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六)
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见,积在胸;尺中见,积在气冲;关上见,积在脐傍。左积左,右积右。脉二出,积在中央处其部。
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名肺积。
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胸满悸,腹中热,名心积。
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重,名肝积。
脉沉而急,若脊与背相引痛,饥见饱减,名肾积。
脉浮大而长,饥减饱见,腹满泄呕,胫肿,名脾积。
寸口沉而横,胁下及腹中为横积。
脉小沉而实者,胸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
脉沉而紧,若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必心腹冷积。
脉弦,腹中急痛为瘕;脉细微者为 。
迟而滑,中寒有 结。驶而紧,积聚有击痛。
脉沉重中散者,寒食成 瘕;脉左转沉重者,病 在胸;脉右转不至寸口者,内有肉 。
盖积者,系于藏始终不移。聚者,系于府发痛转移,随气往来,如有坯块。
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
因外有寒,血脉凝涩,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矣。
又因七情忧思伤心;重寒伤肺;愤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困力过度入房,汗出入浴伤肾。皆藏气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蕴结成积。
又因食、酒、肉、水、涎、血、气入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
又有息积者,乃气息癖滞于胁下,不在脏腑荣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胁下满,气逆息难,频岁不已,名曰息积。
有肝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杯, ,连岁,中有血色。
有心积,名曰伏梁,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心,有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有肺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如杯,寒热喘嗽。
有脾积,名痞气,在胃脘,如盆,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肤,其食冷物,阳气为湿蓄。
有肾积,名贲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状,上下喘逆骨痿。
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消摩之;咸以之;苦以泻之;全真气而补之;随所利而行之。
黄连(肝肾五钱;脾七钱;心肺一两五钱。) 浓朴(肝心脾五钱;肺肾八钱。) 川乌(肝肺一钱;心肾脾五钱。) 干姜(肝心五分;肺肾钱半。) 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脾肺肝二钱;心五钱。) 巴豆霜(五分)
上为末,巴豆霜旋入蜜炼为丸如桐子大,初二丸,加至微溏。又有虚人不宜攻,以蜡匮其药且久留磨积。
肝积加柴胡(二两) 皂角(二钱) 川椒(四钱) 昆布 莪术(各二钱半。)
肺积加桔梗 天门冬 山棱 青皮 陈皮 白豆蔻(各一钱) 川椒 紫菀(各一钱半。)
肾积加玄胡(三钱) 苦楝(三钱) 全蝎 附子(一钱) 泽泻(二钱) 独活(一钱) 菖蒲(二钱) 桂(三分) 丁香(五分)
脾积加吴茱萸 宿砂 茵陈 芩(各二钱) 泽泻(一钱) 椒(五分)
秋冬加朴一倍,减芩、连。
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
酒积神曲 麦 。
涎积雄黄 腻粉。
癖积山棱 莪术。
山棱 莪术(削坚) 青皮 陈皮(破气) 香附(开气) 桃仁 红花(治血) 灵脂(破血) 牛膝(活血) 二陈汤(开皮里膜外之痰) 石 (破痰块) 甘草 黄连(吴茱萸炒、益智子炒) 山楂(破食块)
千金消食丸
上为细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竹筒中,以竹片三刻,先纳大黄,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膏,丸桐子大,每三十丸。可消块,不令人困。
经验丸 破块。
吴茱萸 黄连 木香 槟榔 桃仁 郁李仁 大承气加连、川芎;干葛
宿砂 桂心 木香 胡椒(一钱)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 青皮 陈皮 莪术(炮各五钱) 沉香(一钱)
散聚汤 治六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心腹绞痛,攻刺腰胁,喘咳满闷腹胀。
