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散
治一切风冷痰饮症癖 疟,万医所不治者皆治之。一各登仙酒。一各三建散。(《翼方》)
名大排风散)
芫花 桔梗 紫菀 大戟 王不留行 乌头 附子 天雄 白术 五加皮 荛花 野狼毒 莽草(俗名鱼药,又名鼠药) 栾荆,栝蒌根 踯躅 麻黄 白芷 荆芥 茵芋(各十分) 车前子 石斛 人参 石南 石长生(各七分) 蛇床子 萆 牛膝 狗脊 菟丝子 苁蓉 秦艽(各五分) 藜芦 薯蓣 薏苡仁 巴戟天 细辛 当归 川芎 干地黄 食茱萸 杜仲 浓朴 黄 山茱萸 干姜 芍药 桂心 黄芩 吴茱萸 防己 远志 蜀椒独活 五味子 牡丹 橘皮 通草 柴胡 柏子仁 本 菖蒲 茯苓 续断(各二分)
上六十四味(《翼方》无白术、食茱萸,有麻花、半夏、赤车使者、高良姜,紫葳)并不 ?
治不择不炙不熬,但振去尘土,捣以粗罗下之,即与服。)凡是猪,鸡、五辛、生冷、酢滑任意食之,无所忌。惟诸豆皆杀药不得食。
药散(三两) 细曲(末二升) 糯米(三升) 真酒(五升)
先以三大斗水煮米作粥,须极熟。冬月扬去火气。春月稍凉,夏月扬绝火气令极冷。秋稍温。次下曲末,搦使和柔相得,重下药末,搦使突突然好熟,乃下真酒重搦使散,盛不津器中,以净杖搅散,经宿即饮,直以布盖,不须密封。凡服药平旦空心服之,以知为度。微觉发动流入四肢,头面习习然为定。勿更加之,如法服之。常常内消,非理加增,必大吐利,服散者,细下筛服一方寸匕,和水酒浆饮,无知稍增,以知为度,服丸者,细下筛,蜜丸如梧子,每服七丸,但此药或丸或散皆可,惟不得作汤。若欲得补不令吐泻,但取内消,大益胜于五石,兼治诸病功效一等,然作酒服佳于丸散,美而易服,流行迅疾,若有患人抱病多时,积 宿食大块,久气症瘕积聚,一切痼结者,即须一两度增,令吐下泄去恶物尽后,少服内消便为补益。凡服药填勿早食,早食触药必当大吐、吐亦无损,须臾还定。但令人咽喉痛,三两日后始瘥,服者宜知之。平旦服药至午时待药势定,宜先食冷饭菹饮冷浆水,及午后药势一定,任意热食无忌。若药势未定,不得强起行,行即晕闷旋倒,眼花暗然迷绝,此是逐风所致,不须疑怪。风尽之后,纵令多服更佳,不然闷时但坐但卧须臾醒,然不异于常。若其定后,任意所之若必便旋,当策杖如厕,少觉烦乱即须坐定,坐定即醒,醒乃可行。
病在膈上,久冷痰 积聚,症结疝瘕,宿食坚块,咳逆上气等一切痼结重病,终日吐唾,逆气上冲胸喉、此皆胃口积冷所致,三焦肠间宿冷以成诸疾。如此例盒饭吐却此等恶物,轻者一度下,转药令吐却。若重者三五度下之令尽,其吐状法,初吐冷气沫,次吐酢水,须臾吐黄汁大浓,甚苦似牛涎。病若更多者,当吐出紫痰,似紫草汁,非常齿 ,有此者例入死道,不久定死。若有疰者吐血,陈久黑血,新者鲜血,吐罢永瘥不发。下此吐药,当吐时大闷,须臾自定,即不虚 得冷冻饮料食已,耳不虚聋,手足不痹,若胃口有前件等病势久成者,正当吐时,有一块物塞胸喉,吐复不出,咽复不入,当有异种大闷,更加一二合药酒,重投药下,少时即当吐出块物如拳大,真似 鸡子黄着地,以刀斫碎,重者十块,轻者三五枚。凡人有上件等病,若服药时不吐却者,当时虽得渐损,一二年后还发,为此故须下吐药。欲服取吐者,当以春三月服之,春宜吐故也。凡膈上冷,小腹满,肠鸣,膀胱有气冷,利多者,须加利药于此酒内服之便去恶物。利法,出泔淀如清水、如黄汁、如青泥,轻者一两度下利药,得利以尽病源,重者五度下利药,令使频,得大利以尽病根。利法,旦起服药,比至晡时可得两三行,即断后服。凡长病患,瘦弱虚损,老人贵人,此等人但令少服,积日渐渐加增,令多内消瘥。除久病不加吐利也。药若伤多,吐利困极不止者,水服生大豆末方寸匕,即定,及蓝叶、乌豆叶嚼以咽之,登时即定。此据大困时用之,小困时不须也。凡在世人有虚损阳衰,消瘦骨立者服之非常补益。旬月之间肌肤充悦,颜色光泽,髓溢精满,少壮一等,凡众万病皆除之。治一切风病疠节风,二十两和酒五斗,贼风、热风、大风,上同。偏风、痹腿风、瘫缓风,十二两和酒三斗。此七种并带热,须加冷药押使常数便利。贼风掣 ,八两和酒二斗。湿风周痹,上同腰脚挛痛,十二两和酒三斗,筋节挛急,八两和酒二斗,重病后汗不流,初觉三服,一服一盏,年久服一升。食热食如锥刀刺者,八两和酒二斗。口 面戾一眼不合者,初得,四两和酒一斗,年久,十二两和酒三斗。头面风似虫行,又似毛发在面上者,八两和酒二斗。起即头旋良久始定者,四两和酒一斗。心闷呕逆,项强者,风在心脏,欲风欲雨,便即先发者,八两和酒二斗。因疮得风口强脊脉急者,五服即定,一服一盏。治一切冷病积冷 瘦者,四两和酒一斗,强者六两和酒一斗半。痰饮疝瘕,上同。宿食呕吐,四两和酒一斗。症瘕肠鸣噫,八两和酒二斗。久疰及久劳上同, 痔块坚,冷嗽上气,二十两和酒五斗。奔豚冷气,六两和酒一斗半。噎及冷痢上同。卒中恶注,忤心腹胀气急欲死者,三服定,一服一盏。大吐出鲜血瘴气上同。蛊毒,五服定,一服一盏。温疟、 疟并上同,五服永瘥。治妇人诸风、诸病等,并根据前件带下十二两和酒三斗。崩中,六两和酒一斗半。
