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皮散
治面与手足黑,令光泽洁白方。
白杨皮(十八铢,一方用橘皮) 桃花(一两) 白瓜子仁(三十铢)
上三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欲白,加瓜子;欲赤,加桃花。三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俱白。
治面 内外治方。
成炼松脂为末,温酒服三合,日三服,尽三升,无不瘥。
治外膏方白芷 白蜡(各二两) 白附子 辛夷 防风 乌头 藿香(各半两) 本(一两) 葳蕤油(二合)
上十六味薄切,醋渍,浃浃然一宿,合煎,候白芷色黄,膏成。以皂荚汤洗面,敷之,又方 白矾 石硫黄 白附子(各六铢)
上三味为末,以醋一盏渍之三日,夜净洗面,敷之,莫见风日,三七日慎之,白如雪。
上三味,先以醋一升渍七日后,取鸡子白调香粉,令匀,以浆水洗面,敷之。
治面 方。
又方 白羊乳(二升) 羊胰(二具水浸、去汁、细擘) 甘草(二两末)
上三味相和一宿,先以醋浆水洗面,生布拭之,夜敷药两遍,明旦以猪蹄汤洗却,每夜洗之。
又方 白附子末酒和,敷之即落。
又方 桂心 石盐 蜜(各等分)
上三味末之,相和以敷。
治人面 黑,肤色粗陋,皮浓状丑方。
又方 杏仁(末之) 鸡子白上二味相和,夜涂面,明旦以米泔洗之。
又方 杏仁酒浸皮脱,捣,绢袋盛,夜拭面。
又方 酒浸鸡子三枚,密封,四七日成,敷面,白如雪。
治面 ,令悦泽光白润好及手皴方。
上二味,以水五斗合煮猪蹄烂,取清汁三斗,用煮后药。
上五味 咀,以前药汁三斗,并研桃仁一升,合煮,取一斗五升,去滓,瓷瓶贮之,纳甘松、零陵香末各一两入膏中,搅令匀,绵幕之,每夜用涂手面。
面多 ,面皮粗涩,令人不老,皆主之方。
朱砂 雄黄(各二两) 水银霜(半两) 黄鹰粪(二升) 上胡粉(二两)
上五味并细研如粉,以面脂和净洗面,夜涂之,以手细摩令热,明旦不废作妆,然须五日一洗面,一涂不过三遍,所有恶物一切皆除,数倍少嫩,慎风日。不传,神秘。
治 乌靥令面洁白方。
上四味研成粉,和匀,用人乳调以敷面,夜夜着之,明旦以温浆水洗之。
治面黑生 方。
白蔹(十二铢) 生 石(《救急方》无 石) 白石脂(各六铢) 杏仁(三铢)
上四味,研,和鸡子白,夜卧,涂面上,旦用井花水洗之。
治面 ,令人悦白方。
栝蒌子(六合) 麝香(半两) 白石脂(五合) 雀屎(二合去黑)
上四味捣筛,别研麝香、雀粪、白石脂和合,取生菟丝苗汁,和之如薄泥,先用澡豆洗去面上腻,以涂 上,日夜三四过,旦以温浆水洗之,任意作妆。
治 子面不净方。
以上朱砂研细如粉,和白蜜涂之,旦以醋浆洗之,大验。
上五味末之,白蜜和如杏仁大,阴干,用时以水研涂面,旦以温水洗。忌风油,七日面如莲花。
治面 方。
沉香 牛黄 薰陆香 雌黄 鹰屎 丁香 玉屑(各十二铢) 水银(十铢)
上八味末之,蜜和以敷。
治面黑 皮皱皴散方。
上五味末之,和以 羊乳,夜涂面,以手摩之,旦用浆水洗,不过五六度。一重皮脱,瘥矣。
治面 方。水和丹砂末服方寸匕,男七日,女二七日,色白如雪。

- 白杨皮散《备急千金要方》
- 白杨白皮《本草易读》
- 白杨树皮《雷公炮炙论》
- 白杨《本草图经》
- 白杨树皮《千金翼方》
- 白杨《本草衍义》
- 白杨树皮《新修本草》
- 白杨《本草纲目》
- 白杨树皮《证类本草》
- 白羊藓汤《备急千金要方》
- 白仰云先生令眷触怒晕厥手足冷汗如雨气息微闭门合目静坐一时始定《孙文垣医案》
- 白羊石《本草图经》
- 白药《千金翼方》
- 白羊肾羹《食疗方》
- 白药《新修本草》
- 白羊肾羹《饮膳正要》
- 白药《本草衍义》
- 白羊肾羹《保健药膳》
- 白药《证类本草》
- 白羊肝丸《冯氏锦囊秘录》
- 白药《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白眼药《外科传薪集》
- 白药《本草图经》
- 白眼痛歌《医宗金鉴》
- 白药子《本草纲目》
- 白眼痛歌《眼科心法要诀》
- 白药子《中药炮制》
- 白眼球《常见病自测》
- 白药子《本草易读》
- 白眼轮青《医法圆通》
- 白药子《本经逢原》
《备急千金要方》
- 作者:孙思邈。朝代:唐·永微三年。年份:公元652年
- 《备急千金要方》序
- 卷一 诸论
- 卷二 妇人方上
- 求子第一
- 妊娠恶阻第二
- 养胎第三
- 妊娠诸病第四
- 第一 胎动及数堕胎(方六首 灸法一首)##
- 第二 漏胞(方四首)##
- 第三 子烦(方二首)##
- 第四 心腹腰痛及胀满方(二十首)##
- 第五 伤寒(方一十六首)##
- 第六 疟病(方二首)##
- 第七 下血(方十一首)##
- 鹿第八 小便病(方十五首 灸法一首)##
