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满
经曰∶足太阴虚,则鼓胀。又曰∶胃中寒则胀满。又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陈飞霞曰∶夫胀满者,腹胀气满也。因于脾肺不能健运,所以作胀也。有虚胀、寒胀、实胀、热胀。大抵虚胀、寒胀十之八九,实胀、热胀十之二三。盖实热之证,人所易见,或因伤食,或因伤寒入里,所以易知而易治。虚寒之证,由中气衰弱,脾气不化而胀,所以难见而难医。若以虚寒之胀,而误为实热之胀治之,其变有不可胜言者矣。虚胀者,或因吐泻之后,或因服药攻下太过,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浓朴温中汤;若虚而兼寒者,加桂附。实胀者,腹中原有食积,或因饮食过饱,固结于中。外证,则胃口胸前高胀,身热口渴,倦卧不语,腹痛微喘,目闭不开,俨然虚极之象。小儿此证最多而难识。昧者不为详审,见其四肢不举,口闭不开,误以为慢风,而用宁神导痰之药,十中十死,无一活者。不知大实有羸,即此是也。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热胀者,或伤寒热邪入里,大便闭结,小便短赤,浑身壮热,面赤烦躁,集成沆瀣丹。寒胀者,由中气素寒,冷滞郁结,无身热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气喘腹胀。先以塌气丸消之,复以异功散,调其脾胃。
凡遍身疮疥,因淋洗涂搽,逼毒归内而腹胀者,轻则荆防败毒散升散之,重则集成沆瀣丹微利之。疮出胀消者吉,不出者凶。经谓脏寒生胀满者,盖脾为阴中之至阴,如脾湿有余,阳火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则为泥矣,岂能生育万物。必待和风日暖,湿去阳生,自然生长也。凡此宜以辛热之药运用之可也。经谓下之则胀已。此以湿热饮食有余,脾胃素实、形体气质壮实者言之也。若脾虚内寒,而气不能运精微,以成胀满者,只宜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辛热,以行壅滞之气。庶使脾土健旺,胀满营运,斯可愈矣。此经之所谓塞因塞用,用从治之法耳。医者不察,惟执下之胀已,急于获效;病者喜以下药,以求痛快。不知暂快一时,则真气愈伤,胀满愈甚,去死不远矣。
川朴(七分) 陈皮(一钱) 黑姜炭(一钱) 茯苓(一钱) 草蔻仁(六分)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一钱)
《集成》塌气丸 治寒郁结,肚腹虚胀。
上以胡椒略去皮去净一两,炒过,和蝎尾碾末,面糊为丸,极小。每服一二钱,陈皮汤送下。
沆瀣丹(见前伤湿方内)
《集成》三仙丹
五灵脂(二两) 广木香(五钱) 巴豆仁(四十粒,去净油) 醋打曲糊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量儿大小服之。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党参(一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荆防败毒散
芥穗(一钱) 防风(一钱) 连翘(一钱) 枳壳(七分) 升麻(五分) 薄荷(一钱) 羌活(七分)独活(五分) 粉葛根(一钱) 川木通(一钱) 金银花(一钱) 黄芩(一钱) 川芎(五分) 栀子仁(一钱)甘草(一钱)
上身肿,加葱三茎;下体肿,加灯草十茎,清水煎服。
涂蔚生曰∶陈飞霞谓虚胀,或因吐泻之后,或因攻伐太过,致成腹胀。然吐则伤阳,泻则伤阴,而攻伐之足以伤阳伤阴,亦无异于吐泻。阴阳既形损伤,则滋阴补阳,即不容或已,岂容再施消导者哉?查浓朴温中汤原方,多系破气之药,于此证未免失宜。余以为宜用六君子汤,稍加木香为佐,既无虚虚之患,又无实实之嫌。临时能因其寒热,而加桂附归芍枳查芩连等味,而虚寒实热之胀,亦无不左宜右宜也。

- 胀满《推拿抉微》
- 胀满《卫生易简方》
- 胀满《史载之方》
- 胀满《证治汇补》
- 胀满《慈幼便览》
- 胀满《古今医鉴》