月闭不通及冷病不产并上同。断绪不产,八两和酒二斗。月水前后不调,乍多乍少,亦令人绝产,四两和酒一斗。产后风冷,不产,六两和酒二斗;若重者,八两和酒二斗;甚者十六两和酒三斗;大重者,子宫下垂,十六两和酒四斗。
论曰∶远览前古莫睹此方,有高人李孝隆者,自云隋初受之于定州山僧惠通道人,此后用之大有效验,秘而不传。但得其药,其方不可得而闻。始吾得之于静智道人,将三纪于兹矣。时俗名医未之许也。然比行之极有神验。其用药殊不伦次,将服节度大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验特异,方知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关感,智不能知,亦犹龙吟云起,虎啸风生,此其不知所以然而然,虽圣人莫之辨也。故述之篇末以贻后世好学君子详之,非止救物兼深,亦

- 芫花散《备急千金要方》
- 芫花煎《备急千金要方》
- 芫花丸《备急千金要方》
- 芫花《本草图经》
- 芫花丸《普济本事方》
- 芫花《本草乘雅半偈》
- 芫花叶苗茎《本草求真》
- 芫花《药征》
- 芫花中毒《中医词典》
- 芫花《药性切用》
- 芫华《神农本草经》
- 芫花《本草撮要》
- 芫华《新修本草》
- 芫花《本草择要纲目》
- 芫华《吴普本草》
- 芫花《本草分经》
- 芫青《本草纲目》
- 芫花《名医别录》
- 芫青《千金翼方》
- 芫花《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芫青《本草经集注》
- 芫花《本草便读》
- 芫青《新修本草》
- 芫花《本草崇原》
- 芫青《证类本草》
- 芫花《中药学》
- 芫青《本经逢原》
- 芫花《得配本草》
- 芫青《名医别录》
- 芫花《本草从新》
- 芫蜻《雷公炮炙论》
《备急千金要方》
- 作者:孙思邈。朝代:唐·永微三年。年份:公元652年
- 《备急千金要方》序
- 卷一 诸论
- 卷二 妇人方上
- 求子第一
- 妊娠恶阻第二
- 养胎第三
- 妊娠诸病第四
- 第一 胎动及数堕胎(方六首 灸法一首)##
- 第二 漏胞(方四首)##
- 第三 子烦(方二首)##
- 第四 心腹腰痛及胀满方(二十首)##
- 第五 伤寒(方一十六首)##
- 第六 疟病(方二首)##
- 第七 下血(方十一首)##
- 鹿第八 小便病(方十五首 灸法一首)##
- 第九 下痢(方八首 灸法一首)##
- 第十 水肿(方五首)##
- 产难第五
- 子死腹中第六
- 逆生第七
- 胞胎不出第八
- 下乳第九
- 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 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 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 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 卷六 上七窍病上
- 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 论风毒状第一
- 汤液第二
- 第一竹沥汤
- 第二大竹沥汤
- 第三竹沥汤
- 麻黄汤
- 第二服独活汤方
- 第三服兼补浓朴汤
-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 防风汤
- 独活汤
- 越婢汤
- 风引汤
- 大鳖甲汤
- 小鳖甲汤
- 风缓汤
- 犀角旋复花汤方
- 大犀角汤
- 犀角麻黄汤
- 茱萸汤
- 小风引汤
- 四物附子汤
- 道人深师增损肾沥汤
- 石膏汤
- 半夏汤
- 乌头汤
- 追毒汤
- 风缓汤
- 紫苏子汤
- 附子汤
- 防风汤
- 甘草汤
- 恒山甘草汤
- 丹参牛膝煮散
- 诸散第三
- 酒醴第四
- 诸膏第五
- 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 论杂风状第一
- 诸风第二
- 贼风第三
- 桂枝酒
- 大定心汤
- 干姜附子汤
- 侧子酒
- 芎汤
- 荆沥汤
- 白术酒
- 根据源麻黄汤
- 半夏汤
- 当归丸
- 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 八风防风散
