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嗽第八
张涣论∶五脏之中,肺脏最为嫩弱,若有疾亦难调治。盖小儿气血未实,若解脱不畏,风寒伤于皮毛,随气入于肺经,则令咳嗽。凡小儿常令背暖,夏月背裆之类,亦须畏慎。盖肺俞在于背上,若久嗽不止,至伤真气,亦生惊风。如婴儿百 内咳嗽,十中一二得瘥,亦非小疾。若膈上痰涎,尤宜随证疗之。
《婴童宝鉴》∶小儿咳嗽,为客风流入于肺,生其痰嗽也。
《玉诀》咳嗽风疾候歌∶
咳嗽因风肺受寒,三焦伏热转生涎。胃冷虚痰频嗽吐,时时发热喘连连。
小儿痰嗽涎生之者,先与下涎,次和胃气,后与治嗽疾。
《圣惠》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贝母散方
贝母(煨微黄) 桔梗(去芦头) 马兜苓 百合 款冬花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 干姜(炮制) 汉防己 麻黄(去根节。各一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锉,研膏,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五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咳嗽痰壅,不欲乳食。蝉壳散方
蝉壳(微炒) 桔梗 人参(各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半夏(半分,汤洗七遍,去滑)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用生姜粥饮调下一字,日三、五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甜葶苈(纸上炒过) 牵牛子 汉防己(各 熟) 大杏仁(去皮尖,炒熟,研。各一两)
上前三味先捣,罗为末,入杏仁同研;用煮枣肉,再杵为丸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姜汤下,一日二服。
太医局辰砂化痰丸 治风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头目,止咳嗽,除烦闷。兼治小儿风壅痰嗽。
辰砂(飞研) 白矾(枯过者,别研。各半两) 天南星(炮,一两) 半夏(洗七遍,生姜汁同拌和,作曲三两)
上半夏、天南星为末,合和令匀。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别用朱砂末为衣。每服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亦治小儿风壅痰嗽。一岁儿服一丸,槌碎,用生姜薄荷汤下。
麻黄 茯苓(各三分) 紫菀(四分) 五味子 杏仁(去皮尖) 细辛 桂心 干姜(各二分)
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三、四岁,二、三丸。不知稍增之。
《婴孺》治少小咳涎。鸡骨散方
鸡骨(炙) 紫菀(各二分)
上为末,先食服二刀圭,不知加之。
《婴孺》治少小胸中有痰结熏肺,令儿呕咳。蜜煎方
上以蜜煎之,用蜜三升,微火煎及二升,服一合。
《婴孺》治少小胸中嗽满,涎出撩膈。五味汤方
五味子(四分) 甘草(炙) 细辛 常山(各一分) 麻黄(去节二分)
上件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为三服。服已大验。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咳嗽有痰,并解诸般药毒及上焦壅,身上生疮,消疳气。三黄丸方
上为末,杈烂,饭丸如粟米大。每服婴孩三丸,半岁五丸,一岁七丸,饭饮吞下,薄荷汤亦可。
水银(结砂子三皂子大) 辰砂(研,二钱) 蝎尾(去毒为末) 硼砂 粉霜(各研) 轻粉 郁李仁(去皮,焙,秤为末) 白牵牛(末。各一钱) 铁粉 好腊茶(各三钱)
上同为细末,熬梨汁为膏,丸如绿豆大。龙脑水化下一丸至三丸。亦名梨汁饼子。及治大人风涎,并食后。
张涣苏香汤方 平小儿心肺,消痰壅、咳嗽。
紫苏叶 木香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甘草(炙) 五味子 陈橘皮(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入生姜自然汁少许,同荆芥汤调下。
张涣人参半夏丹方 消小儿痰饮,止嗽。
人参(去芦头) 半夏(汤浸七遍,焙干) 川面姜 白术 天南星(并微炮。各一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取生姜汁打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汤下。月内百 婴儿如针头大,沾在乳母奶头上,令儿吮之。
张涣乳香半夏丹方 治小儿壮热,喘嗽痰实。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朱砂(细研,水飞,一两) 麝香(研,一钱) 金箔(二十片,研)
