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食毒第一
(论一首 方三十九首)
论曰∶凡人跋涉山川,不谙水土,人畜饮啖,误中于毒,素不知方,多遭其毙,岂非枉横耶。然而大圣久设其法,以救活之。正为贪生乐药,忽而不学,一朝逢遇,便自甘心,竟不识其所以。今述神农黄帝解毒方法,好事者,可少留意焉。
治诸食中毒方∶
治饮食中毒烦懑方∶
以苦参三两, 咀,以酒二升半,煮取一升,顿服,取吐愈。
治食百物中毒方∶
掘厕旁地深一尺,以水满坑中,取厕筹七枚烧令烟,以投坑中,乃取水汁饮四五升,即愈。急者不可得,但掘地着水,即取饮之。
又方 服生韭汁数升。
又方 含贝子一枚,须臾吐食物瘥。
治食六畜肉中毒方∶
各取六畜干屎为末,水服佳。若自死六畜肉毒,水服黄柏末方寸匕,须臾复与服佳。
又方 烧小豆一升为末,服三方寸匕,神良。
又方 水服灶底黄土方寸匕。
掘地深三尺,取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土五六沸,取上浮清者,饮一升立愈。
野狼牙烧灰,水服方寸匕,良。(一作猪牙。)
又方 水煮甘草汁饮之。
治食牛马肉中毒方∶
饮人乳汁良。
治食马肉血洞下欲死方∶
豉(二百粒) 杏仁(二十枚)
上二味, 咀,蒸五升米下,饭熟捣之,再服令尽。
又方 饮芦根汁即解。
治生食马肝毒杀人方∶
治食野菜马肝肉诸脯肉毒方∶
又方 烧狗屎灰,水和绞取汁,饮之立愈。
又方 烧猪骨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食百兽肝中毒方∶
顿服猪脂一斤佳。亦治陈肉毒。
治食狗肉不消心中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狂言妄语,或洞下方∶
杏仁一升合皮研,以沸汤三升和,绞取汁,分三服,狗肉完片皆出即安,良验。
治食猪肉中毒方∶
烧猪屎为末,水服方寸匕。犬屎亦佳。
治漏脯毒方(张文仲云∶茅室漏水沾脯,为漏脯)∶
捣韭汁服之良,大豆汁亦得。
治郁肉湿脯毒方(张文仲云∶肉闭在密器中,经宿者为郁肉)∶
烧狗屎为末,水服方寸匕,凡生肉、熟肉皆不用深藏密盖不泄气,皆杀人。又肉汁在器中密盖气不泄者,亦杀人。
治脯在黍米中毒方∶
陈曲一两,盐二撮,以水一升煮,服之良。
治牛肝诸脯毒,及饼 中毒方∶
取贝子为末,水服如豆佳,不瘥更服。
人以雉肉作饼 ,因食吐下治方∶
以犀角为末,服方寸匕,得安甚良。
治食鹅鸭肉成病,胸满面赤,不下食者方∶
服秫米泔良。
治食鱼中毒方∶
煮橘皮停极冷,饮之立验。(《肘后》云∶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者)。
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方∶
治食鱼 及生肉在胸膈中不化,吐之不出,便成 瘕方∶
上二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治食鱼 不消方∶
上二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仲景有橘皮一两。《肘后方》云∶治食猪肉遇冷不?