- 温中生姜汤
- 肾沥汤
- 茵芋酒
- 干地黄丸
- 大岩蜜汤
- 小岩蜜汤
- 排风汤
- 乌头汤
- 防风汤
- 羌活汤
- 防己汤
- 大枣汤
- 犀角汤
- 石膏汤
- 松膏
- 松节酒
- 松膏酒
- 松叶酒
- 偏风第四
- 风痱第五
- 风懿第六
- 角弓反张第七
- 风痹第八
- 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 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 伤寒杂治第十
- 劳复第十一
- 百合第十二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黄芍药桂酒汤
- 桂枝黄汤
- 麻黄醇酒汤方
- 大黄丸
- 茵陈汤
- 三黄散
- 五苓散
- 秦椒散
- 小半夏汤
- 大茵陈汤
- 苦参散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茵陈汤
-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 茵陈丸
-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 茯苓丸
- 半夏汤
- 牛胆丸
- 茵陈丸
- 硝石矾石散
- 滑石石膏散
- 针灸黄胆法
- 温疟第十五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卷十一 肝脏
- 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 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 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 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 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 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 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 大肠腑脉论第一
- 大肠虚实第二
- 肛门论第三
- 皮虚实第四
- 咳嗽第五
- 小青龙汤
- 射干麻黄汤
- 浓朴麻黄汤
- 泽漆汤
- 麦门冬汤
- 麻黄石膏汤
- 十枣汤
- 温脾汤
- 百部根汤
- 海藻汤
- 白前汤
- 麻黄散
- 蜀椒丸
- 通气丸
- 射干煎
- 杏仁煎
- 通声膏方
- 杏仁饮子
- 苏子煎
- 芫花煎
- 款冬煎
- 紫菀丸
- 款冬丸
- 五味子汤
- 竹皮汤
- 百部丸
- 钟乳七星散
- 七星散
- 治嗽熏法
- 灸法
- 痰饮第六
- 小半夏汤
- 甘草汤
- 十枣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浓朴大黄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五苓散
- 椒目丸
- 甘遂半夏汤
- 大茯苓汤
- 茯苓汤
- 大半夏汤
- 半夏汤
- 干枣汤
- 当归汤
- 吴茱萸汤
- 前胡汤
- 旋复花汤
- 姜椒汤
- 姜附汤
- 撩膈散
- 断膈汤
- 松萝汤
- 杜蘅汤
- 蜜煎
- 葱白汤
- 大五饮丸
- 旋复花丸
- 中军候黑丸
- 顺流紫丸
- 九虫第七
- 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 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 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 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 疔肿第一
- 痈疽第二
- 五香连翘汤
- 黄竹叶汤
- 八味黄散方
- 王不留行散
- 内补散
- 排脓内塞散
- 猪蹄汤
- 麝香膏
- 食恶肉膏方
- 漆头茹散
- 白茹散
- 生肉膏
- 生肉膏
- 五香汤
- 漏芦汤
- 丹参膏方
- 小竹沥汤
- 白薇散方
- 蒺藜散
- 藜芦膏
- 瞿麦散
- 薏苡仁散
- 黄茯苓汤
- 内消散
- 皮散
