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肿第七
《巢氏病源》小儿阴肿候∶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下通于阴。小儿有少阴之经,虚而受风邪者,邪气冲于阴,与血气相搏结,则阴肿也。
《千金》治小儿阴肿方。
上用狐茎,炙,捣末,酒服之。
《千金》又方
上捣芜菁敷上。《外台》捣芜菁菜叶根敷之。《婴孺》杵芜菁子敷之。
《千金》又方
上用猪屎五升,水煮沸,布裹安肿上。
《千金》又方
上捣垣衣敷之。
《千金》又方
上以衣中白鱼敷之。
《千金》又方
上桑株白汁涂之。
《圣惠》治小儿小肠虚冷,因多啼气下,致令阴肿。桃仁丸方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白蒺藜(微炒,去刺) 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各三分) 黄柏(一分,微炙,锉) 牡丹 桂心(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三岁儿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七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阴肿,壮热。甘遂丸方
甘遂(煨令微黄) 麝香(细研。各一分) 川大黄(锉,微炒) 木香(各一两) 前胡(二两,去芦头) 黄芩(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三岁儿每于食前以温水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阴肿,为肠虚冷,多啼 气下所为,宜服牡丹丸方
牡丹皮 桂心 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各半两) 桃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以温水下五丸,早晨、晚后各一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阴肿大黄散方
木通(锉) 羌活 川大黄(锉、炒。各一分) 桑根白皮(半两,锉) 川朴硝(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一、二岁儿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蛇床仁 柳HT 屑(各一两)
上件药,以水一大碗,煎六、七沸洗之,取其滓,以帛裹,熨儿肿处妙。
《圣惠》治小儿阴卒肿痛胀牛蒡膏方
生牛蒡汁(二大盏,煎令如膏) 赤小豆(末,半两) 肉桂(末,一分)
上件药相和如膏,涂儿肿处,立消。
《圣惠》又方
《圣惠》又方
上以苋菜根捣汁,频频涂之。
《圣惠》又方
上以马鞭草烂捣,裹之,日二易之。
《圣惠》又方
上用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捣研如膏。三岁儿以温酒化豇豆大服之,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茅先生小儿阴茎赤肿方。
上等分为末,用鸡子清调涂之。
《婴孺》治阴卒肿痛如刺,汗出方。
上合烧,以酒灌之,及热,以气蒸之,瘥。
钱乙附方 治小儿外肾肿硬成疝。
上用干蚯蚓为细末,唾调涂,常避风冷湿地。
张涣治小儿足少阴之经虚而受风邪者,冲于下经则成阴肿,桃仁丹方
桃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郁李仁(一分,汤浸去皮,微炒) 牡丹 白蒺藜(微炒,去刺) 桂心(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以温酒下,乳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胡连散方 治阴肿生疮。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用少许,以生油调涂患处。
《吉氏家传》∶疝气,外肾大茎肿方。
上件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空心温酒下二十丸,小儿乳汁下三、五丸。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阴肿壮热甘遂丸方
甘遂(煨令黄) 麝香(各一分) 木香 川大黄(各一两,炒) 前胡(二两) 子芩(半两)
上件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三岁一丸,于温水下。量大小加减。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外肾赤肿吊痛方。
上用江中水螺壳细研为粉,冷水调,拂于肿处。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白丁香散 治小儿外肾浮肿吊痛方。