- 第九 下痢(方八首 灸法一首)##
- 第十 水肿(方五首)##
- 产难第五
- 子死腹中第六
- 逆生第七
- 胞胎不出第八
- 下乳第九
- 卷三 妇人方中(凡八类)
- 卷四 妇人方下(凡四类)##
- 卷五 上少小婴孺方上(凡五类)##
- 卷五 下少小婴孺方下(凡四类)
- 卷六 上七窍病上
- 卷七 风毒香港脚方(凡五类)
- 论风毒状第一
- 汤液第二
- 第一竹沥汤
- 第二大竹沥汤
- 第三竹沥汤
- 麻黄汤
- 第二服独活汤方
- 第三服兼补浓朴汤
-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 防风汤
- 独活汤
- 越婢汤
- 风引汤
- 大鳖甲汤
- 小鳖甲汤
- 风缓汤
- 犀角旋复花汤方
- 大犀角汤
- 犀角麻黄汤
- 茱萸汤
- 小风引汤
- 四物附子汤
- 道人深师增损肾沥汤
- 石膏汤
- 半夏汤
- 乌头汤
- 追毒汤
- 风缓汤
- 紫苏子汤
- 附子汤
- 防风汤
- 甘草汤
- 恒山甘草汤
- 丹参牛膝煮散
- 诸散第三
- 酒醴第四
- 诸膏第五
- 卷八 治诸风方(凡八类)
- 论杂风状第一
- 诸风第二
- 贼风第三
- 桂枝酒
- 大定心汤
- 干姜附子汤
- 侧子酒
- 芎汤
- 荆沥汤
- 白术酒
- 根据源麻黄汤
- 半夏汤
- 当归丸
- 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 八风防风散
- 温中生姜汤
- 肾沥汤
- 茵芋酒
- 干地黄丸
- 大岩蜜汤
- 小岩蜜汤
- 排风汤
- 乌头汤
- 防风汤
- 羌活汤
- 防己汤
- 大枣汤
- 犀角汤
- 石膏汤
- 松膏
- 松节酒
- 松膏酒
- 松叶酒
- 偏风第四
- 风痱第五
- 风懿第六
- 角弓反张第七
- 风痹第八
- 卷九 伤寒方上(凡九类)
- 卷十 伤寒方下(凡七类)
- 伤寒杂治第十
- 劳复第十一
- 百合第十二
-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伤寒发黄第十四
- 黄芍药桂酒汤
- 桂枝黄汤
- 麻黄醇酒汤方
- 大黄丸
- 茵陈汤
- 三黄散
- 五苓散
- 秦椒散
- 小半夏汤
- 大茵陈汤
- 苦参散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茵陈汤
-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 茵陈丸
-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 茯苓丸
- 半夏汤
- 牛胆丸
- 茵陈丸
- 硝石矾石散
- 滑石石膏散
- 针灸黄胆法
- 温疟第十五
- 诊溪毒证第十六
- 卷十一 肝脏
- 卷十二 胆腑方(凡七类)
- 卷十三 心脏方(凡八类)
- 卷十四 小肠腑方(凡七类)
- 卷十五 脾脏方(凡十类)
- 卷十六 胃腑方(凡十类)
- 卷十七 肺脏方(凡八类)
- 卷十八 大肠腑方(凡七类)
- 大肠腑脉论第一
- 大肠虚实第二
- 肛门论第三
- 皮虚实第四
- 咳嗽第五
- 小青龙汤
- 射干麻黄汤
- 浓朴麻黄汤
- 泽漆汤
- 麦门冬汤
- 麻黄石膏汤
- 十枣汤
- 温脾汤
- 百部根汤
- 海藻汤
- 白前汤
- 麻黄散
- 蜀椒丸
- 通气丸
- 射干煎
- 杏仁煎
- 通声膏方
- 杏仁饮子
- 苏子煎
- 芫花煎
- 款冬煎
- 紫菀丸
- 款冬丸
- 五味子汤
- 竹皮汤
- 百部丸
- 钟乳七星散
- 七星散
- 治嗽熏法
- 灸法
- 痰饮第六
- 小半夏汤
- 甘草汤
- 十枣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浓朴大黄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五苓散
- 椒目丸
- 甘遂半夏汤
- 大茯苓汤
- 茯苓汤
- 大半夏汤
- 半夏汤
- 干枣汤
- 当归汤
- 吴茱萸汤
- 前胡汤
- 旋复花汤
- 姜椒汤
- 姜附汤
- 撩膈散
- 断膈汤
- 松萝汤
- 杜蘅汤
- 蜜煎
- 葱白汤
- 大五饮丸
- 旋复花丸
- 中军候黑丸
- 顺流紫丸
- 九虫第七
- 卷十九 肾脏方(凡八类)
- 卷二十 膀胱腑方(凡七类)
- 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凡四类)
- 卷二十二 痈肿毒方(凡六类)
- 疔肿第一
- 痈疽第二
- 五香连翘汤
- 黄竹叶汤
- 八味黄散方
- 王不留行散
- 内补散
- 排脓内塞散