又方 舂马鞭草饮汁一升,即消。生姜亦良。(《肘后方》云∶亦宜服诸吐药。)
又方 鲐鱼皮烧灰,水服。无完皮,以坏刀装取之。(一名鲛鱼皮,《古今录验》治食鱼伤毒。)
又方 鱼皮烧灰,水服方寸匕。
又方 鱼鳞烧灰,水服方寸匕。食诸鲍鱼中毒,亦用之。
治食蟹中毒方∶
治食诸菜中毒方∶
上三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小儿尿、乳汁共服二升,亦好。
治食树菌中毒方∶
人屎汁服一升良。
治食诸菌中毒方∶
- 解食毒《备急千金要方》
- 解石及寒食散并下石《千金翼方》
- 解食鱼中毒门主方《疡医大全》
- 解十二时病《急救广生集》
- 解暑三白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解烧酒毒门主论《疡医大全》
- 解双散完素解利初法《医宗金鉴》
- 解烧酒毒门主方《疡医大全》
- 解水毒饮子《备急千金要方》
- 解烧酒毒《奇方类编》
- 解索脉《中医名词词典》
- 解烧酒毒《急救广生集》
- 解索脉《中医词典》
- 解伤寒小柴胡汤《苏沈良方》
- 解吞生洋烟毒《奇效简便良方》
- 解散卒下利候《诸病源候论》
- 解吞水鳖子《奇效简便良方》
- 解散痈肿候《诸病源候论》
- 解五石毒《备急千金要方》
- 解散饮酒发热候《诸病源候论》
- 解误服铅粉门主方《疡医大全》
- 解散虚冷小便多候《诸病源候论》
- 解误服铅粉门主论《疡医大全》
- 解散心腹胀满候《诸病源候论》
- 解误服轻粉门主方《疡医大全》
- 解散心腹痛心候《诸病源候论》
- 解误服银朱藤黄门主方《疡医大全》
- 解散小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 解误食毒蟹毒门主方《疡医大全》
- 解散下利后诸病候《诸病源候论》
- 解误食桐油毒门主方《疡医大全》
《备急千金要方》
- 作者:孙思邈。朝代:唐·永微三年。年份:公元652年
- 《备急千金要方》序
- 卷一 诸论
- 卷二 妇人方上
- 求子第一
- 妊娠恶阻第二
- 养胎第三
- 妊娠诸病第四
- 第一 胎动及数堕胎(方六首 灸法一首)##
- 第二 漏胞(方四首)##
- 第三 子烦(方二首)##
- 第四 心腹腰痛及胀满方(二十首)##
- 第五 伤寒(方一十六首)##
- 第六 疟病(方二首)##
- 第七 下血(方十一首)##
- 鹿第八 小便病(方十五首 灸法一首)##
- 第九 下痢(方八首 灸法一首)##
- 第十 水肿(方五首)##
- 产难第五
- 子死腹中第六
- 逆生第七
- 胞胎不出第八
- 下乳第九
- 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 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 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 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 卷六 上七窍病上
- 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 论风毒状第一
- 汤液第二
- 第一竹沥汤
- 第二大竹沥汤
- 第三竹沥汤
- 麻黄汤
- 第二服独活汤方
- 第三服兼补浓朴汤
-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 防风汤
- 独活汤
- 越婢汤
- 风引汤
- 大鳖甲汤
- 小鳖甲汤
- 风缓汤
- 犀角旋复花汤方
- 大犀角汤
- 犀角麻黄汤
- 茱萸汤
- 小风引汤
- 四物附子汤
- 道人深师增损肾沥汤
- 石膏汤
- 半夏汤
- 乌头汤
- 追毒汤
- 风缓汤
- 紫苏子汤
- 附子汤
- 防风汤
- 甘草汤
- 恒山甘草汤
- 丹参牛膝煮散
- 诸散第三
- 酒醴第四
- 诸膏第五
- 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 论杂风状第一
- 诸风第二
- 贼风第三
- 桂枝酒
- 大定心汤
- 干姜附子汤
- 侧子酒
- 芎汤
- 荆沥汤
- 白术酒
- 根据源麻黄汤
- 半夏汤
- 当归丸
- 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 八风防风散
- 温中生姜汤
- 肾沥汤
- 茵芋酒
- 干地黄丸
- 大岩蜜汤
- 小岩蜜汤
- 排风汤
- 乌头汤
- 防风汤
- 羌活汤
- 防己汤
- 大枣汤
- 犀角汤
- 石膏汤
- 松膏
- 松节酒
- 松膏酒
- 松叶酒
- 偏风第四
- 风痱第五
- 风懿第六
- 角弓反张第七
- 风痹第八
- 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 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 伤寒杂治第十
- 劳复第十一
- 百合第十二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黄芍药桂酒汤
- 桂枝黄汤
- 麻黄醇酒汤方
- 大黄丸
- 茵陈汤
- 三黄散
- 五苓散
- 秦椒散
- 小半夏汤
- 大茵陈汤
- 苦参散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茵陈汤
-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 茵陈丸
-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 茯苓丸
- 半夏汤
- 牛胆丸
- 茵陈丸
- 硝石矾石散
- 滑石石膏散
- 针灸黄胆法
- 温疟第十五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卷十一 肝脏
- 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 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 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 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 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 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 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 大肠腑脉论第一
