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妇人有妊歌第二
肝为血兮肺为气,血为荣兮气为卫。阴阳配偶不参差,两脏通和皆类例。血衰气旺定无孕,血旺气衰应有体。(肝藏血为荣属阴;肺主气为卫属阳。阴阳配偶者,是夫妇匹配,偶合构精,乃有子也。若血少气盛,则无娠孕。若血盛气少,则有孕也。)尺微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见形,数月怀 犹未觉。(尺脉微,关脉滑,尺脉带数及流利、雀啄,皆是经脉闭塞不行成胎。以上之脉,皆是血多气少之脉。是怀小儿之脉已见形状也。)
左疾为男右为女,流利相通速来去。两手关脉大相应,已形亦在前通语。(左手脉疾为怀男,右手脉疾为怀女。及其脉流行滑利相通,疾速来去,是或两手关部脉洪大相应,是其胎已有形状也。)左手带纵两个儿,(纵者,夫行乘妻。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即鬼贼脉也,名曰纵。
见于左手,则怀两个男儿也。)右手带横一双女。(横者,妻乘夫也。是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即所胜脉也,名曰横。见于右手,则怀一双女儿也。)左手脉逆生三男。(逆者,子乘母也。
是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即已生脉也,名曰逆。见于左手,则怀三个男儿也。)右手脉顺还三女(顺者,母乘子也。是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即生己之脉也,名曰顺。见于右手,则怀三个女儿也)。寸关尺部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证。寸关尺部脉大小、迟疾相应者,是怀一男一女形证之脉也。谓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阴阳脉相应,故怀一男一女也。)有时子死母身存,或即母亡存子命。(此二句之文,无辨子母存亡之法。)往来三部通流利,滑数相参皆替替;阳实阴虚脉得明,遍满胸膛皆逆气。(若寸关尺三部通行流利,皆替替有力而滑数,皆是阳实阴虚之脉。主娠妇逆气,遍满胸膛而不顺也。)左手太阳浮大男。(左手寸口为太阳,其脉浮大则是怀男子脉也。)右手太阴沉细女。(右手寸口为太阴,其脉沉细是怀女脉也。)
诸阳为男诸阴女,指下分明长记取。(诸阳脉皆为男,即浮大、疾数、滑实之类是也,当怀男子。诸阴脉即沉细之类是也,当怀女子。)三部沉正等无绝,尺内不止真胎。(寸关尺三部脉,沉浮正真齐等,举按无绝断。及尺内举按不止住者,真的怀胎妇也。)夫乘妻兮纵气雾。
(经云∶纵者,夫乘妻也。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即鬼贼脉也。纵气雾,雾者露也,又上下也。谓夫之阳气,乘妻之阴气,二气上下相逐,如雾如露,润泽结子也。)妻乘夫兮横气助。
(横者,妻乘夫也。见前注。谓两旁横气相佐助也。)子乘母兮逆气参,(逆者,子乘母也。
谓子气犯母气相乘兮,逆行之气相参合也。)母乘子兮顺气护。(是母气乘于子气为顺气,相护卫也。凡胎聚纵、横、逆、顺四气以荣养,方乃成形也。)小儿日足胎成聚,身热脉乱无所苦。(妇人怀小儿五个月,是以数足胎成就而结聚也。必母身体壮热,当见脉息躁乱,非病苦之证。谓五月胎已成,受火精已成气,故身热脉乱,是无病也。)汗出不食吐逆时,精神结备其中住。(谓妊胎,受五行精气以成形,禀二经以荣其母。怀娠至五月,其胎虽成,其气未备,故胎气未安,上冲心胸,则汗出不食吐逆,名曰恶阻,俗呼选饭。唯思酸辛之味,以谓胎气也。)滑疾不散胎三月,(妊娠三月,名始胎。此是未有定仪,心胞脉养之,故脉见滑疾流利,为少气多血。不散为血气盛,则始结为胎也。)但疾不散五月母。(其脉但疾数而不散者,是五个月怀胎之母也。)弦紧牢强滑者安,沉细而微归泉路。(孕妇之脉,宜弦紧、牢强、滑利,为安吉之脉。若沉细而微,谓脉与形不相应,故云死也。前文虽云太阴沉细,又云诸阴为女。其说似有相违,谓三部脉皆不沉细及微,故不同也。)

- 诊妇人有妊歌《妇人大全良方》
- 诊妇人有妊歌《济阴纲目》
- 诊妇人有妊歌《女科折衷纂要》
- 诊妇人有妊歌《广嗣要语》
- 诊妇人有妊歌《脉诀乳海》
- 诊妇人宜先问《医门补要》
- 诊妇人有妊歌《脉诀刊误》
- 诊妇人病脉生死诀《察病指南》
- 诊妇人有孕法《医学心悟》
- 诊法原理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诊妇人有孕论《女科旨要》
- 诊法通论《医学纲目》
- 诊腹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 诊法脉案《古今名医汇粹》
- 诊骨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 诊法论《侣山堂类辩》
- 诊关上脉《千金翼方》
- 诊法论《内经博议》
- 诊贵平旦《诊家正眼》
- 诊法解《素灵微蕴》
- 诊汗脉《史载之方》
- 诊法常以平旦《望诊遵经》
- 诊汗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 诊法常以平旦《类经》
