阻,湿热滞肠则腑气不和而病痢疾,邪犯少阳则枢机不利而病疟疾,正邪相争则常有寒热表现。

【治疗要点】

外感病证是外邪所伤,所以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首先是及时有效地祛除外邪。随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祛暑、通腑、截疟等治法,注意祛邪务净,此所谓“治外感如将”之意。其次要调理失常的脏腑功能。调理脏腑功能不仅有助于促进失调的脏腑功能早日恢复,也有助于祛除外邪。如外邪束肺,辅以宣肺治疗,不仅直接调顺肺气,宣肺也有助解表祛邪;又如湿伤脾气,当健运脾气,不仅直接恢复失调的脾胃功能,运脾也有助化湿祛邪,此所谓“治脏腑如相”之意。未病防病,既病防变,是外感病证治疗的又一重要特点。故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卫生、搞好灭蚊等,对预防和护理时行感冒、痢疾、疟疾等外感病证都非常重要;既病之后,要密切观察如体温等病情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免变生他病。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内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内科学》书籍目录
  1. 外感病证《中医内科学》
  2. 外感病因《中医基础理论》
  3. 外感不得卧《中医词典》
  4. 外感半身不遂《症因脉治》
  5. 外感齿痛《症因脉治》
  6. 外感半身不遂《中医词典》
  7. 外感喘逆《中医词典》
  8. 外感《周慎斋遗书》
  9. 外感短气《中医词典》
  10. 外感《明医指掌》
  11. 外感短气《症因脉治》
  12. 外感《医学入门》
  13. 外感呃逆《中医词典》
  14. 外感《中医词典》
  15. 外感呃逆《症因脉治》
  16. 外感《傅青主男科》
  17. 外感恶寒《中医词典》
  18. 外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9. 外感恶寒有四《医碥》
  20. 外感《中医名词词典》
  21. 外感发热《竹林女科证治》
  22. 外疳《证治准绳·幼科》
  23. 外感发热《中医内科学》
  24. 外腑《中医词典》
  25.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景岳全书》
  26. 外辅骨《中医词典》
  27. 外感发热治法《景岳全书》
  28. 外辅骨《中医名词词典》
  29. 外感风寒《胎产秘书》
  30. 外敷药方《回生集》
  31. 外感风寒《济阴纲目》

《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