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痛第八十八
火邪拂郁咽喉痛.射干鼠粘汤可用.吹喉惟有十宣散.莫犯金针病增重.
毒火熏蒸气上炎.咽喉自此正疼烦.从来麻症多咽痛.莫作寻常喉痹看.
麻症属火.咽喉疼痛.亦是常候.乃毒火拂郁上熏.故咽痛也.切勿误认作喉痹.而妄用金针去其血.初潮咽痛者.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射干、山豆根主之.外以十宣散吹之.(有以甘桔汤加牛蒡、连翘、升麻治之者.万不可用.方已芟.)已出而咽痛者.以静远主人射干鼠粘子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钱氏甘露饮去熟地黄、酌用石斛、茵陈.加牛蒡子、射干、防风主之.麻症有咽喉痛者.不拘初热正出已收.俱以射干、牛蒡子、山豆根、防风煎汤与服.外用十宣散吹之.或用二圣散吹之.如麻症有结喉等候.以射干消毒饮(见五十三条)去甘草加防风主之.如麻毒上攻.咽嗌肿痛热渴.或肿毒不消等症.以加味骨皮清膈散(见五十条)去当归、滑石、桔梗、甘草、紫菀.加石膏、元参、麦冬、薄荷、防风、牛蒡子主之.
(有以大如圣饮子治之者.非惟不识避忌.而实于病无济.方姑为收录.)如麻症血热.咽喉不利者.以加味消毒饮去甘草.加射干、生地黄.或以紫草消毒饮.去甘草.加生地黄、防风、射干治之.如咽不利.而兼风热咳嗽者.以射干消毒饮(见五十三条)去甘草.加防风、连翘、桑白皮、贝母治之.如咽痛.而麻不大起发者.以消毒饮(见二十三条)去甘草.加葛根、前胡、射干主之.如肺热咽痛、声音不清者.以全书除热清肺汤(见五十五条)去石膏.加射干、牛蒡子、黄连主之.(有以甘桔清金散治之者.不可轻用.方仍收.)大凡麻症咽痛不堪者.照症用药而外.不拘前后.外用十宣散、二圣散、玉锁匙、化毒丹等方.任凭选用吹之.
静远主人射干鼠粘子汤
射干 山豆根(各一钱五分) 牛蒡子 紫草 紫菀茸(各一钱) 蝉蜕 升麻(各六分) 木通 石膏桔梗(各八分) 甘草(五分) 灯心九根引.水煎.食后服.
钱氏甘露饮 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痘疹热毒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
天冬 麦冬 生地黄 枳壳(炒) KT 石斛(去苗) 黄芩 熟地黄 茵陈 枇杷叶 甘草 水煎.食后服.牙齿动摇者.并以此漱口.
加味消毒饮
牛蒡子(一钱五分) 荆芥(七分) 防风(六分) 紫草茸(一钱) 甘草(五分) 糯米一撮引.水煎.不拘时服.
紫草消毒饮
紫草 连翘 牛蒡子(各一钱) 荆芥(七分) 山豆根 甘草(各五分) 水煎.不时温服.
十宣散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 儿茶 雄黄 苦参(各五分) 硼砂(五分) 乳香(一分) 元明粉(三分) 冰片(少许临用时下入药内) 为末.每用五厘.以竹管吹入喉中.
二圣散
玉锁匙
焰硝(二两五钱) 硼砂(五钱) 僵蚕(二钱五分) 冰片(一厘)为末.每用五分吹喉.
薄荷叶 荆芥穗 雄黄 辰砂(各二钱) 朴硝(一钱) 牙硝 硼砂 甘草(各二钱五分) 桔梗(五钱) 山豆根(一钱五分) 为细末.以竹管吹入咽中.或以水调服.
大如圣饮子
牛蒡子 桔梗 甘草(各一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
牛蒡子(七分) 连翘 甘草(各五钱) 桔梗(一两) 诃子皮(三钱) 为末.薄荷少许.煎汤.下一钱.或加薄荷.水煎服亦可.若非声音不清者.则去诃子皮.
〔附〕治平常咽喉方备用
射干鼠粘子汤 治咽痛.
牛蒡子(四两) 射干 升麻 甘草(各一两)水煎服.
甘草防风汤
甘草(一钱) 防风(二钱) 桔梗(六钱)水煎服.
加味甘桔汤 治咽喉暂用.
桔梗(八分) 甘草(一钱二分) 牛蒡子 射干(各六分) 防风 元参(各四分) 生姜一片引.热甚者.去防风加黄芩.
五拗汤 治咽痛.
射干散 治咽喉肿痛.
射干 元参(各钱半) 牛蒡子(一钱) 升麻(八分) 桔梗 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海上方 治骨鲠.
金凤花根 打碎.以米醋煎.用有嘴壶盛之.令患者将口衔壶嘴.仰面咽之.其骨即出.吞药之时.勿令沾牙.或用玉簪花根.威灵仙根.如前法治之.亦可.

