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庐医话》书籍目录

《内经》疗疫小金丹古法,今不能用。近日所传治瘟之方,刘松峰之五瘟丹,制甘草(年为君)、黄芩(乙庚年为君)、黄柏(丙辛年为君)、栀子(丁壬年为君)、黄连(戊癸年为君、)香附(去净细毛)、苏叶(凤头者)、苍术(米泔浸)、陈皮(以上四味为臣)、明雄黄(另研细、)朱砂(另研细),制甘草法∶(立冬日取大青竹,一头截去节,一头留节,纳生甘草于内,蜡封口,浸粪坑中,冬至取出,晒干听用。)前甘草五味,当以某年为君者多臣数之半,如甘草二两,则此外八味止用一两,雄、朱二味又减半,止用五钱,于冬至日将甘草等九味为末,雄、朱另研,以一半入甘草等药末中为丸,留一半为衣,再用飞金为衣,大人服者丸如梧子,小儿服者丸如黍米雪水生蜜为丸。面东服五十丸,病轻日浅者一服愈,病深日久者,三四服愈,忌一切浓味。此方兼治暑月一切热证,又解痘疹毒。有力之家,制丸施人,功德无量。至于避瘟之法,用乳香苍术细辛、生甘草、芸香白檀香为末,枣肉丸,焚之,又以贯众浸厨房水缸用之,又雄黄二两,丹砂鬼臼石菖蒲各一两,共为末,井水调和,涂五心及额上、鼻中、耳门,辟瘟甚验。若入瘟家,以麻油涂鼻孔,出再取嚏,则不染,皆善法也。而握要之法,则如张景岳所云∶必节欲节劳,仍勿忍饥而迎其气。尤为得之。

常州余师愚霖客中州时,父染疫,为群医所误,及奔丧归,视诸方皆不外治伤寒之法,思此症必有以活人者,公之于世,稍释隐憾,因读《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此不足以治热疫。遇有此症,投之无不获效,历三十年,活人不少,遂着《疫症一得》二卷,于乾隆五十九年自序刊行。大旨谓吴又可辨论伤寒瘟疫甚晰,如头痛发热恶寒,不可认为伤寒表证,强为热汗,徒伤表气,热不退,又不可下,徒损胃气,斯证已得其奥妙,惟于从口鼻入不传于胃而传于膜原,此论似有语病,至用达原、诸承气,犹有附会表里之意,惟熊任昭首用败毒散,去其瓜牙,继用桔梗汤,用为舟楫之剂,退胸膈及六经之热,确系妙法。余采用其法,减去硝、黄,以疫乃无形之毒,难以当其猛烈,重用石膏,直入戊己,先捣其窠巢之害,而十二经之患自易平矣。其方名清瘟败毒散,药用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钱半)、真川连(大剂六钱至四钱,中剂二钱加至四钱,小剂一钱至钱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以为疫症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 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视升提发表而愈剧者异矣。其所载治验,俱用石膏数两,犀角黄连数钱。归安江《笔花医镜》载治一时疫发 ,用石膏至十四斤而 始退,盖即用其法也。近陈载庵亦仿之而获效。王学权《重庆堂随笔》云∶吴又可治疫主大黄,盖所论湿温为病,湿为地气,即仲圣所云浊邪中下之疫,浊邪乃有形之湿秽,故宜下而不宜清。余师愚治疫主石膏,盖所论者暑热为病,暑为天气,即仲圣所云清邪中上之疫,清邪乃无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允哉言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冷庐医话》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冷庐医话》书籍目录
  1. 《冷庐医话》
  2. 《临证指南医案》
  3. 《友渔斋医话》
  4. 《医述》
  5. 《也是山人医案》
  6. 《医述》
  7. 疫病《伤寒大白》
  8. 《续名医类案》
  9. 疫病初发但觉头痛《奇效简便良方》
  10. 《中医词典》
  11. 疫病发黄《医述》
  12. 易愈生证《伤寒心法要诀》
  13. 疫病发肿《奇效简便良方》
  14. 易愈生证《医学摘粹》
  15. 疫病方论《温热暑疫全书》
  16. 易愈生证《医宗金鉴》
  17. 疫病解《四圣悬枢》
  18.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思考中医》
  19. 疫病论《温热暑疫全书》
  20. 易虚易实《中医词典》
  21. 疫病有三种论《松峰说疫》
  22. 易性癖《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3. 疫病原始《四圣悬枢》
  24. 易水张先生枳术丸《内外伤辨》
  25. 疫疔《中医名词词典》
  26. 易水学派《中医词典》
  27. 疫疔《中医词典》
  28. 易收早收难收《麻科活人全书》
  29. 疫毒《中医词典》
  30. 易生于道《中医之钥》
  31. 疫毒痢《中医名词词典》

《冷庐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