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食不消第七
《巢氏病源》小儿宿食不消候∶小儿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脾胃则冷。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和调则乳哺消化。若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诊其三部,脉沉者,乳不消也。
《圣惠》∶夫小儿宿食不消者,由脾胃冷故也。凡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则冷气伤于脾胃。缘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脾气磨而消之。其二气调和则乳消哺化,若伤于冷,则宿食不消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宿食不消,身体发热或发吐泻,宜用水精丹利之(方见夹食伤寒门中),却下补药调理。
如身上热不退,泻不止,仍发渴、心躁,宜进玉珍散二、三服。如更不退,须进银涎散一、二服,却将调胃气药相间服。若只泻清水,宜用白龙丸二、三服。(三方并见本门。)
钱乙论∶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牛黄(三钱)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枚) 真珠 巴豆(去皮、膜) 杏仁(汤浸,去皮、尖。各一两)
上五味,捣附子、真珠为末,下筛;别捣巴豆、杏仁,令如泥,内药及牛黄,捣一千二百杵,药成。若干,入少蜜足之。百日儿服如粟米一丸,三岁儿服如麻子一丸,五、六岁儿服如胡豆一丸,日三,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当微转,药丸全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药丸全出为度。
《千金》崔文行平胃丸 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方在《千金》中)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
大黄(二钱) 小草 甘草(炙) 芍药 芎 葶苈(各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五十枚)
上七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一岁儿二丸,渐加之。《千金翼》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无杏仁,为十二味。
《外台》∶《短剧方》疗小儿宿食不消,发热。九味当归汤方
当归 甘草(炙) 芍药 人参 桂心 黄芩 干姜(各一分) 大枣(五枚) 大黄(二分)
上药切,以水一升半,煎取六合,去滓分服。增减量之。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化,少欲饮食,四肢消瘦,腹胁多胀。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皮(三分) 人参(去芦头) 白术 麦 (炒令微黄)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槟榔(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日四、五服。
陈橘皮(汤浸,去瓤,焙) 高良姜(锉) 人参(去芦头) 槟榔(各一分) 白茯苓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消,壮热腹胀。代赭丸方
代赭(细研) 当归(锉,微炒) 朱砂(细研,水飞过)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木香(各半两) 麝香(一分,细研)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更研令匀,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二丸,更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化,发热有时。槟榔丸方
槟榔 牵牛子(微炒) 川大黄(锉碎,微炒。各半两) 干姜(炮裂,锉)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日空心以温水下五丸,晚后再服。更看儿大小,临时增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消,多吐痰涎。人参丸方
人参(去芦头) 丁香 干姜(炮裂,锉)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温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消,心腹虚胀。丁香丸方
丁香 木香 乳香(细研) 雄黄(细研)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肉豆蔻(去壳) 槟榔(各二颗) 巴豆霜(半分) 硫黄(半分,细研) 朱砂(细研,水飞过。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饮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消,心腹胀闷。五灵脂丸方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巴豆霜同研令匀,用面糊和丸如粟米大。每一岁以温水下一丸,加至三丸即不添也。