- 栀子汤
- 五利汤
- 干地黄丸
- 地黄煎
- 枸杞煎
- 灸方
- 乌麻膏
- 松脂膏
- 青龙五生膏
- 灭瘢膏
- 练石散
- 麻子小豆汤
- 发背第三
- 丹毒第四
- 瘾疹第五
- 瘭疽第六
- 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 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 解食毒第一
- 解百药毒第二
- 解五石毒第三
- 葱白豉汤
- 甘草汤方
- 桂心汤方
- 杜仲汤
- 大麦奴汤方
- 人参汤方
- 生麦门冬汤
- 大黄汤方
- 栝蒌根汤方
- 芒硝汤方
- 人参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参桂汤方
- 大麦汤
- 葱白豉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大黄黄芩汤
- 栝蒌根汤
- 浴法
- 寒食散
- 栀子豉汤
- 葱白豉汤
- 理中汤
- 人参汤
- 冷热熨法
- 槟榔汤
- 鸭通汤
- 解散
- 下散法
- 蛊毒第四论
- 胡臭漏腋第五
- 脱肛第六
- 瘿瘤第七
- 阴第八
- 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 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 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 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 平脉大法第一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指下形状第三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五脏积聚第七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何时得病第九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仰人头面三十六穴远近法第二
- 胸博第二行六穴远近法第三
- 胸博第三行六穴远近法第四
- 胸博第四行六穴远近法第五
- 腹中第一行十四穴远近法第六
-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七
-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第八
- 腹第四行七穴远近法第九
-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
- 手厥阴心主经八穴第十一
-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十二
- 足太阴脾经十一穴第十三
- 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第十四
-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第一
- 头上第二行三穴远近法第二
- 头上第三行三穴远近法第三
-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第四
-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远近法第七
-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八
-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远近法第九
-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十
- 侧人耳颈二十穴远近法第一
- 侧胁十穴远近法第二
-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第三
- 足少阳胆经十五穴远近法第四
- 足厥阴肝经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用针略例第五
- 灸例第六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