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脉论第一
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帙卷。卷皆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所。并论五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灸针孔穴并穷于此矣。其能留心于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准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 无所逃矣。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五节,终会通十二经焉。
论曰∶肝主魂,为郎官,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荣华于爪;外主筋,内主血;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脏,随节应会。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梦见园苑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盛则梦怒,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凡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凡肝脏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其脉弦。相于冬,旺于春。春时万物始生,其气来濡而弱,宽而虚,故脉为弦,濡即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
春脉如弦,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实而弦,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两胁 满。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
春以胃真肝脉至内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巢源》作赜赜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令人阴缩而挛筋,两胁肋骨举(一作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微涩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若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吐,刺足厥阴治阴。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
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妄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如覆杯,缓甚为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螈 筋挛。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肤肠胃之外也(《素问》溢入作易入)。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扁鹊云∶肝有病则目夺精,虚则寒,寒则阴气壮,壮则梦山树等,实则热,热则阳气壮,壮则梦怒。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精气并于肝则忧,肝虚则恐,实则怒,怒而不已,亦生忧矣。
色主春,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至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至胃而腹胀;三日至肾,少腹腰脊痛,胫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病,以庚辛日也。
家有血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凡肝病之状,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若欲治之,当取其经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胁痛有气支满引少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足为寒时癃,女人月事不来,时亡时有,得之少时有所堕坠。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此为可治,宜服防风竹沥汤、秦艽散。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季夏刺太冲,秋刺中 ,皆泻之。
又当灸期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 善 ,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 。
凡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
肝中风者,头目 ,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如阻妇状。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恶寒,翕翕发热,面翕然赤,涔涔有汗,胸中烦热。
肝中寒者,其人两臂不举,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骂,其脉沉,胸中又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热鼻窒。肝伤,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仁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转侧,而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肝着,其病患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气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善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久不愈,发咳逆 疟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适以季夏旺,旺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复恶寒,四肢不举,面白,身体滑,其脉当弦长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襄公问扁鹊曰∶吾欲不诊脉,察其音,观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闻乎?答曰∶乃圣道之大要,师所不传,黄帝贵之,过于金玉。入门见病,观其色、闻其呼吸,则知往来出入,吉凶之相。角音人者,主肝声也,肝声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经足厥阴。厥逆少阳则营卫不通,阴阳交杂,阴气外伤,阳气内击,击则寒,寒则虚,虚则猝然喑哑不声,此为厉风入肝,续命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但踞坐不得低头,面目青黑,四肢缓弱,遗矢便利,甚则不可治,赊则旬月之内,桂枝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为金克木,阴击阳,阴气起而阳气伏,伏则实,实则热,热则喘,喘则逆,逆则闷,闷则恐畏,目视不明,语声切急,谬说有人,此为邪热伤肝,甚则不可治。若唇色虽青,向眼不应可治,地黄煎主之(方在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乌梅丸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少于悲恚,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祸必至矣,此肝病声之候也。若其人虚,则为寒风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