上件都拌匀,用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婴童宝鉴》治小儿咳嗽、坠痰。紫金丸方
上以叶子雌黄,不限多少细研,入锅子内微火中烧令成汁,候冷研细。饭为丸如萝卜子大,熟水下二丸。
《保生信效方》利膈丸 治大人、小儿风盛痰实,喘满咳嗽,风气上攻。
黑牵牛(四两,半生半熟) 青橘皮(去白) 槐角子(各半两) 皂角(不 ,肥者,去皮子,酥涂炙,二两) 齐州半夏(汤浸洗七次,切、焙,秤一两)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要疏风痰,加至三、四十丸。小儿风涎痰热,可作小丸,量多少与之。
《保生信效方》玉尘散 治大人、小儿痰壅咳嗽,气促喘满,咽膈不利及大治劳嗽。
天南星(去皮) 半夏(各用汤浸,洗七遍,切,焙) 桔梗 桑根白皮(自采土下者。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如钱六、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小儿痰盛咳嗽等亦宜与之。政和癸巳岁,官守豫章以此方官舍施人,无不得效。
《万全方》治小儿咳嗽痰壅,不欲乳食。蝉壳散方
蝉壳(微炒) 桔梗 陈橘皮(去瓤) 人参 甘草(炙。以上各一分) 半夏(半分,汤洗七次,去滑)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字,生姜粥饮调下。
《聚宝方》半夏丸 治小儿痰疾嗽方。
半夏(七个丸大者,汤洗七遍,切,生姜汁浸一宿) 淀粉 北矾灰(各一大钱)
上三味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浓煎白茅根汤下五丸至七丸,食后服。
《刘氏家传》治小儿咳嗽喘促,利膈化痰。汉防己膏
上件各等分为末,炼蜜为膏。每服一皂子大,薄荷姜汤化下。
《张氏家传》治小儿痰壅咳嗽。
木通 青橘皮 天南星 皂角(烧为灰。各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 巴豆(灯上烧) 轻粉(二十合) 麝香(半铢) 雄黄(六铢)
《孔氏家传》惺惺散 解小儿风壅痰热,化涎嗽,止烦渴。
桔梗 人参 甘草(炙) 栝蒌根 白术(各一两) 白茯苓 防风(各半两) 细辛(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银盏,入荆芥少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王氏手集》白术半夏丸 化痰,治小儿嗽。和胃止逆,宽利胸膈,思乳食。
半夏(半两,汤浸,洗去滑) 白术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乳食后稍空,煎生姜汤下。
《王氏手集》坠痰丸 治小儿痰实咳嗽,壮热生惊,呀呷喘满,头痛心忪,胸膈不利,心嘈恶心。
半夏(一两,生姜制) 天南星(米泔浸,切作片子,炙) 杜薄荷 白茯苓 白矾灰 人参(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每服五、七丸至十丸,生姜薄荷汤下。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华盖散 治小儿痰壅咳嗽。
桑白皮(炙,一两) 甘草(炙) 黄 (炙。各三钱) 桔梗(洗,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汤点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小儿化涎去风,止咳嗽方。
半夏(三分,汤洗七次) 天南星(半两,炮) 甘草(三钱,炙) 皂角子(二十一粒,炒焦)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六分,入生姜二片,同煎三分,去滓温温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痰鸣,咳嗽气粗,不食涎潮。牵牛丸 定喘。
牵牛(取末,半两) 螺青 白矾(火飞,各一分) 硼砂(一钱) 巴豆(灯上烧) 杏仁(各七粒)
上件为末,水煮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七粒,淡姜汤下。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丈夫、妇人、小儿痰鸣涎响,咳逆喘嗽。半夏丸
半夏(半两)
上用大萝卜一个,开一小窍子;取成罐子,入半夏在内,用好醋煮透赤色,取出细研萝卜、半夏如泥;又别研入朱砂、雄黄各一钱,同为丸绿豆大。每服量儿小大,五、七丸至十丸,生姜汤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涎盛、咳嗽,上膈壅热。
铅白霜 百药煎(各半两)
上件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用薄荷汤化下,不计时候。

