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滞下方论第十
夫赤白痢疾者,古人名之滞下是也。究疾之源,皆因外感五邪之气,内伤生硬、冷热之食。其证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杂,有冷、有热,有虚、有实。大抵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未有不因外感寒、暑、燥、湿、风之气而伤于脾胃,脾胃既亏,而又内伤饮食,饮食不能克化,致令积滞而成滞下。古人云∶无积不成痢者,此也。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盖风喜伤肝,然春时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移气克于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口腹,恣食生冷、粘硬之物,致令脾胃不能克化,因此积滞。又夏、秋之间,或再感暑湿、风冷之气,发动而成痢也。其证必先脐腹 痛,洞泄、水泻,里急后重,或有或无,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如有此证,不问冷热、虚实,但当先服神术散,可以发散风冷、寒湿之气;次服五苓散,分利水谷;兼用加巴感应丸,温脾胃、去积滞;或六神丸,未有不安者也。或曰∶虽古人有言,无积不成痢。亦不专以去积为先,岂有一岁之内,独于夏秋之间人皆有积,而春冬无之?盖风邪入胃,木来胜土,不为暴下,则为痢疾,其神术散要药也。又有一方,一郡之内,上下传染,疾状相似。或只有一家,长幼皆然;或上下邻里间相传染;或有病同而证异;亦有证异而治同。或用温剂而安,或用凉药而愈。有如此等,是毒疫痢也。治疫毒痢者,虽当察五运六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此说。且如运气相胜,岂毒偏于一方、一郡而独于一家、二家者乎?如有此证,当先察其虚实、冷热,首以败毒散,多加人参、甘草、陈米、姜枣煎服;及三黄熟艾汤、黄连阿胶丸、五苓散、驻车丸,可选而用之。如下痢赤多,或纯下鲜血,里急后重,大便不通,身体壮热,手足心热,大烦燥渴,腹胁胀痛,小便赤涩,六脉洪大,或紧而数,或沉而实,此热痢也。宜白头翁汤及三黄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若风痢下血太过,宜用胃风汤加木香、黑豆煎服。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脐腹 痛,里急后重,憎寒发热,心胸烦闷,燥渴引饮,呕逆恶心,小便不利及五心烦热,六脉虚弱。此等脉证,正因伏暑而得此疾,宜服香薷散加黄连、甘草、当归,酒水浓煎,沉令水冷,顿服。仍兼服酒蒸黄连丸,或小柴胡汤加人参煎服必愈。(沈内翰云∶治痢之药极多,然无如此药之妙。盖小柴胡汤能治暑毒)如杂证一退,而痢尚未止,则以四物汤加胶、艾煎服,以调阴阳,未有不安者也。如水谷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叶煎汤调服。如烦渴甚者,亦宜服之。若不明伏暑之证,但以脉虚而妄投硫、附、姜、桂、丹石之药而杀之,深可叹息。若下痢纯白,状如鱼脑,脐腹冷痛,日夜无度,手足逆冷;或有呕逆,全不入食,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微细。此由脏腑虚冷之极,宜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汤及钟乳健脾丸。甚者,四肢逆冷,六脉沉绝。当一味峻补,兼灸气海、丹田二穴,更以助胃之药,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四顺附子汤、三建丹、白丹、加味参附汤、姜附汤,皆可选用。如年尊虚弱之人,或素来禀受怯弱,亦宜以此法详酌调理。然大宜开胃、进食为先,食可得入,则脾胃运化,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腻鲜血,瘀滞不患其不除矣。
如久痢不瘥,肠滑不禁,溏泄不止,诸药无效,方可施之涩肠止痢之剂。亦宜先以龙骨、肉豆蔻、诃子、钟乳、胡粉之药。近人多用罂粟壳、地榆之属,然此物性太紧涩,能损胃气。
如少壮之人、壮健者服之,间奏奇效;若是疫毒、受暑受湿之证及年尊之人,或禀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若以因秘涩肠为先,则风寒、暑湿之邪,非惟涩而不去。而胃管闭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见羸瘦。糟粕不入肠中,所患无由可除矣。若有此证,宜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及以石莲、山药之剂,治之必愈。治痢欲投补药,必须有温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汤、理中汤、十全汤加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浓朴之属,可以散风邪,可以分水道,可以开胃管,可以治缠扰,可以通秘涩。此攻守之意两全也。大抵治痢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风则散之,暑则涤之,湿则燥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者调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药隐老人序。

- 妇人滞下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痔漏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 妇人滞下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 妇人痔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中风《圣济总录》
- 妇人治法通论《医学纲目》
- 妇人中风不语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脂瘕秘方《华佗神方》
- 妇人中风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之病源难疗《女科经纶》