《圣惠》治小儿宿食不消。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一枚,去壳) 川大黄(一分。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服。更随儿大小以意加减。
太医局青木香丸 大人、小儿宽中利膈,行滞气,消饮食。治胸膈噎塞,腹胁胀痛,心下坚痞,肠中水声,呕哕痰逆,不思饮食方∶
木香(二十两) 补骨脂(炒香) 荜澄茄(各四十两) 黑牵牛(二百四十两,炒香,别捣,取末一百二十两) 槟榔(四十两。酸粟米裹,湿纸包,灰火中煨令纸焦,去饭)
上为细末,入牵牛末令匀,渐入清水和令得所。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茶汤、熟水任下,食后服。每酒食后可服五丸、七丸。小儿一岁服一丸。怀妊妇人不得服之。
《谭氏殊圣方》∶壮热时时又作寒,都缘食作不多安。早求洗肺为良药,免得儿心似火煎。白术、桔梗、橘皮散,蜜调和合去顽涎。水银磨入生犀服,一粒神丹病永痊。
白术 桔梗 陈橘皮(各一分) 银箔(三片,水银一钱。同结成砂子) 犀角(末,一钱,研) 巴豆(二粒。去皮。枣一个,裹烧熟)
上为末,蜜丸小豆大,捻令褊。薄荷水研下一丸。
《婴孺》治少小腹大,短气有进退,食不安,谷为之不化方。
黄芩 大黄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芒硝(各二分) 石膏(一两) 桂心(八铢)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为三服。一岁以上为五服。
《婴孺》治少小癖实,壮热,食不消化,中恶忤气。牛黄鳖甲丸方
鳖甲 麦曲(炒) 麦门冬(去心) 柴胡(去芦头) 大黄 干姜 芎(各一两) 牛黄(二分) 浓朴(炙) 茯苓 桂心(各半两) 芍药(五分)
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日进三服。
上取鸡子汁淋发上,及热,数按之令汁出,取服。量儿大小与之。无毒,得下妙。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乳食不消,腮肿,舌肿,惊躁,渴泻,惊热、惊疳。玉珍散方
滑石(白者佳) 石膏( 。各半两) 甘草(炙) 蚌粉(水淘,澄去砂石,却连盏在火上 通红,刮下,用水飞过,细研,秤) 白附子 白僵蚕(直者,去丝炒。以上各一分)
上为末,入脑、麝各少许。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五、七岁一钱,麦门冬熟水调下。如渴、泻,乌梅汤调下;惊疳,灯心汤调下;小儿气怯者,脑、麝须极少许。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乳食不消,发渴,心躁。银涎散方
上用粉霜不拘多少,入乳钵研令极细。每服婴孩一字,四、五岁以下半钱,煎莲花汤下,冬月用莲肉煎汤下。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乳食不消,泻不止。白龙丸方
上为末,滴水丸如○大。每服三丸,紫苏、木瓜汤吞下,一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
《刘氏家传》小儿心腹胀满,疳气,伤食,臆肚,泻痢不转方。
青州枣(一个) 巴豆(一粒,去心)
上巴豆安枣内,慢火炙令焦黑,乳钵细研,入麝少许,用少饭丸如麻子大。一岁一丸。如伤食,用热米饮下;如泻,用冷熟水下。忌生冷、油腻、热物。
甘松叶(二两,去土) 益智 丁香皮 香附子(各三两) 术(一两) 南木香(半两) 麝香(一钱)
上七味除麝别研外,余药同为细末,白面糊为丸。更用生蜜、熟油少许一处和。剂量大小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姜汤下,不计时候。
《张氏家传》邢和璞真人常服,安神道气,消酒食,益脾胃,老人小孩皆可服。昭陵每食后嚼数片,身体安健。
尝赐吕申公。刘斯立名延年草。裕陵亦赐韩魏公。
青皮(一斤。汤浸三日,日三换。候苦味去尽,然后去瓤,切做指面大方片子) 上等白盐花(五两,再淋煎用,要雪白) 甘草(六两,锉,秤,炙) 新舶上茴香(四两)
上用甜水一斗,同药入金锅内熬(银锅亦得),不住手搅,勿令着底。置密器中收,不得走气。候水尽取出,慢火炒令干,不得有进气。选谨慎者一人专主之。去甘草、茴香不用,只收贮青皮。如伤生冷及果实、菜蔬之类,即嚼数片,随即无恙。常服一、二片极佳,以其尤宜老人。邢和璞所以名万年草,斯立又以延年草目之也。
《庄氏家传》小儿常服消乳食方。
白芷(半两) 槟榔(一个) 青橘(一分,去白) 巴豆(四粒,炮去皮,去油)
上件为末,同研,面糊为丸如粟米大。温水下三丸至五丸,常服。
《庄氏家传》治小儿惊热。化聚滞、奶食,坠涎,利大肠。宜服真珠丸方
真珠(细研,水飞) 天竺黄(为细末) 朱砂(研,水飞。各一分) 丁头代赭 雄黄(各研,水飞) 麝香(研。各半两) 杏仁(三十粒。汤浸,去皮)
尖、双仁者,麸炒令微黄) 巴豆(十个。去皮,用油煎令褐色,杏仁同研)
上件药都捣细为末,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生姜汤下一丸。三岁以上,加减服之。
《庄氏家传》治小儿惊风,奶食不化;或外风伤冷毒、泻血,一切诸疾,悉皆治之。金箔丸方
金箔(四十九箔) 朱砂(水飞) 水银 牛黄 青黛(各研) 白僵蚕(微炒) 蝉壳(洗去泥土) 麻黄(去节) 白附子 天麻(酒浸,炙) 麝香(别研) 犀角 干蝎 天南星(炮。各一分) 腻粉(一钱,研)
上件修事了,入乳钵内研令匀细,用生蜜和为锭子,以油罩子裹。每服二丸,梧桐子大,薄荷汁化下。伤寒用生姜、薄荷汤化下。小儿诸疾,无不神效。
《庄氏家传》治小儿惊疳,化涎消食。胡黄连丸方
胡黄连 牛黄 朱砂 麝香(少许) 芦荟(四味各研) 青黛 钩藤(炙) 管仲 腻粉(少许) 鹤虱 雷丸 天竺黄(研。各等分)
