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项囟证治
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陈飞霞曰∶小儿头囟之证,多有由脾胃而得。又头为六阳所会,七窍居焉,故小儿之头,四时宜凉。但见头热即有病生,宜预防之。
解颅者,谓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是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 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凶。
宜久服地黄丸,外用封囟法,囟肿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若哺乳不常,饱饥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 胀。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发短黄,骨蒸自汗。然亦有寒气上冲而肿者,则牢蕲坚硬;热气冲上而肿者,则柔软红色。然寒肿十之一,热肿者十之九。更有包裹严密,盖复过浓,阳气不得外出,亦令赤肿。皆用封囟法。热肿者,泻青丸;寒肿者,参苏饮。
囟陷者,有因泄泻久而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虚脾弱之极,宜急扶元气。若与枕骨同陷者,百无一救。此中有禀受父精不足,母血虚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然枕陷尤甚于囟陷。二者皆因肾气败绝之证也。俱参苓白术散,或八味地黄丸。天柱骨倒,小儿外视体肥容壮,不为瘦悴。孰知形体过肥,中气愈弱,是盛于外而歉于内也。忽然项软倾倒者,此肝经风热也。小柴胡加葛根、当归、白芍。有因于久病之后,或泄泻日久,忽然颈项倾侧,名天柱骨倒,最为危候。
有小儿生下颈便软者,胎气不足也,由禀父之肾元虚败,峻补先天,其几庶矣。补肾地黄丸与六君子汤间服。天柱骨例之证,虽则三条总系真阳大败之候,为小儿之恶症。宜保救真元,是其大要,外以生筋等药贴之可也。
封囟法
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汁炒枯,研细末,醋调涂于绢帛上,烘热贴囟上,以合为度。
羌活 川芎 栀子仁 龙胆草 当归 防风 大黄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青黛为衣,黄豆大,清茶化下,酌量服用。
参苓白术散(见前疳症方内)
八味地黄汤(见前肿满方内)
小柴胡汤(见前咳嗽方内)
十全大补汤
熟地(三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川芎(七分) 党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甘草(一钱) 肉桂(五分) 黄 (一钱)
补肾地黄汤
熟地(二钱) 山药(二钱) 萸肉(一钱) 鹿茸(三分) 丹皮(一钱) 牛膝(一钱) 茯苓(一钱)泽泻(一钱) 补骨脂(一钱) 五味子(一钱)
六君子汤(见前咳嗽方内)
以药研如泥,先抱头起,以手摩其颈令热,津唾调药,涂颈项。
又方 治项软。
共研末,摊贴患处。

- 头项囟证治《推拿抉微》
- 头项囟证治《幼幼集成》
- 头形、囟门辨病《常见病自测》
- 头项软《竹林女科证治》
- 头胸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头项强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头虚足肿痧《痧胀玉衡》
- 头项强痛《中医词典》
- 头旋《中医词典》
- 头项强痛《思考中医》
- 头旋《普济方·针灸》
- 头项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头旋《奇效简便良方》
- 头项结核《凌临灵方》
- 头旋(头重)《针灸资生经》
- 头项简便方《幼幼集成》
- 头旋眼花《中医词典》
- 头响《医述》
- 头癣《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头响《中医词典》
- 头眩《中医词典》
- 头温足冷下体冷过膝四肢身体冷如冰《麻科活人全书》
- 头眩《杂病治例》
- 头温足冷《冯氏锦囊秘录》
- 头眩《医学入门》
- 头温足冷《经验麻科》
- 头眩《丹溪心法》
- 头维《针灸学》
- 头眩《伤寒大白》
- 头维《中医词典》
- 头眩《伤寒六书》
《推拿抉微》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
- 自序
- 凡例
- 节录夏英白先生推拿凡例
- 第一集·认症法
- 审察苗窍
- 五脏各有所司
- 形色部位指南赋
- 以色诊病
- 五视法
- 辨小儿五音
- 闻小儿声音
- 指纹辨色歌
- 以指冷热诊病说
- 以目诊病说
- 五脏所属之症
- 简切辨症法
- 辨舌苔法
- 看病诀
- 寿夭辨
- 小儿坏证辨
- 断小儿面色恶症死候
- 入门试法
- 五脏所伤
- 五脏所恶
- 脏腑为病
- 诸病所属
- 四时所病
- 脏腑通治
- 五脏所藏
- 望形察色
- 闻声别证
- 凡死证辨
- 第二集·推拿法
- 推拿代药赋
- 指纹
- 指纹切要
- 三关部位歌
- 浮沉分表里歌
- 红紫辨寒热歌
- 淡滞定虚实歌
- 纹形主病歌
- 小儿脉法
- 《内经》脉要
- 四脉主病主证
- 总括脉要歌
- 脉证宜忌歌
- 开天门法
- 分推太阴穴太阳穴法
- 掐天庭至承浆穴法
- 揉耳摇头法
- 揉太阴穴法
- 揉太阳穴法
- 二龙戏珠法
- 运内八卦穴法
- 干坎艮入虎口穴法
- 揉艮宫穴法
- 运水入土法
- 运土入水法
- 揉内劳宫穴法
- 掐小天心穴法
- 揉掐脾经穴法
- 大肠侧推到虎口穴法
- 虎口侧推到大肠经法
- 推掐心经穴法
- 掐揉肺经穴法
- 掐推肾经穴法
- 横门穴推到板门穴法
- 板门穴推到横门穴法
- 中指尖推到横门穴法
- 横门穴刮到中指尖法
- 掐横门穴法
- 揉板门穴法
- 乌龙摆尾法
- 赤凤摇头法
- 丹凤摇尾法
- 运五经纹法
- 运四横纹法
- 掐离宫至干宫法
- 孤雁游飞法
- 揉气关法
- 按弦搓摩法
- 老汉扳罾法
- 水底捞明月法
- 斗肘走气法
- 掐威灵穴法
- 掐向导穴法
- 凤凰鼓翅法
- 掐二扇门穴法
- 掐二人上马穴法
- 掐外劳宫穴法
- 运外八卦穴法
- 掐中指甲法
- 揉大指甲法
- 捻五指背皮法
- 刮手背法
- 掐老龙穴法
- 推后溪穴法
- 揉手背法
- 掐五指爪甲法
- 掐少商穴法
- 清天河水法
- 打马过天河法
- 分阴阳法
- 和阴阳法
- 掐赤筋法
- 掐青筋法
- 掐总筋法
- 掐白筋法
- 掐黑筋法
- 猿猴摘果法
- 黄蜂出洞法
- 凤凰单展翅法
- 飞经走气法
- 掐靠山穴法
- 推下六腑法
- 推上三关法
- 掐一窝风法
- 掐阳池穴法
- 掐斗肘曲池法
- 掐外关外间使法
- 揉肺俞穴法
- 揉龟尾法
- 搓脐法
- 掐膝眼穴法
- 委娄中穴法
- 掐前承山穴法
- 夜啼门推法
- 重舌门推法
- 鹅口门推法
- 风症门推法
- 诸热门推法
- 伤寒门推法
- 呕吐门推法
- 泄泻门推法
- 腹痛门推法
- 痢疾门推法
- 疟疾门推法
- 疳疾门推法
- 积症门推法
- 痞症门推法
- 痫症门推法
- 咳嗽门推法
- 肿胀门推法
- 目疾门推法
- 杂症门推法
- 第三集·治疗法
- 第四集·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