- 胀满病《备急千金要方》
- 胀满《证治准绳·杂病》
- 胀满部《本草易读》
- 胀满《证治准绳·类方》
- 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医学三字经》
- 胀满《杂病广要》
- 胀满蛊胀方《医学三字经》
- 胀满《备急千金要方》
- 胀满门《养生导引秘籍》
- 胀满《医法圆通》
- 胀满门《养生导引法》
- 胀论《医旨绪余》
- 胀满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胀论《内经评文》
- 胀满水肿死证《医宗金鉴》
- 胀论《灵枢悬解》
- 胀满水肿死证《杂病心法要诀》
- 胀论《黄帝内经太素》
- 胀满统论《金匮翼》
- 胀论《黄帝内经·灵枢》
- 胀满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胀后产《中医词典》
- 胀满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胀病诸方《医门法律》
- 胀满证治《幼幼集成》
《推拿抉微》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
- 自序
- 凡例
- 节录夏英白先生推拿凡例
- 第一集·认症法
- 审察苗窍
- 五脏各有所司
- 形色部位指南赋
- 以色诊病
- 五视法
- 辨小儿五音
- 闻小儿声音
- 指纹辨色歌
- 以指冷热诊病说
- 以目诊病说
- 五脏所属之症
- 简切辨症法
- 辨舌苔法
- 看病诀
- 寿夭辨
- 小儿坏证辨
- 断小儿面色恶症死候
- 入门试法
- 五脏所伤
- 五脏所恶
- 脏腑为病
- 诸病所属
- 四时所病
- 脏腑通治
- 五脏所藏
- 望形察色
- 闻声别证
- 凡死证辨
- 第二集·推拿法
- 推拿代药赋
- 指纹
- 指纹切要
- 三关部位歌
- 浮沉分表里歌
- 红紫辨寒热歌
- 淡滞定虚实歌
- 纹形主病歌
- 小儿脉法
- 《内经》脉要
- 四脉主病主证
- 总括脉要歌
- 脉证宜忌歌
- 开天门法
- 分推太阴穴太阳穴法
- 掐天庭至承浆穴法
- 揉耳摇头法
- 揉太阴穴法
- 揉太阳穴法
- 二龙戏珠法
- 运内八卦穴法
- 干坎艮入虎口穴法
- 揉艮宫穴法
- 运水入土法
- 运土入水法
- 揉内劳宫穴法
- 掐小天心穴法
- 揉掐脾经穴法
- 大肠侧推到虎口穴法
- 虎口侧推到大肠经法
- 推掐心经穴法
- 掐揉肺经穴法
- 掐推肾经穴法
- 横门穴推到板门穴法
- 板门穴推到横门穴法
- 中指尖推到横门穴法
- 横门穴刮到中指尖法
- 掐横门穴法
- 揉板门穴法
- 乌龙摆尾法
- 赤凤摇头法
- 丹凤摇尾法
- 运五经纹法
- 运四横纹法
- 掐离宫至干宫法
- 孤雁游飞法
- 揉气关法
- 按弦搓摩法
- 老汉扳罾法
- 水底捞明月法
- 斗肘走气法
- 掐威灵穴法
- 掐向导穴法
- 凤凰鼓翅法
- 掐二扇门穴法
- 掐二人上马穴法
- 掐外劳宫穴法
- 运外八卦穴法
- 掐中指甲法
- 揉大指甲法
- 捻五指背皮法
- 刮手背法
- 掐老龙穴法
- 推后溪穴法
- 揉手背法
- 掐五指爪甲法
- 掐少商穴法
- 清天河水法
- 打马过天河法
- 分阴阳法
- 和阴阳法
- 掐赤筋法
- 掐青筋法
- 掐总筋法
- 掐白筋法
- 掐黑筋法
- 猿猴摘果法
- 黄蜂出洞法
- 凤凰单展翅法
- 飞经走气法
- 掐靠山穴法
- 推下六腑法
- 推上三关法
- 掐一窝风法
- 掐阳池穴法
- 掐斗肘曲池法
- 掐外关外间使法
- 揉肺俞穴法
- 揉龟尾法
- 搓脐法
- 掐膝眼穴法
- 委娄中穴法
- 掐前承山穴法
- 夜啼门推法
- 重舌门推法
- 鹅口门推法
- 风症门推法
- 诸热门推法
- 伤寒门推法
- 呕吐门推法
- 泄泻门推法
- 腹痛门推法
- 痢疾门推法
- 疟疾门推法
- 疳疾门推法
- 积症门推法
- 痞症门推法
- 痫症门推法
- 咳嗽门推法
- 肿胀门推法
- 目疾门推法
- 杂症门推法
- 第三集·治疗法
- 第四集·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