-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圣济总录》
- 妇人之病多因气生《女科百问》
-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口噤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症痞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中风口噤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针自出三十七法《针灸神书》
- 妇人中风偏枯《圣济总录》
- 妇人胀满两足浮肿八十九法《针灸神书》
- 妇人中风自汗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贼风偏枯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妇人重身毒之何如《类经》
- 妇人燥瘕秘方《华佗神方》
- 妇人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女科百问》
- 妇人脏躁悲伤《女科精要》
- 妇人诸病《万病回春》
- 妇人脏躁悲伤《冯氏锦囊秘录》
- 妇人诸疾《普济方·针灸》
- 妇人脏燥悲伤治验《女科经纶》
- 妇人转脬不得小便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 妇人脏寒不孕《竹林女科证治》
- 妇人足十指痛如油煎覆之则热痛风吹则冷痛《女科百问》
《妇人大全良方》
- 作者:陈自明 朝代:南宋·嘉熙元年 年份:公元1237年
- 《妇人良方》序
- 识别修制药物法度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妇人中风方论第一
-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口噤方论第二
- 妇人中风口噤方论第三
- 妇人中风不语方论第四
- 妇人风痹手足不随方论第五
- 妇人中风自汗方论第六
- 妇人臂痛方论第七
- 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
- 妇人偏风口方论第九
- 妇人血风心神惊悸方论第十
- 妇人风邪颠狂方论第十二
- 妇人飞尸血厥方论第十三
- 卷之四
- 妇人血风身体骨节疼痛方论第一
- 妇人血风白虎历节走疰方论第二
- 妇人血风瘾疹瘙痒方论第三
- 妇人虚风头目眩晕及心眩方论第四
- 妇人血风头痛方论第五
- 妇人项筋强痛方论第六
- 妇人腰痛方论第七
- 妇人腰脚痛方论第八
- 妇人香港脚方论第九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妇人热劳方论第一
- 妇人客热方论第二
- 妇人寒热方论第三
- 寡妇寒热如疟方论第四
- 妇人恶寒方论第五
- 妇人血风烦闷方论第六
- 妇人血风攻脾不能食方论第七
- 妇人梦与鬼交方论第八
- 妇人伤寒伤风方论第九
- 妇人热入血室方论第十
- 妇人咳嗽方论第十一
- 妇人咳嗽用温药方论第十二
- 妇人劳嗽方论第十三
- 妇人喘满方论第十四
- 妇人风痰方论第十五
- 妇人心胸嘈杂方论第十六
- 卷之七
- 妇人呕吐方论第一
- 妇人霍乱方论第二
- 妇人鼻衄方论第五
- 妇人吐血方论第六
- 妇人癖诸气方论第七
- 妇人疝瘕方论第八
- 妇人八瘕方论第九
- 妇人腹中瘀血方论第十
- 妇人症痞方论第十一
- 妇人食症方论第十二
- 妇人积年血症块方论第十三
- 妇人血气心痛方论第十四
- 妇人血气心腹疼痛方论第十五
- 妇人血气小腹疼痛方论第十六
- 妇人两胁胀痛方论第十七
- 妇人心腹胀满方论第十八
- 卷之八
- 妇人淋沥小便不通方论第一
- 妇人脬转不得小便方论第二
- 妇人小便数方论第三
- 妇人遗尿失禁方论第四
- 妇人小便出血方论第五
- 妇人大便不通方论第六
- 妇人风入肠间或秘或利方论第七
- 妇人泄泻方论第八
- 妇人协热下利方论第九
- 妇人滞下方论第十
- 妇人痢后呕哕方论第十一
- 妇人大便下血方论第十二
- 妇人痔方论第十三
- 妇人脱肛候方论第十四
- 妇人阴肿方论第十五
- 妇人阴痒方论第十六
- 妇人阴冷方论第十七
- 妇人阴挺出下脱方论第十八
- 妇人阴中生疮方第十九
- 女人伤丈夫头痛方第二十
- 女人交接辄血出痛方第二十一
- 女人交接他物伤方第二十二
- 小户嫁痛方第二十三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卷之十五
- 妊娠泄泻方论第一
- 妊娠下痢赤白及黄水方论第二
- 妊娠大小便不通方论第三
- 妊娠小便不通方论第四
- 妊娠子淋方论第五
- 妊娠尿血方论第七
- 妊娠胎水肿满方论第八
- 妊娠腹内钟鸣方第九
- 龚颜德孕痈方第十
- 妊娠不语论第十一
- 妊娠伤食方论第十二
- 妊娠脏躁悲伤方论第十三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
- 卷之十九
- 产后乍见鬼神方论第一
- 产后脏虚心神惊悸方论第二
- 产后心惊中风方论第三
- 产后中风恍惚方论第四
- 产后所下过多虚极生风方论第五
- 产后虚汗不止方论第六
- 产后冒闷汗出不识人方论第七
- 产后汗出多而变方论第八
- 中风口噤角弓反张方论附
- 产后中风方论第九
- 郭稽中产后中风方论
- 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方论第十
- 产后热闷气上转为香港脚方论第十一
- 卷之二十
- 产后遍身疼痛方论第一
- 产后腰痛方论第二
- 产后恶露不绝方论第三
- 产后恶露不下方论第四
- 产后余血上抢心痛方论第五
- 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方论第六
- 产后儿枕心腹刺痛方论第七
- 产后小腹疼痛方论第八
- 产后寒疝方第九
- 产后两胁胀满气痛方论第十
- 产后积聚症块方论第十一
- 产后血瘕方论第十二
- 产后余血奔心烦闷方论第十三
- 卷之二十一
- 卷之二十二
- 产后伤寒方论第一
- 产后头痛方论第二
- 产后咳嗽方论第三
- 产后喉中气急喘促方论第四
- 产后口鼻黑气起及鼻衄方论第五
- 产后咳噫方论第六
- 产后血崩方论第七
- 产后月水不调方论第八
- 产后月水不通方论第九
- 产后四肢浮肿方论第十
- 产后腹痛及泻利方论第十一
- 产后赤白痢疾及虚羸气痢方论第十二
- 卷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