上白丁香半合,用道人头三十枚,同白丁香合子,取霜子半钱,小儿一字。葱五寸同药纸裹定,酒浸,火内煨香熟,细嚼,时时服。
《葛氏肘后》灸法∶小儿阴疝,发时肿痛,随左右灸足大指第二节下横纹理正中央五壮,佳。姚云∶足大指本三壮。
《圣惠》灸法∶阴肿灸内昆仑各三壮,在内踝后五分筋骨间陷中,炷如小麦大。又灸大敦七壮。

- 阴肿《幼幼新书》
- 阴肿《医宗金鉴》
- 阴肿《证治准绳·幼科》
- 阴肿《医宗金鉴》
- 阴肿《普济方·针灸》
- 阴肿《中医词典》
- 阴肿《外科心法要诀》
- 阴肿《景岳全书》
- 阴肿《外科大成》
- 阴肿《中医名词词典》
- 阴肿《外科大成》
- 阴中诸病《女科指掌》
- 阴肿《妇人规》
- 阴中肿痛方四首《外台秘要》
- 阴肿《儿科萃精》
- 阴中肿《孙真人海上方》
- 阴肿《奇效简便良方》
- 阴中之至阴《中医词典》
- 阴肿《奇效简便良方》
- 阴中之阴《中医词典》
- 阴肿《奇效简便良方》
- 阴中之阴《中医名词词典》
- 阴肿《幼科心法要诀》
- 阴中之阳《中医词典》
- 阴肿《女科证治准绳》
- 阴中之阳《中医名词词典》
- 阴肿(阴疮)《针灸资生经》
- 阴中之太阴《中医词典》
- 阴肿成疮候《诸病源候论》
- 阴中之少阴《中医词典》
- 阴肿方六首《外台秘要》
《幼幼新书》
- 作者:刘昉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50年
- 卷第一(求端探本)凡一门
- 卷第二(方书叙例)凡十三门
-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 叙调理小儿第五
- 叙修合药第六
- 叙用药第七
-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 论初受气第十
- 相寿命第十一
- 三关锦纹第十二
- 脉法第十三
- 卷第三(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
- 卷第四(形初保者)凡二十二门
- 小儿胎教第一
- 小儿初生将护法第二
- 择乳母法第三
- 乳儿法第四
- 乳母杂忌慎法第五
- 哺儿法第六
- 初哺日第七
- 浴儿法第八
- 拭儿口法第九
- 断脐法第十
- 灸脐法第十一
- 裹脐法第十二
- 甘草法第十三
- 黄连法第十四
- 韭汁法第十五
- 朱蜜法第十六
- 牛黄法第十七
- 汞粉法第十八
- 猪乳法第十九
- 藏衣法第二十
- 剃头法第二十一
- 禳谢法第二十二
- 卷第五(初生有病)凡十七门
- 初生不作声第一
- 初生眼不开第二
- 初生辄死第三
- 初生不吃奶第四
- 初生吐不止第五
- 初生不小便第六
- 初生有悬痈病第七
- 初生有重舌第八
-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
-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
- 初生着噤第十一
- 初生有鹅口第十二
-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 初生中脐风第十五
- 初生脐肿湿第十六
- 初生有脐疮第十七
- 卷第六(禀受诸疾)凡十九门
-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
- 卷第八(惊疾潮发)凡九门
- 卷第九(惊风急慢)凡三门
- 卷第十(惊 噤病)凡十二门
- 卷第十一(痫论候法)凡十二门
- 卷第十二(五痫异治)凡五门
- 卷第十三(胎风中风) 凡十门
- 卷第十四(身热等病)凡十一门
-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
- 伤寒自汗第一
- 伤寒头汗出第二
- 伤寒咳嗽第三
- 伤寒发喘第四
- 伤寒鼻衄第五
- 伤寒呕第六
- 伤寒发渴第七
-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 伤寒发狂第九
- 伤寒结胸第十
- 伤寒腹痛第十一
- 伤寒下痢第十二
-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
- 伤寒发斑第十四
- 伤寒发黄第十五
-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
- 伤寒劳复第十七
- 伤寒失音第十八
- 伤寒变疽第十九
- 伤寒变疹第二十
-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
- 卷第十七(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
- 痰实第一
- 寒热往来第二
-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 寒热腹痛第四
- 寒热结实第五
- 寒热食不消第六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 疟疾第九
-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 瘴疟第十八
- 久疟第十九
- 疟后引饮第二十
