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二、痹

《脉因证治》书籍目录

寸口喘而坚,痹在心;喘而浮,痹在肺;长而左右弹,痹在肝;大而虚,痹在脾;坚而大,痹在肾。

风,风为行痹。风性善行。寒,寒为痛痹。寒主收引。湿,湿为着痹。

湿本重滞。三气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

其合而为痹也。以冬遇者,骨痹;春遇者,筋痹;夏遇者,脉痹;长夏遇者,肌痹;秋遇者,皮痹。久而不去,内舍五脏之合。待舍其合,难治矣。

《痹论》中议痹,乃三气皆可客于五脏,其风、寒、湿乘虚而客之故也。筋痹不去,内舍于肝;皮痹不去,内舍于肺;肌痹不去,内舍于脾;脉痹不去,内舍于心;骨痹不去,内舍于肾。其客于心,则烦心,上气嗌干,恐噫,厥胀是也。其客于肺,使人烦满而喘吐。其客于肝,多饮数溲,小腹痛如怀妊,夜卧则惊。其客于脾,四肢解堕,发渴呕沫,上为大塞。其客于肾,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其客于肠,数饮而小便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夫大肠乃传道之官,为冲和之气,三气乘虚客之,而和气闭矣。水道不通,使糟粕不化,故喘争飧泄也。其客于胞,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小便涩,上为清涕。夫三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随经出鼻窍。其客于血脉,随脉流通上下,升降一身,谓之周痹。

华佗论痹 乃邪气合四时不正之气,感于脏腑所为。有气、血、筋、肉、骨之分。其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正气衰,邪气胜。留于上,则胸腹痛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贯于舌,则不言;遗于腹,则不溺。壅则痛,流则麻。右寸脉沉而迟涩者是也。其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甚,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营卫,因而血搏,渐成枯削失血之证。左寸脉结而不流利是也。其肉痹者,饮食不节,肥美之为。肉不荣,肤不泽,则纹理疏,三气入之,则四肢缓而不收持。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也。其筋痹者,由叫怒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寒热客之,流入筋会,使筋急而不舒。左关脉弦急而数,浮沉有力是也。其骨痹者,乃嗜欲伤于肾气,内消而不能闭禁,邪气妄入。脉迟则寒,数则热,浮则风,濡则湿,滑则虚。治法各随其宜。

麻木余辨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气不行。其证合目则浑身麻。亦有痰在血分痒者,血不营肌腠。

附子汤 治风、寒、湿痹。

附子(炮去皮脐) 桂枝 白芍 甘草 茯苓 人参(各三钱) 白术(一两)

行痹,加麻黄桂汤;痛痹,加附子、姜茯汤;胞痹,加四苓;肠痹,加平胃、茱萸、草肉、豆蔻等。

戴人法 苦剂涌寒痰,次与痰剂。使白术(除湿)、茯苓(养肾水)、桂(伐木)、姜、附(寒胜加)。

麻木方 人参(助阳道) 当归(行阴) 生甘草(去热) 白术 茯苓(除湿热) 升麻柴胡 白芍 苍术 黄柏。痰,加二陈。

忍冬藤 治五痹拘挛。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脉因证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脉因证治》书籍目录
  1. 《脉因证治》
  2. 《校注医醇剩义》
  3. 《时方妙用》
  4. 《友渔斋医话》
  5. 《叶天士医案精华》
  6. 《友渔斋医话》
  7. 《也是山人医案》
  8. 《丹溪手镜》
  9. 《药症忌宜》
  10. 《吴鞠通医案》
  11. 痹(附麻木、痒、鹤膝风)《医述》
  12. 《儒门事亲》
  13. 痹(鹤膝风)《医学心悟》
  14. 《医经原旨》
  15. 痹病《中医内科学》
  16. 《古今医案按》
  17. 痹病《扁鹊心书》
  18. 《顾松园医镜》
  19. 痹病生死证《医宗金鉴》
  20. 《医碥》
  21. 痹病生死证《杂病心法要诀》
  22. 《医碥》
  23. 痹病总括《医宗金鉴》
  24. 《临证指南医案》
  25. 痹病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26. 《证治准绳·杂病》
  27. 痹风(附麻木)《医学入门》
  28. 《证治准绳·类方》
  29. 痹厥《针灸聚英》
  30. 《张氏医通》
  31. 痹厥部《神应经》

《脉因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