- 咽喉痛《麻科活人全书》
- 咽喉统论《圣济总录》
- 咽喉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咽喉痰证《明医指掌》
- 咽喉痛(先治风火并治喉咙)《经验麻科》
- 咽喉说《重楼玉钥》
- 咽喉痛门(七则)《辨证录》
- 咽喉十八种毒《奇效简便良方》
- 咽喉虚实总辨《重楼玉钥续编》
- 咽喉十八症统治《奇效简便良方》
- 咽喉噎塞口开目瞪《医学纲目》
- 咽喉十八证《明医指掌》
- 咽喉阴证《明医指掌》
- 咽喉声哑《奇效简便良方》
- 咽喉壅塞《中医词典》
- 咽喉生痈《圣济总录》
- 咽喉杂疗方四首《外台秘要》
- 咽喉生息肉《奇效简便良方》
- 咽喉证《古今名医汇粹》
- 咽喉生疮方四首《外台秘要》
- 咽喉证治《幼幼集成》
- 咽喉生疮《金匮钩玄》
- 咽喉证治《推拿抉微》
- 咽喉生疮《证治准绳·类方》
- 咽喉症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及其治法论《重订囊秘喉书》
- 咽喉生疮《中医词典》
- 咽喉治法《痧胀玉衡》
- 咽喉生疮《圣济总录》
- 咽喉中闭塞方三首《外台秘要》
- 咽喉舌诸疾方七首《外台秘要》
- 咽喉中如有物妨闷《圣济总录》
《麻科活人全书》
- 作者:谢玉琼恩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8年
- 原序
- 序
- 卷之一
- 麻疹骨髓赋(增朴)
- 静远主人麻疹西江月(删订)
- 麻证条目法旨用药要诀(删订)
- 增订治麻问答捷要
- 麻疹形式要旨证治秘诀
- 麻疹证治大略括
- 密斋治法大略括
- 验麻色吉凶
- 麻疹轻证
- 麻疹重证
- 麻疹不治证
- 麻疹死证括
- 应用药性
- 麻后宜用药性
- 卷之二
- 四方麻名第一
- 岁气第二
- 预解宣毒第三
- 诸潮亦能发麻第四
- 初潮认证第五
- 初热未明是否勿峻发表第六
- 避风寒第七
- 忌恣食生冷物骤用寒凉药第八
- 忌食辛辣热物误用辛热药饵第九
- 忌食诸肉鸡鱼盐醋五辛等物第十
- 忌兼用补涩第十一
- 升发清凉解毒当分先后第十二
- 麻当分天时第十三
- 补中第十四
- 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
- 温麻第十六
- 痘夹麻出第十七
- 盖痘解毒麻第十八
- 痘后出麻第十九
- 闭症第二十
- 首尾调和第二十一
- 热有远近而出第二十二
- 不热第二十三
- 微热第二十四
- 乍热第二十五
- 壮热第二十六
- 潮热第二十七
- 渴热第二十八
- 口渴恣饮致成水蓄第二十九
- 复热第三十
- 始终潮热第三十一
- 烦躁第三十二
- 出不快发不出第三十三
- 过期不出第三十四
- 已出热甚不减第三十五
- 已出红肿太甚第三十六
- 不透表第三十七
- 尽透表第三十八
- 一齐涌出第三十九
- 麻色分治第四十
- 阴阳两部多少第四十一
- 红润不起已出不红第四十二
- 鲜红色淡红色第四十三
- 粒红肤白麻如肌白第四十四
- 紫黯色第四十五
- 粒头焦第四十六
- 云头片第四十七
- 发热而发斑屑是成瘾疹第四十八
- 易收早收难收第四十九
- 卷之三
- 咳嗽第五十
- 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喑哑声音不清第五十三
- 呃逆第五十四
- 喷嚏第五十五
- 鼻通多涕鼻干无涕第五十六
- 微汗自汗大汗无汗第五十七
- 衄血诸失血第五十八
- 呕吐第五十九
- 吐痰麻后有痰胸口痰甚第六十
- 吐蛔虫第六十一
- 口中流涎不止第六十二
- 泄泻第六十三
- 粪溏水泻第六十四
- 泻清第六十五
- 泻而腹痛胀满第六十六
- 咳嗽鼻衄呕吐泄泻首尾治法总论第六十七
- 大便秘第六十八
- 小便赤涩第六十九
- 大小便不通第七十
- 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第七十一
- 痢症第七十二
- 下蛔虫第七十三
- 卷之四
- 眼光如水眼眶红烂羞明赤肿眼泪生翳第七十四
- 眼闭第七十五
- 眼多眵涕第七十六
- 白珠红赤第七十七
- 雀盲第七十八
- 口气臭第七十九
- 口疮第八十
- 舌生白珠第八十一
- 牙疳第八十二
- 狐惑第八十三
- 切牙第八十四
- 舌胎第八十五
- 唇燥第八十六
- 唇舌破裂第八十七
- 咽喉痛第八十八
- 头疼背强头项肿遍身痛第八十九
- 腹痛第九十
- 腰痛第九十一
- 气痛第九十二
- 头温足冷下体冷过膝四肢身体冷如冰第九十三
- 疟疾第九十四
- 沉睡昏睡似寐非寐烦躁不眠第九十五
- 中恶第九十六
- 发搐第九十七
- 谵语第九十八
- 虚羸第九十九
- 妊娠出麻第一百
- 妇人出麻适值经行及经水非正期而来第一百零一
- 产后出麻出麻胎坠第一百零二
- 产妇麻后无乳第一百零三
- 麻后遍身肿第一百零四
- 余邪为殃第一百零五
- 不食吃食太早贪食不厌第一百零六
- 麻后生疮麻后遍身瘙痒第一百零七
- 见毒医毒勿泥麻法第一百零八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