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向导之本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也。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挟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KT ,KT 主藏精。号为精脏。随节应会,故云肾藏精,精舍志,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胀满,四肢正黑。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畏怖。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厥气客于凡肾脏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沉,相于秋,旺于冬。
冬时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蛰,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冽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霜雪。猛兽伏蛰,蜾虫匿藏,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汗则蜾虫出,见其霜雪。阴气在表,阳气在里,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无持客热,令口烂疮。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客热狂入,内为结胸,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冬脉如营。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赤黄。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勾,按之而坚曰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勾曰夏病,勾甚曰今病。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滑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已死,土胜水也。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冬肾水旺,其脉沉濡而滑曰平。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为微邪,虽病即瘥。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治足少阴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治阳。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治阴。
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
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少腹肿垂垂然上至胃脘,死黑花。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水、沉痔。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扁鹊曰∶肾有病则耳聋,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 ,在志为恐。恐伤肾,精气并于肾则恐,脏主冬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先发于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一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二日上之心,心痛。
三日之小肠胀。四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在肾,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凡肾病之状,必腹大胫肿痛。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太阳血者。
肾脉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苦手足骨肿厥而阴不兴。腰脊痛少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闭时泄,得之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内,及劳倦发之。
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少,为可治,宜服内补散,建中汤,肾气丸、地黄煎。春当刺涌泉,秋刺复溜,冬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抚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如浴水,则伤肾。
肾中风(阙) 肾中寒(阙)
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坚(一云面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一作痹)并痛。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冰状(一作如水洗状,一作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病属下焦,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故久久得之。
肾着之为病,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
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KT KT ,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也。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适以夏旺。旺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奔豚以夏得之。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少腹结痛,气冲于心,其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而反黄,此是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
羽音人者,主肾声也。肾声呻,其音瑟,其志恐,其经足少阴,厥逆太阳则营卫不通。
阴阳翻祚,阳气内伏,阴气外升,升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伤,语音謇吃,不转偏枯,脚偏跛蹇。若在左则左肾伤,右则右肾伤,其偏枯风体从鼻而分半边至脚。缓弱不遂,口亦欹,语声混浊,便利仰人,耳偏聋塞,腰背相引,甚则不可治,肾沥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
又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言音口动而不出,笑而看人。此为邪热伤肾,甚则不可治。若面黑黄耳不应,亦可治。
肾病为疟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恒山汤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不吃,忽然謇吃而好嗔恚,反于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已是其候见。人未言而前开口笑,还闭口不声,举手闸极腹(一作把眼),此肾病声之候也。
