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庐医话》书籍目录

大肠脉候左寸,小肠脉候右寸,此《脉诀》之言也。自滑伯仁候大小肠于两尺,李士材称为“千古只眼”,后人遂皆信之。余考汪石山《脉诀刊误》,辨正叔和之说甚多,而独于“左寸候心、小肠,右寸候肺、大肠”,未尝以为非,谓以腑配脏,二经脉相接,故同一部也。又昌邑黄坤载元御,谓脉气上行者,病见于上,脉气下行者,病见于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大小肠位居至下,而脉则行于至上,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其说亦精,可正滑说之误。

杨仁斋谓脉沉细、沉迟、沉小、沉涩、沉微之类,皆为阴;沉滑、沉数、沉实、沉大之皆为阳。一或误施,死生反掌。余谓亦有不尽然者,按《名医类案·火热门》,壶仙翁治风热不解,两手脉俱伏,时瘟疫大行,他医谓阳证见阴不治,欲用阳毒升麻汤升提之。翁曰∶此风热之极,火盛则伏,非时疫也,升之则死矣。投连翘凉膈之剂,一服而解。又按《脉诀》歌谓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时证见此脉不少,习医者宜审之,不可专主杨氏之说而仲景《伤寒论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金匮》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同一沉紧之脉,一则属热,一则属寒,然则临证者,岂可专凭脉乎?

《上海县志·艺术门》载姚蒙善医,尤精太素脉,邹来学巡抚召之视疾,姚曰∶公根器有一窍出汗水。邹大惊曰∶此余秘疾,汝何由知?姚曰∶以脉得之,左关滑而缓,肝第四叶有漏通下故也。邹求药。曰∶不须药,到南京便愈。以手策之曰∶今是初七,约十二日可到。邹即行,果十二日晨抵南京而卒。夫预决死期,脉理精者能之,至因关脉之滑而缓,知其有漏通下,恐无是事也。志书好为夸张之辞,往往若是。

李东璧《奇经考》云∶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 霈妄行,流于湖泽。按此则奇字当读作奇偶之奇。(无表里配合。)有读作奇正之奇者,非也。

脉象虚实疑似之间,最难审察。叶思兰治一产妇医案有云∶凡诊脉遇极大极微者,最宜。如极大而无力,须防阳气浮散于外。如极微之脉,久久寻而得之,于指稍稍加力,按之至骨愈坚牢者,不可认作虚寒。今此症六部皆无脉,尺后则实数有力,所谓伏匿脉也。阳匿于下,亢之极矣,岂可泥于产后禁用寒凉哉?其辨别脉象、至为精细,为医者当熟复其言。

鬼祟之脉,忽大忽小,忽数忽迟。虫症之脉,乍大乍小。盖皆无一定之形也。至若气郁之症,每因脉道不利,迟数不调,最宜审察。虚者之脉,亦有至数不齐者。《汪石山医案》一人患泄精,脉或浮濡而驶,或沉弱而缓,汪曰∶脉之不常,虚之故也。用人参为君,加至脉有六阴,亦有反关,诊病者,均宜详审。吴郡某医有声于时,一达官新纳姬人,忽患心病,痰涌手厥,某诊其两手无脉,辞不治,易医诊脉,知是反关,一剂而愈,某之名望顿减。

明王文恪公震泽长语云∶徐文定公为詹事时,至苏城,闻王时勉明医也,令诊之,时勉,以公脉有歇至,不敢言,公曰∶吾脉素有异。时勉曰∶如是无妨。然则脉又有歇至而非为病,临症者,可不详察乎?(钱塘梁氏《玉绳瞥记》谓近有人只一手有脉,一手无脉,此理殊不可晓,此又临症者所当知也。)

《汪石山医案》载∶王宜人产后因沐浴,发热呕恶,渴欲饮冷水瓜果,谵语若狂,饮食。体丰浓不受补,医用清凉,热增剧,石山诊之,六脉浮大洪数,曰∶产后暴损气血,孤阳外浮,内真寒而外假热,宜大补气血。与八珍汤炮姜八分,热减大半,病患自知素不宜参,不肯再服,过一日复大热如火,复与前剂,潜加参、 、炮姜,连进二三服,热退身凉而愈。此段病情脉象,无一可以用温补者,医安得不用清凉?迨服清凉而热增剧,始知其当用温补。然非如汪之有胆识,亦不能毅然用之。再其脉虽浮大洪数,而按之必无力,与叶思兰所云(见前)相合,此可于言外得之。

元和江艮庭(声)《论语俟质》,谓孔子圣无不通,焉有不知医者,自牖执手,切其脉也,既切脉而知其疾不治,故曰∶亡之命矣。夫其说未径人道,然《礼记》疏有夫子脉诀之说,则江说亦自有因。况疾为子之所慎,岂慢以任之医人,而不究其理乎?或谓孔子既知医,何以康子馈药而曰未达,余曰∶药当是丸散之类,不知其为何物,即知之而莫辨其种之善否,故《魏书·术艺列传》∶显祖欲验徐謇之所能,置诸病患于幕中,使謇隔而脉之,深得病兼知色候。后高祖疾大渐,謇延医有验,酬赉甚渥,下诏有“诚术两输,忠妙俱至“之语,其艺可谓精矣。乃文诏皇太后之怀世宗也,梦为日所逐,化为龙而绕后,后寤而惊悸,遂成心疾,王显诊脉云∶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之象。而謇则谓是微风入脏,宜进汤加针。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医道真不易言也。

脉数时一止为促,促主热,然亦有因于寒者,如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注家谓之气本动,为寒所迫,则数而促也。脉缓时一止为结,结主寒,然亦有因于热者,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注家谓湿热相搏,脉缓为湿,所以里湿之脉当见沉结也。观此益知临症者不可专凭脉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冷庐医话》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冷庐医话》书籍目录
  1. 《冷庐医话》
  2. 《医碥》
  3. 《丹溪手镜》
  4. 《中医词典》
  5. 《友渔斋医话》
  6. 《傅青主男科》
  7. 《瘴疟指南》
  8. 《中医名词词典》
  9. 脉案图式《脉诀汇辨》
  10. 卖子木《本草图经》
  11. 脉暴出《中医名词词典》
  12. 卖子木《证类本草》
  13. 脉暴出《中医词典》
  14. 卖子木《新修本草》
  15. 脉痹《中医名词词典》
  16. 卖子木《千金翼方》
  17. 脉痹《中医词典》
  18. 卖子木《雷公炮炙论》
  19. 脉辨男女歌《竹林女科证治》
  20. 卖药所《中医词典》
  21. 脉辨生死《寿世保元》
  22. 卖药人《趣味中医》
  23. 脉辨至数《诊家正眼》
  24. 麦滋林-S治疗慢性胃炎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观察《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5. 脉病机要《药鉴》
  26. 麦种《吴普本草》
  27. 脉病逆顺《古今医统大全》
  28. 麦芽山楂饮《保健药膳》
  29. 脉病逆顺《轩岐救正论》
  30. 麦芽山楂蛋羹《食物疗法》
  31. 脉病逆顺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