半夏 槟榔 归(三钱) 桂 杏仁(二两) 茯苓 附(炮去皮脐) 甘草 川芎 吴茱萸 朴枳壳(各一两)
大便秘加大黄。
三圣散 贴块。
锻石(未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黄红,候稍减热下。) 大黄(一两,就炉微炒,候凉入桂。) 桂心(半两末,略炒,入米醋熬成膏,浓摊贴患处。)
小儿奶癖 白芥子(研) 摊纸上贴。
不治证
脉虚弱者死。
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转也死。不见脉也死。

- 积聚《丹溪手镜》
- 积聚《周慎斋遗书》
- 积聚《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积聚《回春录》
- 积聚《脉因证治》
- 积聚《仁术便览》
- 积聚《幼科折衷》
- 积聚《针灸资生经》
- 积聚《中医内科学》
- 积聚《吴鞠通医案》
- 积聚《厘正按摩要术》
- 积聚《医学心悟》
- 积聚《时方妙用》
- 积聚《医学摘粹》
- 积聚《叶天士医案精华》
- 积聚《医学摘粹》
- 积聚《也是山人医案》
- 积聚《明医指掌》
- 积聚《女科证治准绳》
- 积聚《证治汇补》
- 积聚《女科证治准绳》
- 积聚《顾松园医镜》
- 积聚二十《金匮悬解》
- 积聚《万病回春》
- 积聚二十一《金匮悬解》
- 积聚《济阴纲目》
- 积聚方五首《外台秘要》
- 积聚《济阴纲目》
- 积聚根原《四圣心源》
- 积聚《古今医鉴》
- 积聚痼结候《诸病源候论》
《丹溪手镜》
- 作者:朱丹溪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81—1358年
- 序
- 序
- 医家源流
- 卷之上
- 评脉(一)
- 察视(二)
- 五脏(三)
- 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四)
- 五脏虚实(五)
- 五脏绝死(六)
- 脉(七)
- 周身经穴(八)
- 伤寒(九)
- 六经(十)
- 时行疫疠(十一)
- 湿(十二)
- 寒热往来(十三)
- 恶寒(十四)
- 背恶寒(十五)
- 恶风(十六)
- 发热(十七)
- 潮热(十八)
- 烦热(十九)
- 汗后热(二十)
- 自汗(二十一)
- 盗汗(二十二)
- 头汗(二十三)
- 手足汗(二十四)
- 无汗(二十五)
- 头痛(二十六)
- 项强(二十七)
- 头眩(二十八)
- 胸满(二十九)原缺。
- 胁满(三十)原缺。
- 心下满(三十一)
- 腹满并痛(三十二)
- 小腹满(三十三)
- 虚烦(三十四)
- 烦躁(三十五)
- 懊(三十六)
- 不得眠卧(三十七)
- 喜眠(三十八)
- 舌上胎(三十九)
- 衄(四十)
- 哕(四十一)
- 咳(四十二)
- 喘(四十三)
- 吐呕(四十四)
- 悸(四十五)
- 渴(四十六)
- 振(四十七)
- 战栗(四十八)
- 四逆(厥附四十九)
- 郑声(五十)
- 短气(五十一)
- 摇头(五十二)
- 螈(五十三)
- 不仁(五十四)
- 直视(五十五)
- 郁冒(五十六)
- 动气(五十七)
- 自利(五十八)
- 筋惕(五十九)
- 热入血室(六十)
- 发黄(六十一)
- 狂(六十二)
- 霍乱(六十三)
- 蓄血(六十四)
- 劳复(六十五)
- 易(六十六)
- 目瞪(六十七)
- 发斑(六十八)
- 狐惑(六十九)
- 蛔厥(七十)
- 两感(七十一)
- 咽痛(七十二)
- 身痛(七十三)
- 小便不利数(七十四)
-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 卷之中
- 伤寒方论(一)
-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 辛甘发散为阳
- 酸苦涌泄为阴
-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 利水道分阴阳
- 涤虚烦止燥渴
- 退寒热交争
- 润心肺咳逆
- 破除结硬而下血
- 收敛神气以镇惊
- 陷结胸痞气
- 泄水肿阴湿
- 断下利不止
- 除客噫无休
- 润经益血
- 撤热除黄
- 心烦不得眠
- 咽痛不能言
- 建中焦之邪
- 安蛔虫之厥
- 杂病分气血阴阳(三)
- 恶寒(四)
- 热烦(附劳五)
- 疸(六)
- 疟(七)
- 中暑(八)
- 厥(九)
- 痿(十)
- 痹(十一)
- 麻木(十二)
- 痛风(十三)
- 破伤风(十四)
- 厉风(十五)
- 冷丹(十六)
- 肺风(十七)
- 中风(十八)
- 香港脚(十九)
- 历节风(二十)
- 吐衄(二十一)
- 下血(二十二)
- 溺血(二十三)
- 霍乱(二十四)
- 下利(二十五)
- 泄泻(二十六)
- 小便淋闭(二十七)
- 小便不禁(二十八)
- 结燥便闭(肾脏风附二十九)
- 头痛(三十)
- 目痛(三十一)
- 脑痛(三十二)
- 眉眶骨痛(三十三)
- 目泣泪目黄(三十四)
- 眩晕(三十五)
- 心腹痛(三十六)
- 腹痛(三十七)
- 腰痛(腰软附三十八)
- 肩背痛(三十九)
- 背胛节痛(四十)
- 腰胯肿痛(四十一)
- 胁痛(四十二)
- 身体痛(四十三)
- 痨瘵(四十四)
- 喉痹(四十五)
- 虾蟆瘟(四十六)
- 口甘苦(四十七)
- 舌(四十八)
- 目(四十九)
- 耳(五十)
- 鼻(五十一)
- 齿(五十二)
- 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