虚实表里,浮沉清浊,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黑为肾,肾合骨黑如乌羽者吉。肾主耳,耳是肾之余。其人水形相比于上羽黑色,大头曲面,广颐小肩,大腹小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也。不敬畏,善欺殆,人戮死,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少阴。污污然耳大小高下浓薄偏圆,则肾应之。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即安难伤。粗理者,则肾大,大则虚,虚则肾寒,耳聋或鸣,汗出,腰痛不得俯仰,易伤以邪。耳高者则肾高,高则实,实则肾热,背急缀痛,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耳,耳后陷者则肾下。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耳好前居牙车者则肾端正。
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则肾偏欹。偏欹则善腰尻偏痛。凡人分部骨陷者,必死不免。挟膀胱并太阳为肾之部,骨当其处陷也,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凡人生死休否,则藏神前变形于外。人肾前病,耳则为之焦枯。若肾前死,耳则为之KT 黑焦癖。若天中等分暮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不出四百日内,促则旬日之间。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黄黑色点如拇指应耳,此必卒死。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黑,面为正黑,目中黄,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面黑目青(一作白),肾气内伤,病因留积,八日当亡,是死变也。面黄目黑不死,黑如 死。吉凶之色,天中等分左右发色不正,此是阴阳官位,相法若不遭官事而应死也。其人面目带黄黑连耳左右,年四十以上百日死。若偏在一边,最凶必死。两边有,年上无,三年之内祸必至矣。
冬水肾脉色黑,主足少阴脉也。少阴何以主肾?曰∶肾者主阴,阴水也,皆生于肾,此脉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冬取其井荥。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太阳气伏沉,阳脉乃法,故取井以下阴气逆取荥以通(《素问》作实)阳气。其脉本在内踝下二寸,应其筋起于小趾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筋而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太阳之筋合。
其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合足太阳为表里,太阳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贯腰脊,主肾生病。病实则膀胱热,热则闭癃,癃则阳病,阳脉反逆大于寸口再倍。其病则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咽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瘅,肠 ,脊骨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虚则膀胱寒,寒则腰痛,痛则阴脉反小于寸口,其病则饥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无所见,心悬若冬三月者,主肾膀胱黑骨温病也。其源从太阳少阴相搏,蕴积三焦,上下壅塞,阴毒内行,脏腑受客邪之气,则病生矣,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毒所伤,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饮,或腰中痛欲折。若脏实则阳温所损,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动转,热彭彭。若服冷药过瘥而便洞泻,故曰黑骨温病也。扁鹊曰∶灸脾肝肾三俞,主治丹金毒黑温之病,当根据源为理,调脏理腑,清浊之病不生矣。

- 肾脏脉论《备急千金要方》
- 肾脏脉病虚实《寿世保元》
- 肾脏泌尿生理及利尿药作用部位《药理学》
- 肾脏经文《刺灸心法要诀》
- 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病理生理学》
- 肾脏经文《医宗金鉴》
- 肾脏调节《病理生理学》
- 肾脏兼证《幼科发挥》
- 肾脏统论《圣济总录》
- 肾脏疾病免疫细胞化学《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肾脏图《古今医统大全》
- 肾脏疾病及肾上腺肿瘤《物理诊断学》
- 肾脏外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微循环的滤过和回吸收《急诊医学》
- 肾脏及尿路肿瘤和癌《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微循环及其内在的调节《急诊医学》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圣济总录》
- 肾脏微循环结构《急诊医学》
- 肾脏和尿路生物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圣济总录》
- 肾脏和尿路疾病的症状《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圣济总录》
- 肾脏和泌尿道畸形《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血管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功能的改变《病理生理学》
- 肾脏用药《普济方·针灸》
- 肾脏梗塞《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与药物《急诊医学》
- 肾脏歌一《脉诀刊误》
- 肾脏证治《育婴家秘》
《备急千金要方》
- 作者:孙思邈。朝代:唐·永微三年。年份:公元652年
- 《备急千金要方》序
- 卷一 诸论
- 卷二 妇人方上
- 求子第一
- 妊娠恶阻第二
- 养胎第三
- 妊娠诸病第四
- 第一 胎动及数堕胎(方六首 灸法一首)##
- 第二 漏胞(方四首)##
- 第三 子烦(方二首)##
- 第四 心腹腰痛及胀满方(二十首)##
- 第五 伤寒(方一十六首)##
- 第六 疟病(方二首)##
- 第七 下血(方十一首)##
- 鹿第八 小便病(方十五首 灸法一首)##
- 第九 下痢(方八首 灸法一首)##
- 第十 水肿(方五首)##
- 产难第五
- 子死腹中第六
- 逆生第七
- 胞胎不出第八
- 下乳第九
- 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 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 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 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 卷六 上七窍病上
- 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 论风毒状第一
- 汤液第二
- 第一竹沥汤
- 第二大竹沥汤
- 第三竹沥汤
- 麻黄汤
- 第二服独活汤方
- 第三服兼补浓朴汤
-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 防风汤
- 独活汤
- 越婢汤
- 风引汤
- 大鳖甲汤
- 小鳖甲汤
- 风缓汤
- 犀角旋复花汤方
- 大犀角汤
- 犀角麻黄汤
- 茱萸汤
- 小风引汤
- 四物附子汤
- 道人深师增损肾沥汤
- 石膏汤
- 半夏汤
- 乌头汤
- 追毒汤
- 风缓汤
- 紫苏子汤
- 附子汤
- 防风汤
- 甘草汤
- 恒山甘草汤
- 丹参牛膝煮散
- 诸散第三
- 酒醴第四
- 诸膏第五
- 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 论杂风状第一
- 诸风第二
- 贼风第三
- 桂枝酒
- 大定心汤
- 干姜附子汤
- 侧子酒
- 芎汤
- 荆沥汤
- 白术酒
- 根据源麻黄汤
- 半夏汤
- 当归丸
- 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 八风防风散
