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重订灵兰要览》书籍目录

《素问·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滑云∶枯当作风。)或(当作均)。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音突,忽忘也。又音退。栗,寒战也。)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肉 (音忿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即不仁也。疠者有(疑当作因)。荣气热 ,(腐同)。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滑云∶此当在上收假疠者上)。或曰名寒热。(五字疑衍。)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书云∶中右为真气已绝,较中左更深,余尝治右偏类中数人,皆用养血祛风,佐以化痰利湿而愈。已于《治验录》详言之,参观即知。)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当作皆)风气也。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态。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书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仲景云∶肺中风者,口燥而唾,身晕而重,冒而肿胀。)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哧,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仲景云∶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则呕。)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风者,头目 ,反胁痛,常呕,令人嗜甘。)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论在鼻上,其色黄。(仲景云∶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肢中烦重,目皮 而短气。)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论》云∶有庞然如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处,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对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不能食,善惊而心气痿者死。)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

论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风日则痛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中风最宜辨闭脱二症,闭症宜开,脱症宜固,惟当辨其脉虚大以为别。至于闭症气塞,亦有六脉俱绝者,不得以其无脉而误认为脱症也。

中风将发预防之方 黄 (蜜炙,五钱) 防风(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归身(酒洗,二钱五分) 木通(二钱五分) 山栀(一钱) 甘草(五分) 红花(三分)。

脾胃虚弱,语言无力,再加人参三钱,干山药一钱五分,薏仁二钱,白术一钱。内热加山栀至二钱,仍多啖悉尼妙。渴加麦冬二钱五分,五味子五分。眩晕明天麻一钱。痰多而晕,更加旋复花五分;脚膝麻痹无力,加杜仲姜汁炒去丝,牛膝,酒浸,石斛,酒浸,各一钱五分。夜卧不安,或多惊恐,心神不宁,加炒酸枣仁茯神各一钱五分。上用水二钟,煎至一钟,入竹沥一杯,梨汁一匙,温服无时。

方书每以六经形证为定法,用小续命汤加减。岂不知《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必审十二经见证,庶无实实虚虚之诮矣。

中风将发之前,未有不内热者。热极生风,能令母实,故先辈谓以火为本,以风为标,治法先以降心火为主,心火既降,肝木自平矣。此实则泄其子之法也。若作风治而以辛热之药疏之者,固贻害不小,而调气一法,亦百无一验,明者更精思之。

《太平广记》载∶唐·梁新见一朝士诊之曰∶风疾已深,请速归去。其朝士复见 州马医赵鄂,乃复诊之,言疾危与梁说同矣。曰∶只有一法,请官人试吃消梨,不限多少,咀 不及,绞汁而饮。到家旬日,惟吃消梨首爽矣。此亦降火除热之验也。《本草》云∶有士人病危,诸治不应,遂就诊杨吉老。令服悉尼担余而瘳,与此朝士相仿佛。

卒中之初,有决不可吐者,有决不可进辛剂,即姜汤亦禁用者,不可不知。今人治五脏气绝,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声如鼾,昔人所不治者,以大剂参、 浓汤灌之,多有得生者。可见世无不可医之证,而昔人徒认此证为有余,不知其不足,见投之以顺气疏风之药,往往长逝。(顺气疏风而妄损元真,岂可不明辨以悟人哉。)遂目为气绝不治之候也。则其他之为虚症,而为医所误,或幸而获痊,或不幸而毙者,可胜计哉。

每见时师初用八味顺气散,多不得效。(八味顺气散为治痰多实证之方,涉虚者是抱薪救火。今人不辨虚实,以为治风主剂,则遗误非浅,今特正之。)已而用二陈,四物,加胆星天麻之类,自谓稳当之极,可以久而奏功,而亦竟无一效,何也?盖妄以南星半夏为化痰之药,当归川芎为生血之剂,而泥于成方,变通无法故也。正不知通血脉,助真元,非大剂人参不可,而有痰者,惟宜竹沥,少加姜汁佐之。不宜轻用燥剂。至于归、地甘粘,能滞脾气,使脾精不运,何以能愈瘫缓。岂若人参出阳入阴,少则留而多则宜无所不达哉?其能通血脉,虽明载《本草》,人谁信之。

里中一老医,右手足废,不起于床者二年矣。人传其不起,过数月,遇诸途。讯之,曰∶吾之病几危矣,始服顺气行痰之药,了地无应验。薄暮神志辄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进十全大补汤,即觉清明。遂日服之,浃数月,能扶策而起,无何,又能拾策而步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吾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获全也。余曰∶有是哉,使进顺气疏风之药不辍者,墓木拱矣。然此犹拘于成方,不能因病而变通,随时而消息,故奏功稍迟。吾早为之,当不止是也。姑书之以俟明者采焉。此老始亦服顺气疏风,病延载余,继因病久年老气虚,试服补剂而有效。遂日进一帖,沉若失,遂保其身。然亦不幸之幸,执方治病,病必殆是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重订灵兰要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重订灵兰要览》书籍目录
  1. 中风《重订灵兰要览》
  2. 中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3. 中风《推求师意》
  4. 中风《产鉴》
  5. 中风《女科秘旨》
  6. 中风《备急千金要方》
  7. 中风《医学纲目》
  8. 中风《慎疾刍言》
  9. 中风《冯氏锦囊秘录》
  10. 中风《中医词典》
  11. 中风《冯氏锦囊秘录》
  12. 中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13. 中风《幼幼新书》
  14. 中风《圣济总录》
  15. 中风《续名医类案》
  16. 中风《千金翼方》
  17. 中风《医述》
  18. 中风《千金翼方》
  19. 中风《医述》
  20. 中风《百病自测》
  21. 中风《杂病广要》
  22. 中风《医法圆通》
  23. 中风《证治准绳·幼科》
  24. 中风《中医名词词典》
  25. 中风《证治准绳·幼科》
  26. 中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27. 中风《证治准绳·类方》
  28. 中风《医学集成》
  29. 中风《证治准绳·女科》
  30. 中分浅深《医学纲目》
  31. 中风《证治准绳·女科》

《重订灵兰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