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疰第八
《巢氏病源》小儿尸疰候∶尸疰者,是五尸之中一尸疰也。人无问小大,腹内皆有尸虫,尸虫为性忌恶,多接引外邪,共为患害。小儿血气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尸疰因而为病。其状沉嘿不的知病之处,或寒热淋沥,涉引岁月,遂至于死。死又疰易旁人,故名之为尸疰也。
张涣论∶小儿亦有疰病,与大人所病无是,久后疰易旁人,传染骨肉,如尸疰蛊毒之类是也。
《外台》张仲景治大人、小儿飞尸。走马汤方
上二味,取绵缠,槌令极碎,投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须臾瘥。未瘥,更一服。老小量之。通疗鬼击有尸疰者,常蓄此药用验。忌野猪肉、芦笋。《备急》同。
木香 鬼箭羽 桔梗(去芦头) 当归(锉,微炒) 紫苏茎叶(各半两) 槟榔(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尸疰,及中恶诸病皆主之。犀角散方
犀角 川升麻 木香 槟榔 桑白皮(锉) 川大黄(锉碎,微炒。各半两) 麝香(一钱,细研) 桃仁(二钱七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四、五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尸疰鬼癖,心腹往来疼痛。或加寒热恍惚,形色多般。桃仁散方
桃仁(三七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木香 人参(去芦头) 虎头骨(涂酥炙令黄) 槟榔 京三棱(微煨,锉) 白芥子(微炒) 麝香(细研) 桂心(各一分) 款冬花 朱砂(细研,水飞过) 干桃柳叶(各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圣惠》治小儿尸疰,鬼癖惊痫,魍魉三十六种,无辜天行急黄。并宜服保童丸方
牛黄 麝香(各细研) 真珠(末)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赤芍药 光明砂(细研。水飞过) 赤茯苓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甘遂(七分,煨令微黄) 虎睛(一对,酒浸,炙令微黄) 巴豆(五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出油)
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三、四岁儿,每服以荆芥汤下二丸。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尸疰,及诸蛊魅。精气入心腹,使儿刺痛,黄瘦。雌黄丸方
雌黄 雄黄 朱砂(各细研) 川大黄(锉碎,微炒) 白头翁 徐长卿 羚羊角(屑。各一分) 麝香(细研,半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青羊脂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三丸,日三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尸疰,邪气入腹, 痛。立效方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雄黄令匀。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尸疰,劳瘦,或时寒热。鬼臼丸方
鬼臼(半两,去毛) 川升麻(三分) 麝香(一钱,细研) 柴胡(一两,去苗)
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暖酒下十丸,日三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又方
上以桃仁二十枚,汤浸去皮尖,生研,用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与服,当吐为效。如不吐,即非是疰也。
《圣惠》又方
上用鳖头一枚,烧为灰,细研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
《圣惠》又方
上以鸡子一枚打破,生吞之。已困者内入喉中,摇头令下即瘥。
张涣雌黄丹方 治尸疰病。
雌黄 雄黄(各细研) 川大黄(慢火炮黑) 鬼臼(去毛,各一两) 桃仁(三十个,汤浸去皮尖,研) 白头翁(半两,以上并为细末,次用) 麝香(一分,别研) 巴豆(十粒,去皮心膜,纸裹出油)
上件都研匀,以羊脂五两熔和诸药成膏,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荆芥汤冷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又方立效方
川大黄(炮,锉) 干桃柳叶(洗,焙干。各一两) 栀子仁 赤芍药(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朱砂(细研,水飞,一两) 麝香 雄黄(各研一分)
上件都拌匀,每服一钱,用蜜汤调下。量儿大小加减。

- 尸疰《幼幼新书》
- 尸疰《中医词典》
- 尸疰《证治准绳·幼科》
- 尸注候《诸病源候论》
- 尸疰,鬼疰《奇效简便良方》
- 尸注候《诸病源候论》
- 尸疰病《普济方·针灸》
- 尸注《中医词典》
- 尸疰传尸劳等症《理虚元鉴》
- 尸注《圣济总录》
- 尸疰方四首《外台秘要》
- 尸咽候《诸病源候论》
- 尸疰疳蒸四大症论《研经言》
- 尸咽喉《圣济总录》
- 尸疰鬼疰《奇方类编》
- 尸咽《幼幼新书》
- 失汗衄血证《伤寒九十论》
- 尸咽《中医词典》
- 失魂魄《千金翼方》
- 尸体处理与防腐技术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失精《中医词典》
- 尸首异处《洗冤集录》
- 失精《医述》
- 尸痊鬼疰《急救广生集》
- 失精候《诸病源候论》
- 尸气候《诸病源候论》
- 失精家《中医名词词典》
- 尸痨《奇效简便良方》
- 失精家《中医词典》
-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金匮悬解》
- 失颈按摩法《中医词典》
《幼幼新书》
- 作者:刘昉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50年
- 卷第一(求端探本)凡一门
- 卷第二(方书叙例)凡十三门
-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 叙调理小儿第五
- 叙修合药第六
- 叙用药第七
-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 论初受气第十
- 相寿命第十一
- 三关锦纹第十二
- 脉法第十三
- 卷第三(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
- 卷第四(形初保者)凡二十二门
- 小儿胎教第一
- 小儿初生将护法第二
- 择乳母法第三
- 乳儿法第四
- 乳母杂忌慎法第五
- 哺儿法第六
- 初哺日第七
- 浴儿法第八
- 拭儿口法第九
- 断脐法第十
- 灸脐法第十一
- 裹脐法第十二
- 甘草法第十三
- 黄连法第十四
- 韭汁法第十五
- 朱蜜法第十六
- 牛黄法第十七
- 汞粉法第十八
- 猪乳法第十九
- 藏衣法第二十
- 剃头法第二十一
- 禳谢法第二十二
- 卷第五(初生有病)凡十七门
- 初生不作声第一
- 初生眼不开第二