上件一十二味捣,罗为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如有惊食,只取下食,如无不动。
《王氏手集》进食丸 安和脾胃,消化积滞,止呕 吐利;除心腹胀满,利胸膈,散满痞。常服消水谷,进乳食方。
丁香(一钱) 肉豆蔻(二个) 木香(半钱) 巴豆(九个,去皮,生用) 五灵脂(七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岁一、二丸,食后生姜汤下,日二服。
《吉氏家传》千金丸 治小儿食不消方。
木香 乌梅(炒) 肉桂(各一钱) 砂(半钱) 胡椒(半分) 巴豆(三十粒,取霜)
《朱氏家传》治小儿气,开胃进食。木香丸方
木香 人参 白茯苓 青皮 陈皮(各去瓤) 肉豆蔻(以上各一分) 京三棱(一两,炮)
上为末,面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
《朱氏家传》治小儿奶食伤心,作壮热,喘息不调,咳嗽,多睡。洗心散方
甘草(一钱,生) 麦门冬(一分半,洗净) 皂角(半两,入沙糖涂酥,炙后于盆下盖良久,出火毒方用)
上烂杵,不罗。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作五服,时时吃。

- 宿食不消《幼幼新书》
- 宿食不消《圣济总录》
- 宿食不消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宿食(食积寒热痢)《证治准绳·幼科》
- 宿食不消候《诸病源候论》
- 宿食《卫生易简方》
- 宿食不消候《诸病源候论》
- 宿食《普济方·针灸》
- 宿食二《金匮悬解》
- 宿食《证治准绳·幼科》
- 宿食留饮(附痰饮)《脉因证治》
- 宿食《医学纲目》
- 宿食留饮(痰饮六饮附第四)《丹溪手镜》
- 宿食《新修本草》
- 宿食三《金匮悬解》
- 宿食《中医名词词典》
- 宿食四《金匮悬解》
- 宿沙惊《幼科推拿秘书》
- 宿食五《金匮悬解》
- 宿疾《中医名词词典》
- 宿食一《金匮悬解》
- 朽木汤《医方考》
- 宿血肿胀《女科秘要》
- 羞明畏日《中医词典》
- 宿翳《中医眼科学》
- 羞明怕热症《中医词典》
-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人体寄生虫学》
- 羞明《中医词典》
-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医学免疫学》
- 修治药法(方中有不修治者,今不载。)《伤寒总病论》
- 宿主体表的防御功能《医学微生物学》
《幼幼新书》
- 作者:刘昉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50年
- 卷第一(求端探本)凡一门
- 卷第二(方书叙例)凡十三门
-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 叙调理小儿第五
- 叙修合药第六
- 叙用药第七
-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 论初受气第十
- 相寿命第十一
- 三关锦纹第十二
- 脉法第十三
- 卷第三(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
- 卷第四(形初保者)凡二十二门
- 小儿胎教第一
- 小儿初生将护法第二
- 择乳母法第三
- 乳儿法第四
- 乳母杂忌慎法第五
- 哺儿法第六
- 初哺日第七
- 浴儿法第八
- 拭儿口法第九
- 断脐法第十
- 灸脐法第十一
- 裹脐法第十二
- 甘草法第十三
- 黄连法第十四
- 韭汁法第十五
- 朱蜜法第十六
- 牛黄法第十七
- 汞粉法第十八
- 猪乳法第十九
- 藏衣法第二十
- 剃头法第二十一
- 禳谢法第二十二
- 卷第五(初生有病)凡十七门
- 初生不作声第一
- 初生眼不开第二
- 初生辄死第三
- 初生不吃奶第四
- 初生吐不止第五
- 初生不小便第六
- 初生有悬痈病第七
- 初生有重舌第八
-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
-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
- 初生着噤第十一
- 初生有鹅口第十二
-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 初生中脐风第十五
- 初生脐肿湿第十六
- 初生有脐疮第十七
- 卷第六(禀受诸疾)凡十九门
-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
- 卷第八(惊疾潮发)凡九门
- 卷第九(惊风急慢)凡三门
- 卷第十(惊 噤病)凡十二门
- 卷第十一(痫论候法)凡十二门
- 卷第十二(五痫异治)凡五门
- 卷第十三(胎风中风) 凡十门
- 卷第十四(身热等病)凡十一门
-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
- 伤寒自汗第一
- 伤寒头汗出第二
- 伤寒咳嗽第三
- 伤寒发喘第四
- 伤寒鼻衄第五
- 伤寒呕第六
- 伤寒发渴第七
-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 伤寒发狂第九
- 伤寒结胸第十
- 伤寒腹痛第十一
- 伤寒下痢第十二
-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
- 伤寒发斑第十四
- 伤寒发黄第十五
-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
- 伤寒劳复第十七
- 伤寒失音第十八
- 伤寒变疽第十九
- 伤寒变疹第二十
-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