青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余,其人木形相比,于上角苍色,小头长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劳,心小力多,忧劳于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阴。佗佗然胁广合坚脆倾正,则肝应之。正青色小理者,则肝小,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粗理者则肝大,大则虚,虚则寒,逼胃迫咽,善膈中,且胁下痛。广胁反者则肝高,高则实,实则肝热,上支贲加胁下急为息贲,合胁危(一作兔)。 者则肝下,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胁骨坚者,则肝坚,坚则脏安难伤;胁骨弱者,则肝脆,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腹好相者,则肝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胁骨偏举者则肝偏倾,偏倾则胁下偏痛。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胆少阳为肝之部,而肝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纳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肝前病,目则为之无色,若肝前死,目则为之脱精,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延旬月之间,肝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 点见颜颊上,此必猝死。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顺顺而见,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春、木、肝、脉、色青,主足少阳脉也,春取络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之间,其脉根本并在窍阴之间,应在窗笼之其筋,起于小趾次趾之上,结外踝,上循 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于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 乘季胁,上走腋前廉,挟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鼽,其支者结于目外 为外维。
其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阴为表里。厥寸,应在背俞,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是也,别走厥阴,下络足趺。主肝生病,病实则胆热,热则厥,厥则阳病,阳脉反逆大于寸口一倍,病则胸中有热,心胁头颔痛,缺盆腋下肿,虚则胆寒,寒则痿 , 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病则胸中有寒,少气口苦,身体无膏泽,外至 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若阴阳俱静与其俱动,如引绳俱顿者病也(此尽是足少阳胆经筋脉支别为病,今取足厥阴肝经附于后)。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聚毛之际,上循足趺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一本云其支者从少腹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闭癃。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猝疝,实则挺长热,虚则暴痒,取之所别。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 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结络诸筋。
春三月者,主肝胆青筋牵病也,其源从少阴而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里之 因起,从少阳发动反少阴,气则脏腑受疠而生,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腰背强急,脚缩不伸, 中欲折,目中生花,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涩涩前寒而后热,颈外双筋牵不得屈伸,颈直背强,眼赤黄,若欲转动称身回侧,故曰青筋牵病(方在伤寒上卷)。
扁鹊曰∶灸肝肺二俞,主治丹毒牵病,当根据源处治,调其阳,理其阴,脏腑之疾不生矣。

- 肝脏脉论《备急千金要方》
- 肝脏脉病虚实《寿世保元》
- 肝脏生物转化的概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肝脏经文《刺灸心法要诀》
-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免疫与健康》
- 肝脏经文《医宗金鉴》
- 肝脏统论《圣济总录》
-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临床生物化学》
- 肝脏图《古今医统大全》
-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肝脏移植解剖《临床肝移植》
- 肝脏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肝脏用药《普济方·针灸》
- 肝脏疾病《放射诊断学》
-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肝脏积热《明目至宝》
- 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肝脏积热《中医词典》
-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肝脏活体组织穿刺术《物理诊断学》
- 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肝脏和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病理生理学》
-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肝脏和胆囊生物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肝脏证治《育婴家秘》
- 肝脏和胆囊疾病的诊断性试验《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肝脏中风《中医词典》
- 肝脏歌一《脉诀刊误》
- 肝脏肿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肝脏歌三《脉诀刊误》
- 肝脏肿瘤《临床肝移植》
《备急千金要方》
- 作者:孙思邈。朝代:唐·永微三年。年份:公元652年
- 《备急千金要方》序
- 卷一 诸论
- 卷二 妇人方上
- 求子第一
- 妊娠恶阻第二
- 养胎第三
- 妊娠诸病第四
- 第一 胎动及数堕胎(方六首 灸法一首)##
- 第二 漏胞(方四首)##
- 第三 子烦(方二首)##
- 第四 心腹腰痛及胀满方(二十首)##
- 第五 伤寒(方一十六首)##
- 第六 疟病(方二首)##
- 第七 下血(方十一首)##
- 鹿第八 小便病(方十五首 灸法一首)##
- 第九 下痢(方八首 灸法一首)##
- 第十 水肿(方五首)##
- 产难第五
- 子死腹中第六
- 逆生第七
- 胞胎不出第八
- 下乳第九
- 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 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 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 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 卷六 上七窍病上
- 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 论风毒状第一
- 汤液第二
- 第一竹沥汤
- 第二大竹沥汤
- 第三竹沥汤
- 麻黄汤
- 第二服独活汤方
- 第三服兼补浓朴汤
-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 防风汤
- 独活汤
- 越婢汤
- 风引汤
- 大鳖甲汤
- 小鳖甲汤
- 风缓汤
- 犀角旋复花汤方
- 大犀角汤
- 犀角麻黄汤
- 茱萸汤
- 小风引汤
- 四物附子汤
- 道人深师增损肾沥汤
- 石膏汤
- 半夏汤
- 乌头汤
- 追毒汤
- 风缓汤
- 紫苏子汤
- 附子汤
- 防风汤
- 甘草汤
- 恒山甘草汤
- 丹参牛膝煮散
- 诸散第三