- 痰嗽《幼幼新书》
- 痰嗽《中医词典》
- 痰嗽《古今医鉴》
- 痰嗽《傅青主男科》
- 痰嗽《明医指掌》
- 痰嗽《时病论歌括新编》
- 痰嗽《时病论》
- 痰嗽《时病论歌括新编》
- 痰嗽《急救良方》
- 痰实壅闷《中医词典》
- 痰嗽喘急《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痰实疟候《诸病源候论》
- 痰嗽吐血《奇效简便良方》
- 痰实肺闭《金匮翼》
- 痰胎《中医词典》
- 痰实《证治准绳·幼科》
- 痰痛《明医指掌》
- 痰实《幼幼新书》
- 痰痛 食积痛《明医指掌》
- 痰实《千金翼方》
- 痰稀白《中医词典》
- 痰湿阻肺《中医词典》
- 痰涎《幼幼新书》
- 痰湿阻肺《中医名词词典》
- 痰涎《杂病广要》
- 痰湿月经过少《中医词典》
- 痰涎《证治准绳·幼科》
- 痰湿头痛《中医词典》
- 痰涎《普济方·针灸》
- 痰湿痰气《张聿青医案》
- 痰涎《幼科释谜》
《幼幼新书》
- 作者:刘昉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50年
- 卷第一(求端探本)凡一门
- 卷第二(方书叙例)凡十三门
-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 叙调理小儿第五
- 叙修合药第六
- 叙用药第七
-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 论初受气第十
- 相寿命第十一
- 三关锦纹第十二
- 脉法第十三
- 卷第三(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
- 卷第四(形初保者)凡二十二门
- 小儿胎教第一
- 小儿初生将护法第二
- 择乳母法第三
- 乳儿法第四
- 乳母杂忌慎法第五
- 哺儿法第六
- 初哺日第七
- 浴儿法第八
- 拭儿口法第九
- 断脐法第十
- 灸脐法第十一
- 裹脐法第十二
- 甘草法第十三
- 黄连法第十四
- 韭汁法第十五
- 朱蜜法第十六
- 牛黄法第十七
- 汞粉法第十八
- 猪乳法第十九
- 藏衣法第二十
- 剃头法第二十一
- 禳谢法第二十二
- 卷第五(初生有病)凡十七门
- 初生不作声第一
- 初生眼不开第二
- 初生辄死第三
- 初生不吃奶第四
- 初生吐不止第五
- 初生不小便第六
- 初生有悬痈病第七
- 初生有重舌第八
-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
-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
- 初生着噤第十一
- 初生有鹅口第十二
-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 初生中脐风第十五
- 初生脐肿湿第十六
- 初生有脐疮第十七
- 卷第六(禀受诸疾)凡十九门
-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
- 卷第八(惊疾潮发)凡九门
- 卷第九(惊风急慢)凡三门
- 卷第十(惊 噤病)凡十二门
- 卷第十一(痫论候法)凡十二门
- 卷第十二(五痫异治)凡五门
- 卷第十三(胎风中风) 凡十门
- 卷第十四(身热等病)凡十一门
-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
- 伤寒自汗第一
- 伤寒头汗出第二
- 伤寒咳嗽第三
- 伤寒发喘第四
- 伤寒鼻衄第五
- 伤寒呕第六
- 伤寒发渴第七
-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 伤寒发狂第九
- 伤寒结胸第十
- 伤寒腹痛第十一
- 伤寒下痢第十二
-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
- 伤寒发斑第十四
- 伤寒发黄第十五
-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
- 伤寒劳复第十七
- 伤寒失音第十八
- 伤寒变疽第十九
- 伤寒变疹第二十
-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
- 卷第十七(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
- 痰实第一
- 寒热往来第二
-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 寒热腹痛第四
- 寒热结实第五
- 寒热食不消第六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 疟疾第九
-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 瘴疟第十八
- 久疟第十九
- 疟后引饮第二十