- 温中生姜汤
- 肾沥汤
- 茵芋酒
- 干地黄丸
- 大岩蜜汤
- 小岩蜜汤
- 排风汤
- 乌头汤
- 防风汤
- 羌活汤
- 防己汤
- 大枣汤
- 犀角汤
- 石膏汤
- 松膏
- 松节酒
- 松膏酒
- 松叶酒
- 偏风第四
- 风痱第五
- 风懿第六
- 角弓反张第七
- 风痹第八
- 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 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 伤寒杂治第十
- 劳复第十一
- 百合第十二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黄芍药桂酒汤
- 桂枝黄汤
- 麻黄醇酒汤方
- 大黄丸
- 茵陈汤
- 三黄散
- 五苓散
- 秦椒散
- 小半夏汤
- 大茵陈汤
- 苦参散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茵陈汤
-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 茵陈丸
-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 茯苓丸
- 半夏汤
- 牛胆丸
- 茵陈丸
- 硝石矾石散
- 滑石石膏散
- 针灸黄胆法
- 温疟第十五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卷十一 肝脏
- 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 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 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 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 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 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 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 大肠腑脉论第一
- 大肠虚实第二
- 肛门论第三
- 皮虚实第四
- 咳嗽第五
- 小青龙汤
- 射干麻黄汤
- 浓朴麻黄汤
- 泽漆汤
- 麦门冬汤
- 麻黄石膏汤
- 十枣汤
- 温脾汤
- 百部根汤
- 海藻汤
- 白前汤
- 麻黄散
- 蜀椒丸
- 通气丸
- 射干煎
- 杏仁煎
- 通声膏方
- 杏仁饮子
- 苏子煎
- 芫花煎
- 款冬煎
- 紫菀丸
- 款冬丸
- 五味子汤
- 竹皮汤
- 百部丸
- 钟乳七星散
- 七星散
- 治嗽熏法
- 灸法
- 痰饮第六
- 小半夏汤
- 甘草汤
- 十枣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浓朴大黄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五苓散
- 椒目丸
- 甘遂半夏汤
- 大茯苓汤
- 茯苓汤
- 大半夏汤
- 半夏汤
- 干枣汤
- 当归汤
- 吴茱萸汤
- 前胡汤
- 旋复花汤
- 姜椒汤
- 姜附汤
- 撩膈散
- 断膈汤
- 松萝汤
- 杜蘅汤
- 蜜煎
- 葱白汤
- 大五饮丸
- 旋复花丸
- 中军候黑丸
- 顺流紫丸
- 九虫第七
- 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 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 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 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 疔肿第一
- 痈疽第二
- 五香连翘汤
- 黄竹叶汤
- 八味黄散方
- 王不留行散
- 内补散
- 排脓内塞散
- 猪蹄汤
- 麝香膏
- 食恶肉膏方
- 漆头茹散
- 白茹散
- 生肉膏
- 生肉膏
- 五香汤
- 漏芦汤
- 丹参膏方
- 小竹沥汤
- 白薇散方
- 蒺藜散
- 藜芦膏
- 瞿麦散
- 薏苡仁散
- 黄茯苓汤
- 内消散
- 皮散
- 栀子汤
- 五利汤
- 干地黄丸
- 地黄煎
- 枸杞煎
- 灸方
- 乌麻膏
- 松脂膏
- 青龙五生膏
- 灭瘢膏
- 练石散
- 麻子小豆汤
- 发背第三
- 丹毒第四
- 瘾疹第五
- 瘭疽第六
- 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 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 解食毒第一
- 解百药毒第二
- 解五石毒第三
- 葱白豉汤
- 甘草汤方
- 桂心汤方
- 杜仲汤
- 大麦奴汤方
- 人参汤方
- 生麦门冬汤
- 大黄汤方
- 栝蒌根汤方
- 芒硝汤方
- 人参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参桂汤方
- 大麦汤
- 葱白豉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大黄黄芩汤
- 栝蒌根汤
- 浴法
- 寒食散
- 栀子豉汤
- 葱白豉汤
- 理中汤
- 人参汤
- 冷热熨法
- 槟榔汤
- 鸭通汤
- 解散
- 下散法
- 蛊毒第四论
- 胡臭漏腋第五
- 脱肛第六
- 瘿瘤第七
- 阴第八
- 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 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 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 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 平脉大法第一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指下形状第三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五脏积聚第七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何时得病第九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仰人头面三十六穴远近法第二
- 胸博第二行六穴远近法第三
- 胸博第三行六穴远近法第四
- 胸博第四行六穴远近法第五
- 腹中第一行十四穴远近法第六
-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七
-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第八
- 腹第四行七穴远近法第九
-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
- 手厥阴心主经八穴第十一
-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十二
- 足太阴脾经十一穴第十三
- 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第十四
-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第一
- 头上第二行三穴远近法第二
- 头上第三行三穴远近法第三
-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第四
-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远近法第七
-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八
-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远近法第九
-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十
- 侧人耳颈二十穴远近法第一
- 侧胁十穴远近法第二
-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第三
- 足少阳胆经十五穴远近法第四
- 足厥阴肝经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用针略例第五
- 灸例第六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