- 初生辄死第三
- 初生不吃奶第四
- 初生吐不止第五
- 初生不小便第六
- 初生有悬痈病第七
- 初生有重舌第八
-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
-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
- 初生着噤第十一
- 初生有鹅口第十二
-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 初生中脐风第十五
- 初生脐肿湿第十六
- 初生有脐疮第十七
- 卷第六(禀受诸疾)凡十九门
-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
- 卷第八(惊疾潮发)凡九门
- 卷第九(惊风急慢)凡三门
- 卷第十(惊 噤病)凡十二门
- 卷第十一(痫论候法)凡十二门
- 卷第十二(五痫异治)凡五门
- 卷第十三(胎风中风) 凡十门
- 卷第十四(身热等病)凡十一门
-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
- 伤寒自汗第一
- 伤寒头汗出第二
- 伤寒咳嗽第三
- 伤寒发喘第四
- 伤寒鼻衄第五
- 伤寒呕第六
- 伤寒发渴第七
-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 伤寒发狂第九
- 伤寒结胸第十
- 伤寒腹痛第十一
- 伤寒下痢第十二
-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
- 伤寒发斑第十四
- 伤寒发黄第十五
-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
- 伤寒劳复第十七
- 伤寒失音第十八
- 伤寒变疽第十九
- 伤寒变疹第二十
-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
- 卷第十七(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
- 痰实第一
- 寒热往来第二
-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 寒热腹痛第四
- 寒热结实第五
- 寒热食不消第六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 疟疾第九
-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 瘴疟第十八
- 久疟第十九
- 疟后引饮第二十
-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 卷第十八(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 疮疹论第一
- 疮疹候第二
-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 疮疹初出第四
-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 疮疹出不快第六
- 疮疹倒第七
- 疮疹太盛第八
-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 疮疹攻咽痛第十
-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 疮疹入眼第十四
-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 卷第十九(诸热痰涎)凡十门
- 卷第二十(虚热蒸疸) 凡九门
-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 卷第二十二( 瘕积聚)凡十门
- 卷第二十三(五疳辨治)凡九门
- 卷第二十四(无辜疳)凡五门
- 卷第二十五(诸疳异证)凡十一门
- 卷第二十六(诸疳余证) 凡十五门
-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
- 卷第二十八(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
- 卷第二十九(滞痢赤白)凡十二门
- 卷第三十(血疾淋痔) 凡十九门
- 吐血第一
- 嗽血第二
- 鼻衄第三
- 大便血第四
- 小便血第五
- 大便不通第六
- 小便不通第七
-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
- 大便失禁第九
- 小便数第十
- 大便青第十一
- 小便白第十二
- 小便淋沥第十三
- 石淋第十四
- 气淋第十五
- 热淋第十六
- 血淋第十七
- 寒淋第十八
- 痔疾第十九
- 卷第三十一(三虫 疝) 凡九门
- 卷第三十二(水痰鬼持) 凡九门
- 卷第三十三(眼目耳鼻)凡二十四门
- 眼赤痛第一
- 胎赤眼第二
- 睛生障翳第三
- 眼痒第四
- 眼暗第五
- 睛高第六
- 青盲第七
- 雀目第八
- 疣目第九
- 目中有眯第十
- 耳聋第十一
- 耳鸣第十二
- 耳中痛第十三
- 耳疮第十四
- 月蚀疮第十五
- 耳第十六
- 耳中有肉第十七
- 底耳第十八
- 百虫入耳第十九
- 鼻第二十
- 鼻塞第二十一
-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
- 鼻干无涕第二十三
- 鼻有肉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四(口唇喉齿) 凡二十四门
- 口疮第一
- 口臭第二
- 口干第三
- 燕口疮第四
- 唇口上生疮第五
- 舌肿第六
- 舌上疮第七
- 舌上血出第八
- 唇肿第九
- 紧唇第十
- 唇青第十一
- 咽喉肿痛第十二
- 尸咽第十三
- 咽中噎第十四
- 喉痹第十五
- 马痹第十六
- 缠喉风第十七
- 齿痛第十八
- 齿龈宣露第十九
- 齿根肿痛第二十
- 龋齿第二十一
- 齿第二十二
- 齿落久不生第二十三
- 颊车蹉闪第二十四
- 卷第三十五(一切丹毒) (凡三十八门)
- 丹候第一
- 一切丹第二
- 土虺第三
- 眼丹第四
- 五色丹第五
- 伊芳火丹第六
- 火丹第七
- 茱萸丹第八
- 赤丹第九
- 白丹第十
- 黑丹第十一
- 天雷丹第十二
- 天火丹第十三
- 殃火丹第十四
- 神气丹第十五
- 神火丹第十六
- 神灶丹第十七
- 鬼太丹第十八
- 野火丹第十九
- 骨火丹第二十
- 家火丹第二十一
- 火丹第二十二
- 萤火丹第二十三
-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
-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
-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
- 土灶丹第二十七
-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
- 废灶火丹第二十九
- 尿灶火丹第三十
- 野灶丹第三十一
- 大孕丹第三十二
- 尔朱丹第三十三
- 赤流丹第三十四
- 赤游肿第三十五
- 身有赤处第三十六
- 赤白溜第三十七
-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六(痈疽瘰 )凡十一门
- 卷第三十七(疮 疥癣)凡十七门
- 卷第三十八(头疮冻痱)凡十八门
- 卷第三十九(鲠刺虫毒)凡十七门
- 卷第四十(论药叙方) 凡十五门
-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