-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 卷第十八(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 疮疹论第一
- 疮疹候第二
-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 疮疹初出第四
-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 疮疹出不快第六
- 疮疹倒第七
- 疮疹太盛第八
-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 疮疹攻咽痛第十
-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 疮疹入眼第十四
-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 卷第十九(诸热痰涎)凡十门
- 卷第二十(虚热蒸疸) 凡九门
-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 卷第二十二( 瘕积聚)凡十门
- 卷第二十三(五疳辨治)凡九门
- 卷第二十四(无辜疳)凡五门
- 卷第二十五(诸疳异证)凡十一门
- 卷第二十六(诸疳余证) 凡十五门
-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
- 卷第二十八(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
- 卷第二十九(滞痢赤白)凡十二门
- 卷第三十(血疾淋痔) 凡十九门
- 吐血第一
- 嗽血第二
- 鼻衄第三
- 大便血第四
- 小便血第五
- 大便不通第六
- 小便不通第七
-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
- 大便失禁第九
- 小便数第十
- 大便青第十一
- 小便白第十二
- 小便淋沥第十三
- 石淋第十四
- 气淋第十五
- 热淋第十六
- 血淋第十七
- 寒淋第十八
- 痔疾第十九
- 卷第三十一(三虫 疝) 凡九门
- 卷第三十二(水痰鬼持) 凡九门
- 卷第三十三(眼目耳鼻)凡二十四门
- 眼赤痛第一
- 胎赤眼第二
- 睛生障翳第三
- 眼痒第四
- 眼暗第五
- 睛高第六
- 青盲第七
- 雀目第八
- 疣目第九
- 目中有眯第十
- 耳聋第十一
- 耳鸣第十二
- 耳中痛第十三
- 耳疮第十四
- 月蚀疮第十五
- 耳第十六
- 耳中有肉第十七
- 底耳第十八
- 百虫入耳第十九
- 鼻第二十
- 鼻塞第二十一
-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
- 鼻干无涕第二十三
- 鼻有肉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四(口唇喉齿) 凡二十四门
- 口疮第一
- 口臭第二
- 口干第三
- 燕口疮第四
- 唇口上生疮第五
- 舌肿第六
- 舌上疮第七
- 舌上血出第八
- 唇肿第九
- 紧唇第十
- 唇青第十一
- 咽喉肿痛第十二
- 尸咽第十三
- 咽中噎第十四
- 喉痹第十五
- 马痹第十六
- 缠喉风第十七
- 齿痛第十八
- 齿龈宣露第十九
- 齿根肿痛第二十
- 龋齿第二十一
- 齿第二十二
- 齿落久不生第二十三
- 颊车蹉闪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五(一切丹毒) (凡三十八门)
- 丹候第一
- 一切丹第二
- 土虺第三
- 眼丹第四
- 五色丹第五
- 伊芳火丹第六
- 火丹第七
- 茱萸丹第八
- 赤丹第九
- 白丹第十
- 黑丹第十一
- 天雷丹第十二
- 天火丹第十三
- 殃火丹第十四
- 神气丹第十五
- 神火丹第十六
- 神灶丹第十七
- 鬼太丹第十八
- 野火丹第十九
- 骨火丹第二十
- 家火丹第二十一
- 火丹第二十二
- 萤火丹第二十三
-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
-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
-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
- 土灶丹第二十七
-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
- 废灶火丹第二十九
- 尿灶火丹第三十
- 野灶丹第三十一
- 大孕丹第三十二
- 尔朱丹第三十三
- 赤流丹第三十四
- 赤游肿第三十五
- 身有赤处第三十六
- 赤白溜第三十七
-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六(痈疽瘰 )凡十一门
- 卷第三十七(疮 疥癣)凡十七门
- 卷第三十八(头疮冻痱)凡十八门
- 卷第三十九(鲠刺虫毒)凡十七门
- 卷第四十(论药叙方) 凡十五门
-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