- 大肠虚实第二
- 肛门论第三
- 皮虚实第四
- 咳嗽第五
- 小青龙汤
- 射干麻黄汤
- 浓朴麻黄汤
- 泽漆汤
- 麦门冬汤
- 麻黄石膏汤
- 十枣汤
- 温脾汤
- 百部根汤
- 海藻汤
- 白前汤
- 麻黄散
- 蜀椒丸
- 通气丸
- 射干煎
- 杏仁煎
- 通声膏方
- 杏仁饮子
- 苏子煎
- 芫花煎
- 款冬煎
- 紫菀丸
- 款冬丸
- 五味子汤
- 竹皮汤
- 百部丸
- 钟乳七星散
- 七星散
- 治嗽熏法
- 灸法
- 痰饮第六
- 小半夏汤
- 甘草汤
- 十枣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浓朴大黄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五苓散
- 椒目丸
- 甘遂半夏汤
- 大茯苓汤
- 茯苓汤
- 大半夏汤
- 半夏汤
- 干枣汤
- 当归汤
- 吴茱萸汤
- 前胡汤
- 旋复花汤
- 姜椒汤
- 姜附汤
- 撩膈散
- 断膈汤
- 松萝汤
- 杜蘅汤
- 蜜煎
- 葱白汤
- 大五饮丸
- 旋复花丸
- 中军候黑丸
- 顺流紫丸
- 九虫第七
- 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 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 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 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 疔肿第一
- 痈疽第二
- 五香连翘汤
- 黄竹叶汤
- 八味黄散方
- 王不留行散
- 内补散
- 排脓内塞散
- 猪蹄汤
- 麝香膏
- 食恶肉膏方
- 漆头茹散
- 白茹散
- 生肉膏
- 生肉膏
- 五香汤
- 漏芦汤
- 丹参膏方
- 小竹沥汤
- 白薇散方
- 蒺藜散
- 藜芦膏
- 瞿麦散
- 薏苡仁散
- 黄茯苓汤
- 内消散
- 皮散
- 栀子汤
- 五利汤
- 干地黄丸
- 地黄煎
- 枸杞煎
- 灸方
- 乌麻膏
- 松脂膏
- 青龙五生膏
- 灭瘢膏
- 练石散
- 麻子小豆汤
- 发背第三
- 丹毒第四
- 瘾疹第五
- 瘭疽第六
- 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 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 解食毒第一
- 解百药毒第二
- 解五石毒第三
- 葱白豉汤
- 甘草汤方
- 桂心汤方
- 杜仲汤
- 大麦奴汤方
- 人参汤方
- 生麦门冬汤
- 大黄汤方
- 栝蒌根汤方
- 芒硝汤方
- 人参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参桂汤方
- 大麦汤
- 葱白豉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大黄黄芩汤
- 栝蒌根汤
- 浴法
- 寒食散
- 栀子豉汤
- 葱白豉汤
- 理中汤
- 人参汤
- 冷热熨法
- 槟榔汤
- 鸭通汤
- 解散
- 下散法
- 蛊毒第四论
- 胡臭漏腋第五
- 脱肛第六
- 瘿瘤第七
- 阴第八
- 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 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 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 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 平脉大法第一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指下形状第三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五脏积聚第七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何时得病第九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仰人头面三十六穴远近法第二
- 胸博第二行六穴远近法第三
- 胸博第三行六穴远近法第四
- 胸博第四行六穴远近法第五
- 腹中第一行十四穴远近法第六
-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七
-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第八
- 腹第四行七穴远近法第九
-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
- 手厥阴心主经八穴第十一
-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十二
- 足太阴脾经十一穴第十三
- 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第十四
-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第一
- 头上第二行三穴远近法第二
- 头上第三行三穴远近法第三
-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第四
-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远近法第七
-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八
-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远近法第九
-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十
- 侧人耳颈二十穴远近法第一
- 侧胁十穴远近法第二
-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第三
- 足少阳胆经十五穴远近法第四
- 足厥阴肝经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用针略例第五
- 灸例第六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