- 诊喉症当辨内外二因《重订囊秘喉书》
- 诊法(一)《中国医籍考》
- 诊候入式歌《脉诀刊误》
- 诊法(四)《中国医籍考》
- 诊候生死要法《金匮翼》
- 诊法(三)《中国医籍考》
- 诊候有三《古今医统大全》
《妇人大全良方》
- 作者:陈自明 朝代:南宋·嘉熙元年 年份:公元1237年
- 《妇人良方》序
- 识别修制药物法度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妇人中风方论第一
-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口噤方论第二
- 妇人中风口噤方论第三
- 妇人中风不语方论第四
- 妇人风痹手足不随方论第五
- 妇人中风自汗方论第六
- 妇人臂痛方论第七
- 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
- 妇人偏风口方论第九
- 妇人血风心神惊悸方论第十
- 妇人风邪颠狂方论第十二
- 妇人飞尸血厥方论第十三
- 卷之四
- 妇人血风身体骨节疼痛方论第一
- 妇人血风白虎历节走疰方论第二
- 妇人血风瘾疹瘙痒方论第三
- 妇人虚风头目眩晕及心眩方论第四
- 妇人血风头痛方论第五
- 妇人项筋强痛方论第六
- 妇人腰痛方论第七
- 妇人腰脚痛方论第八
- 妇人香港脚方论第九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妇人热劳方论第一
- 妇人客热方论第二
- 妇人寒热方论第三
- 寡妇寒热如疟方论第四
- 妇人恶寒方论第五
- 妇人血风烦闷方论第六
- 妇人血风攻脾不能食方论第七
- 妇人梦与鬼交方论第八
- 妇人伤寒伤风方论第九
- 妇人热入血室方论第十
- 妇人咳嗽方论第十一
- 妇人咳嗽用温药方论第十二
- 妇人劳嗽方论第十三
- 妇人喘满方论第十四
- 妇人风痰方论第十五
- 妇人心胸嘈杂方论第十六
- 卷之七
- 妇人呕吐方论第一
- 妇人霍乱方论第二
- 妇人鼻衄方论第五
- 妇人吐血方论第六
- 妇人癖诸气方论第七
- 妇人疝瘕方论第八
- 妇人八瘕方论第九
- 妇人腹中瘀血方论第十
- 妇人症痞方论第十一
- 妇人食症方论第十二
- 妇人积年血症块方论第十三
- 妇人血气心痛方论第十四
- 妇人血气心腹疼痛方论第十五
- 妇人血气小腹疼痛方论第十六
- 妇人两胁胀痛方论第十七
- 妇人心腹胀满方论第十八
- 卷之八
- 妇人淋沥小便不通方论第一
- 妇人脬转不得小便方论第二
- 妇人小便数方论第三
- 妇人遗尿失禁方论第四
- 妇人小便出血方论第五
- 妇人大便不通方论第六
- 妇人风入肠间或秘或利方论第七
- 妇人泄泻方论第八
- 妇人协热下利方论第九
- 妇人滞下方论第十
- 妇人痢后呕哕方论第十一
- 妇人大便下血方论第十二
- 妇人痔方论第十三
- 妇人脱肛候方论第十四
- 妇人阴肿方论第十五
- 妇人阴痒方论第十六
- 妇人阴冷方论第十七
- 妇人阴挺出下脱方论第十八
- 妇人阴中生疮方第十九
- 女人伤丈夫头痛方第二十
- 女人交接辄血出痛方第二十一
- 女人交接他物伤方第二十二
- 小户嫁痛方第二十三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卷之十五
- 妊娠泄泻方论第一
- 妊娠下痢赤白及黄水方论第二
- 妊娠大小便不通方论第三
- 妊娠小便不通方论第四
- 妊娠子淋方论第五
- 妊娠尿血方论第七
- 妊娠胎水肿满方论第八
- 妊娠腹内钟鸣方第九
- 龚颜德孕痈方第十
- 妊娠不语论第十一
- 妊娠伤食方论第十二
- 妊娠脏躁悲伤方论第十三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
- 卷之十九
- 产后乍见鬼神方论第一
- 产后脏虚心神惊悸方论第二
- 产后心惊中风方论第三
- 产后中风恍惚方论第四
- 产后所下过多虚极生风方论第五
- 产后虚汗不止方论第六
- 产后冒闷汗出不识人方论第七
- 产后汗出多而变方论第八
- 中风口噤角弓反张方论附
- 产后中风方论第九
- 郭稽中产后中风方论
- 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方论第十
- 产后热闷气上转为香港脚方论第十一
- 卷之二十
- 产后遍身疼痛方论第一
- 产后腰痛方论第二
- 产后恶露不绝方论第三
- 产后恶露不下方论第四
- 产后余血上抢心痛方论第五
- 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方论第六
- 产后儿枕心腹刺痛方论第七
- 产后小腹疼痛方论第八
- 产后寒疝方第九
- 产后两胁胀满气痛方论第十
- 产后积聚症块方论第十一
- 产后血瘕方论第十二
- 产后余血奔心烦闷方论第十三
- 卷之二十一
- 卷之二十二
- 产后伤寒方论第一
- 产后头痛方论第二
- 产后咳嗽方论第三
- 产后喉中气急喘促方论第四
- 产后口鼻黑气起及鼻衄方论第五
- 产后咳噫方论第六
- 产后血崩方论第七
- 产后月水不调方论第八
- 产后月水不通方论第九
- 产后四肢浮肿方论第十
- 产后腹痛及泻利方论第十一
- 产后赤白痢疾及虚羸气痢方论第十二
- 卷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