- 猪蹄汤
- 麝香膏
- 食恶肉膏方
- 漆头茹散
- 白茹散
- 生肉膏
- 生肉膏
- 五香汤
- 漏芦汤
- 丹参膏方
- 小竹沥汤
- 白薇散方
- 蒺藜散
- 藜芦膏
- 瞿麦散
- 薏苡仁散
- 黄茯苓汤
- 内消散
- 皮散
- 栀子汤
- 五利汤
- 干地黄丸
- 地黄煎
- 枸杞煎
- 灸方
- 乌麻膏
- 松脂膏
- 青龙五生膏
- 灭瘢膏
- 练石散
- 麻子小豆汤
- 发背第三
- 丹毒第四
- 瘾疹第五
- 瘭疽第六
- 卷二十三 痔漏方(凡五类)
- 卷二十四 解毒杂治方(凡八类)
- 解食毒第一
- 解百药毒第二
- 解五石毒第三
- 葱白豉汤
- 甘草汤方
- 桂心汤方
- 杜仲汤
- 大麦奴汤方
- 人参汤方
- 生麦门冬汤
- 大黄汤方
- 栝蒌根汤方
- 芒硝汤方
- 人参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参桂汤方
- 大麦汤
- 葱白豉汤
- 生麦门冬汤方
- 大黄黄芩汤
- 栝蒌根汤
- 浴法
- 寒食散
- 栀子豉汤
- 葱白豉汤
- 理中汤
- 人参汤
- 冷热熨法
- 槟榔汤
- 鸭通汤
- 解散
- 下散法
- 蛊毒第四论
- 胡臭漏腋第五
- 脱肛第六
- 瘿瘤第七
- 阴第八
- 卷二十五 备急方(凡四类)
- 卷二十六 食治方(凡五类)
- 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 卷二十八 脉法(凡十六类)
- 平脉大法第一
-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 指下形状第三
- 五脏脉所属第四
- 分别病形状第五
- 三关主对法第六
- 五脏积聚第七
-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 何时得病第九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 卷二十九 针灸上(凡七类)
- 明堂三人图第一
- 仰人头面三十六穴远近法第二
- 胸博第二行六穴远近法第三
- 胸博第三行六穴远近法第四
- 胸博第四行六穴远近法第五
- 腹中第一行十四穴远近法第六
-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七
-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第八
- 腹第四行七穴远近法第九
-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
- 手厥阴心主经八穴第十一
-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十二
- 足太阴脾经十一穴第十三
- 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第十四
-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第一
- 头上第二行三穴远近法第二
- 头上第三行三穴远近法第三
-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第四
-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远近法第七
-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八
-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远近法第九
-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远近法第十
- 侧人耳颈二十穴远近法第一
- 侧胁十穴远近法第二
-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第三
- 足少阳胆经十五穴远近法第四
- 足厥阴肝经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 针灸禁忌法第三
-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 用针略例第五
- 灸例第六
-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 卷三十 针灸下(凡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