- 酒醴第四
- 诸膏第五
- 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 论杂风状第一
- 诸风第二
- 贼风第三
- 桂枝酒
- 大定心汤
- 干姜附子汤
- 侧子酒
- 芎汤
- 荆沥汤
- 白术酒
- 根据源麻黄汤
- 半夏汤
- 当归丸
- 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 八风防风散
- 温中生姜汤
- 肾沥汤
- 茵芋酒
- 干地黄丸
- 大岩蜜汤
- 小岩蜜汤
- 排风汤
- 乌头汤
- 防风汤
- 羌活汤
- 防己汤
- 大枣汤
- 犀角汤
- 石膏汤
- 松膏
- 松节酒
- 松膏酒
- 松叶酒
- 偏风第四
- 风痱第五
- 风懿第六
- 角弓反张第七
- 风痹第八
- 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 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 伤寒杂治第十
- 劳复第十一
- 百合第十二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黄芍药桂酒汤
- 桂枝黄汤
- 麻黄醇酒汤方
- 大黄丸
- 茵陈汤
- 三黄散
- 五苓散
- 秦椒散
- 小半夏汤
- 大茵陈汤
- 苦参散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茵陈汤
-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 茵陈丸
-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 茯苓丸
- 半夏汤
- 牛胆丸
- 茵陈丸
- 硝石矾石散
- 滑石石膏散
- 针灸黄胆法
- 温疟第十五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卷十一 肝脏
- 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 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 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 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 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 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 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 大肠腑脉论第一
- 大肠虚实第二
- 肛门论第三
- 皮虚实第四
- 咳嗽第五
- 小青龙汤
- 射干麻黄汤
- 浓朴麻黄汤
- 泽漆汤
- 麦门冬汤
- 麻黄石膏汤
- 十枣汤
- 温脾汤
- 百部根汤
- 海藻汤
- 白前汤
- 麻黄散
- 蜀椒丸
- 通气丸
- 射干煎
- 杏仁煎
- 通声膏方
- 杏仁饮子
- 苏子煎
- 芫花煎
- 款冬煎
- 紫菀丸
- 款冬丸
- 五味子汤
- 竹皮汤
- 百部丸
- 钟乳七星散
- 七星散
- 治嗽熏法
- 灸法
- 痰饮第六
- 小半夏汤
- 甘草汤
- 十枣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浓朴大黄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五苓散
- 椒目丸
- 甘遂半夏汤
- 大茯苓汤
- 茯苓汤
- 大半夏汤
- 半夏汤
- 干枣汤
- 当归汤
- 吴茱萸汤
- 前胡汤
- 旋复花汤
- 姜椒汤
- 姜附汤
- 撩膈散
- 断膈汤
- 松萝汤
- 杜蘅汤
- 蜜煎
- 葱白汤
- 大五饮丸
- 旋复花丸
- 中军候黑丸
- 顺流紫丸
- 九虫第七
- 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 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 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 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 疔肿第一
- 痈疽第二
- 五香连翘汤
- 黄竹叶汤
- 八味黄散方
- 王不留行散
- 内补散
- 排脓内塞散
- 猪蹄汤
- 麝香膏
- 食恶肉膏方
- 漆头茹散
- 白茹散
- 生肉膏
- 生肉膏
- 五香汤
- 漏芦汤
- 丹参膏方
- 小竹沥汤
- 白薇散方
- 蒺藜散
- 藜芦膏
- 瞿麦散
- 薏苡仁散
- 黄茯苓汤
- 内消散
- 皮散
- 栀子汤
- 五利汤
- 干地黄丸
- 地黄煎
- 枸杞煎
- 灸方
- 乌麻膏
- 松脂膏
- 青龙五生膏
- 灭瘢膏
- 练石散
- 麻子小豆汤
- 发背第三
- 丹毒第四
- 瘾疹第五
- 瘭疽第六
- 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 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 解食毒第一
- 解百药毒第二
- 解五石毒第三
- 葱白豉汤
- 甘草汤方
- 桂心汤方
- 杜仲汤
- 大麦奴汤方
- 人参汤方
- 生麦门冬汤
- 大黄汤方
- 栝蒌根汤方
- 芒硝汤方
- 人参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参桂汤方
- 大麦汤
- 葱白豉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大黄黄芩汤
- 栝蒌根汤
- 浴法
- 寒食散
- 栀子豉汤
- 葱白豉汤
- 理中汤
- 人参汤
- 冷热熨法
- 槟榔汤
- 鸭通汤
- 解散
- 下散法
- 蛊毒第四论
- 胡臭漏腋第五
- 脱肛第六
- 瘿瘤第七
- 阴第八
- 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 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 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 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 平脉大法第一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指下形状第三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五脏积聚第七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何时得病第九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仰人头面三十六穴远近法第二
- 胸博第二行六穴远近法第三
- 胸博第三行六穴远近法第四
- 胸博第四行六穴远近法第五
- 腹中第一行十四穴远近法第六
-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七
-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第八
- 腹第四行七穴远近法第九
-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
- 手厥阴心主经八穴第十一
-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十二
- 足太阴脾经十一穴第十三
- 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第十四
-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第一
- 头上第二行三穴远近法第二
- 头上第三行三穴远近法第三
-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第四
-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远近法第七
-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八
-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远近法第九
-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十
- 侧人耳颈二十穴远近法第一
- 侧胁十穴远近法第二
-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第三
- 足少阳胆经十五穴远近法第四
- 足厥阴肝经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用针略例第五
- 灸例第六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