-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 卷第十八(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 疮疹论第一
- 疮疹候第二
-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 疮疹初出第四
-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 疮疹出不快第六
- 疮疹倒第七
- 疮疹太盛第八
-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 疮疹攻咽痛第十
-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 疮疹入眼第十四
-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 卷第十九(诸热痰涎)凡十门
- 卷第二十(虚热蒸疸) 凡九门
-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 卷第二十二( 瘕积聚)凡十门
- 卷第二十三(五疳辨治)凡九门
- 卷第二十四(无辜疳)凡五门
- 卷第二十五(诸疳异证)凡十一门
- 卷第二十六(诸疳余证) 凡十五门
-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
- 卷第二十八(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
- 卷第二十九(滞痢赤白)凡十二门
- 卷第三十(血疾淋痔) 凡十九门
- 吐血第一
- 嗽血第二
- 鼻衄第三
- 大便血第四
- 小便血第五
- 大便不通第六
- 小便不通第七
-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
- 大便失禁第九
- 小便数第十
- 大便青第十一
- 小便白第十二
- 小便淋沥第十三
- 石淋第十四
- 气淋第十五
- 热淋第十六
- 血淋第十七
- 寒淋第十八
- 痔疾第十九
- 卷第三十一(三虫 疝) 凡九门
- 卷第三十二(水痰鬼持) 凡九门
- 卷第三十三(眼目耳鼻)凡二十四门
- 眼赤痛第一
- 胎赤眼第二
- 睛生障翳第三
- 眼痒第四
- 眼暗第五
- 睛高第六
- 青盲第七
- 雀目第八
- 疣目第九
- 目中有眯第十
- 耳聋第十一
- 耳鸣第十二
- 耳中痛第十三
- 耳疮第十四
- 月蚀疮第十五
- 耳第十六
- 耳中有肉第十七
- 底耳第十八
- 百虫入耳第十九
- 鼻第二十
- 鼻塞第二十一
-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
- 鼻干无涕第二十三
- 鼻有肉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四(口唇喉齿) 凡二十四门
- 口疮第一
- 口臭第二
- 口干第三
- 燕口疮第四
- 唇口上生疮第五
- 舌肿第六
- 舌上疮第七
- 舌上血出第八
- 唇肿第九
- 紧唇第十
- 唇青第十一
- 咽喉肿痛第十二
- 尸咽第十三
- 咽中噎第十四
- 喉痹第十五
- 马痹第十六
- 缠喉风第十七
- 齿痛第十八
- 齿龈宣露第十九
- 齿根肿痛第二十
- 龋齿第二十一
- 齿第二十二
- 齿落久不生第二十三
- 颊车蹉闪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五(一切丹毒) (凡三十八门)
- 丹候第一
- 一切丹第二
- 土虺第三
- 眼丹第四
- 五色丹第五
- 伊芳火丹第六
- 火丹第七
- 茱萸丹第八
- 赤丹第九
- 白丹第十
- 黑丹第十一
- 天雷丹第十二
- 天火丹第十三
- 殃火丹第十四
- 神气丹第十五
- 神火丹第十六
- 神灶丹第十七
- 鬼太丹第十八
- 野火丹第十九
- 骨火丹第二十
- 家火丹第二十一
- 火丹第二十二
- 萤火丹第二十三
-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
-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
-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
- 土灶丹第二十七
-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
- 废灶火丹第二十九
- 尿灶火丹第三十
- 野灶丹第三十一
- 大孕丹第三十二
- 尔朱丹第三十三
- 赤流丹第三十四
- 赤游肿第三十五
- 身有赤处第三十六
- 赤白溜第三十七
-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六(痈疽瘰 )凡十一门
- 卷第三十七(疮 疥癣)凡十七门
- 卷第三十八(头疮冻痱)凡十八门
- 卷第三十九(鲠刺虫毒)凡十七门
- 卷第四十(论药叙方) 凡十五门
-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