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心腹痛
【脉】
阳微阴弦,胸痹而痛,责在极虚。短而数,心痛心烦。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实者死。若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谷气强胃气实;紧者,阴气胜,故痛。病腹痛而喘,脉滑而利,数而紧者,实也。心痛有热厥、寒厥、大实。
【因】
劳役太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或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或久不散郁而生热,或素有热,虚热相搏,结于胃脘而痛。或有实积痰饮,或气与食相郁不散,停结胃口而痛。
【证治】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热厥心痛,身热足痛,四肢寒,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脉洪,可汗。刺太 、昆仑。
寒厥心痛,手足逆,通身冷汗,便利溺清,不渴,气脉微弱,可温。
大实心痛,卒然而发,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胸高起,按之痛,不能饮食,可下。
肾心痛,与背相接, 如从后绞触其心,偃偻,刺束骨、合骨、昆仑。胃心痛,腹胀胸满,刺大都、太白。脾心痛,如锥刺,刺然谷、太 。肝心痛,状如死,终日不得休息,取行间、太冲。肺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益盛,刺鱼际、太渊。
盖诸心痛,皆少阴厥气上冲也。刺之,宜通气、行气,无所凝停也。
腹痛
【因】
有客寒阻之不行,有热内生郁而不散,有死血、食积、湿痰结滞,妨碍升降,故痛。盖痛当分其部分,从其高下而治之。
【证治】
中脘痛,太阴也,理中、草豆蔻主之。
伤寒误下传太阴经,腹满而痛,桂枝芍药主之。痛甚,桂枝大黄汤主之。夏月肌热恶热,脉洪实而痛,黄芩芍药主之。诸虫痛者,如腹痛肿聚,往来无有休息,涎出,呕吐清水。
痰积腹痛隐隐然,得热汤、辛物则暂止,宜导痰解郁气,温散之。中气虚亦痛,或饥而痛是也,理中汤主之。胸痹,皆痰水宿饮,停留不散,宜栝蒌、枳实、香附、芎、苍术、温散之。
外有似类而痛异名。心痛,有心中寒,有心热,有心虚,有脾积,有宿食留饮,有胸痞。腹痛,有香港脚。胸痛,有积实。小腹痛,有肝脾,有胞痛,有筋虚,有疝,有肠痈。
金铃子散 治热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
金铃子 玄胡(各一两)
煮雄丸 治大实心痛、 癖,如神。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钱,生用去油,烂研,却入雄黄末) 白面(二两)
上再研匀,水丸梧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药二十四粒,煮三十沸,捞入冷浆水,沉水冷,一时下一丸。二十四时也,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水下。
术附汤 治寒厥心暴痛,脉微气弱。
姜、枣煎服。
术香散 治心脾卒痛不忍。
秘丹 治心痛久则成郁,郁久必生火。
反治之法。
有人饱过患此,以火毒治,遂以黄连六钱、甘草一两,一服而安矣。
有心痛十八年,因酒、牛乳,痛时以一物拄之,脉三至,弦弱而涩,吞酸,七月内以二陈汤、术、芩、连、桃、郁李仁、泽泻。
秘丹 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承气汤、栀子、韭汁、桔梗(能开血气)、麻黄(重者,须此发之。)
虫痛方 治面上白斑,唇红,能食者是。苦楝根、锡灰。
胃脘当心痛,有垢积者,斑蝥、乌梅肉。丸如绿豆大,泔下一丸。皂树上蕈,泡汤,有肥珠起,饮之,微泄见效。未已又服,无不验。
草豆蔻丸 治脾胃伤损客寒,一切虚证,心腹大痛。
理中建中汤 治寒腹痛。
大承气加方 治有人雨后得凉,腹痛甚。问之,于夏月投渊取鱼,脉沉弦而细实,重按则如循刀上。本方加桂两帖,又加桂、桃仁两帖,又加附两二帖,下黑血。
二陈芎苍丸 治清痰腹痛,脉滑者是。

- 心腹痛《脉因证治》
- 心腹痛《丹溪手镜》
- 心腹痛《医学真传》
- 心腹痛《竹林女科证治》
- 心腹痛《女科折衷纂要》
- 心腹痛《推拿抉微》
- 心腹痛《盘珠集胎产症治》
- 心腹痛《医学摘粹》
- 心腹痛《女科证治准绳》
- 心腹痛《医学摘粹》
- 心腹痛《女科证治准绳》
- 心腹痛《济阴纲目》
- 心腹痛《灸法秘传》
- 心腹痛《证治准绳·女科》
- 心腹痛(胁痛闪痛)《文堂集验方》
- 心腹痛《证治准绳·女科》
- 心腹痛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心腹痛《证治准绳·幼科》
-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 心腹痛《续名医类案》
-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 心腹痛《续名医类案》
-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 心腹痛《女科秘旨》
- 心腹痛或又有小腹痛《女科百问》
- 心腹痛《备急千金要方》
- 心腹痛及胀满痛方一十首《外台秘要》
- 心腹痛《备急千金要方》
- 心腹痛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心腹痛《景岳全书》
- 心腹痛论《婴童类萃》
《脉因证治》
- 作者:朱丹溪 朝代:清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 缪序
- 卷一
- 卷二
- 十四、热
- 十五、吐衄下血
- 十六、下利
- 十七、泄
- 十八、自汗头汗
- 十九、淋(附小便不禁 肾脏风)
- 二十、头目痛(附脑痛、眉骨痛)
- 二十一、眩晕
- 二十二、心腹痛
- 二十三、腰痛(附腰胯肿痛、腰软)
- 二十四、肩背痛(附腰髀痛)
- 二十五、胁痛(附身体痛)
- 二十六、逆痰嗽
- 二十七、喘(附哮)
- 卷三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