- 卷第十七(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
- 痰实第一
- 寒热往来第二
-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 寒热腹痛第四
- 寒热结实第五
- 寒热食不消第六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 疟疾第九
-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 瘴疟第十八
- 久疟第十九
- 疟后引饮第二十
-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 卷第十八(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 疮疹论第一
- 疮疹候第二
-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 疮疹初出第四
-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 疮疹出不快第六
- 疮疹倒第七
- 疮疹太盛第八
-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 疮疹攻咽痛第十
-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 疮疹入眼第十四
-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 卷第十九(诸热痰涎)凡十门
- 卷第二十(虚热蒸疸) 凡九门
-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 卷第二十二( 瘕积聚)凡十门
- 卷第二十三(五疳辨治)凡九门
- 卷第二十四(无辜疳)凡五门
- 卷第二十五(诸疳异证)凡十一门
- 卷第二十六(诸疳余证) 凡十五门
-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
- 卷第二十八(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
- 卷第二十九(滞痢赤白)凡十二门
- 卷第三十(血疾淋痔) 凡十九门
- 吐血第一
- 嗽血第二
- 鼻衄第三
- 大便血第四
- 小便血第五
- 大便不通第六
- 小便不通第七
-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
- 大便失禁第九
- 小便数第十
- 大便青第十一
- 小便白第十二
- 小便淋沥第十三
- 石淋第十四
- 气淋第十五
- 热淋第十六
- 血淋第十七
- 寒淋第十八
- 痔疾第十九
- 卷第三十一(三虫 疝) 凡九门
- 卷第三十二(水痰鬼持) 凡九门
- 卷第三十三(眼目耳鼻)凡二十四门
- 眼赤痛第一
- 胎赤眼第二
- 睛生障翳第三
- 眼痒第四
- 眼暗第五
- 睛高第六
- 青盲第七
- 雀目第八
- 疣目第九
- 目中有眯第十
- 耳聋第十一
- 耳鸣第十二
- 耳中痛第十三
- 耳疮第十四
- 月蚀疮第十五
- 耳第十六
- 耳中有肉第十七
- 底耳第十八
- 百虫入耳第十九
- 鼻第二十
- 鼻塞第二十一
-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
- 鼻干无涕第二十三
- 鼻有肉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四(口唇喉齿) 凡二十四门
- 口疮第一
- 口臭第二
- 口干第三
- 燕口疮第四
- 唇口上生疮第五
- 舌肿第六
- 舌上疮第七
- 舌上血出第八
- 唇肿第九
- 紧唇第十
- 唇青第十一
- 咽喉肿痛第十二
- 尸咽第十三
- 咽中噎第十四
- 喉痹第十五
- 马痹第十六
- 缠喉风第十七
- 齿痛第十八
- 齿龈宣露第十九
- 齿根肿痛第二十
- 龋齿第二十一
- 齿第二十二
- 齿落久不生第二十三
- 颊车蹉闪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五(一切丹毒) (凡三十八门)
- 丹候第一
- 一切丹第二
- 土虺第三
- 眼丹第四
- 五色丹第五
- 伊芳火丹第六
- 火丹第七
- 茱萸丹第八
- 赤丹第九
- 白丹第十
- 黑丹第十一
- 天雷丹第十二
- 天火丹第十三
- 殃火丹第十四
- 神气丹第十五
- 神火丹第十六
- 神灶丹第十七
- 鬼太丹第十八
- 野火丹第十九
- 骨火丹第二十
- 家火丹第二十一
- 火丹第二十二
- 萤火丹第二十三
-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
-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
-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
- 土灶丹第二十七
-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
- 废灶火丹第二十九
- 尿灶火丹第三十
- 野灶丹第三十一
- 大孕丹第三十二
- 尔朱丹第三十三
- 赤流丹第三十四
- 赤游肿第三十五
- 身有赤处第三十六
- 赤白溜第三十七
-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六(痈疽瘰 )凡十一门
- 卷第三十七(疮 疥癣)凡十七门
- 卷第三十八(头疮冻痱)凡十八门
- 卷第三十九(鲠刺虫毒)凡十七门
- 卷第四十(论药叙方) 凡十五门
-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