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种紫外线照射法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理疗学》书籍目录

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可用不同的紫外线照射剂量,达到不同的红斑反应。一次照射的面积和总照射次数亦不相同。一般常用的照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法及其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按不同治疗目的采用不同强度的红斑量开始照射,以后根据皮肤反应和病情适当增加剂量(约为前量的30%~50%),以达到经常保持红斑反应为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肉芽组织新鲜,并将长满伤口,需要促进上皮生长时,重复照射时反而要进行减量。此法用于局部照射治疗,每次照射面积一般在400~600cm2以内,每日或隔日1次,4~6次为一疗程。

2. 治疗作用

(1)增强防卫功能当机体受到超过生理水平的刺激时,就要动员防卫功能。红斑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是一种较强的刺激,故可以起到动员机体防卫功能的作用。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组胺、类组胺等生物学高活性物质,经血液循环可作用到交感神经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系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全身性的适应和防卫功能。在红部位可加强皮肤的障壁功能,因而可提高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抵抗力。

(2)抗炎作用红斑剂量紫外线照射首先可加强红斑部位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使组织温度升高,进一步动员皮肤内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增加抗体的生成,提高组织细胞活性,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使白细胞数量增加,且吞噬机能加强。近年关于紫外线治疗肺炎作用机理的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可稳定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溶酶体的膜,提高其抵抗力,可加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核酸的合成,从而提高吞噬成分和淋巴成分的抗炎性能。临床实践证明: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对肌肉和神经的风湿性炎症,或较浅在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的疗效。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时,活动性肺结核时,加剧病灶的反应对该器官和整个机体不利,故不宜进行大面积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3)加速组织再生强红斑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细胞分解产物(如:氨基酸、嘌呤、核糖核酸、组胺等)可刺激成血管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的成长,同时还可作为受损细胞的营养物质;弱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加强核酸的合成和加速细胞的分裂;中等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后约3小时内DNA的合成和细胞分裂明显受到抑制,在数小时或1日内周复正常,随后出现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的加速阶段,于2-3日内达高峰,以后逐渐恢复;由于紫外线红斑加强血液供给,提高血管壁的渗透性。故有利于血中营养物质进入损伤的组织内。改善细胞的再生条件。因此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加速组织再生,增强组织的反应性,加速伤口愈合。

(4)调节神经功能紫外线红斑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人以优势法则解释这一作用的原理,即在一定部位造成强红斑反应,通过反射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新的优势灶,由于负诱导可减弱另一部位的疼痛性质的病理优势灶。

在一定的脊髓节段部位,以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如领区中等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调节与该节段相关的植物神经的功能,进而影响其所支配器官的营养和功能,并可反射性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紫外线红斑对交感神经节有“封闭”作用,即当其兴奋性升高时,以局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降低其兴奋性。

(5)治疗皮肤病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对些皮肤病有明显治疗效果,其中特别对玫瑰糠疹带状疱疹花斑癣毛囊炎脓疱皮炎等的疗效,尤为显著。对神经性皮炎湿疹体癣银屑病、圆形脱发和白癜疯等也有一定疗效。这是由于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组织有强烈的作用,引起皮肤组织一系列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的变化。

(6)脱敏作用如上所述,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有抑制第Ⅰ型和第Ⅱ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其作用波段主要为中波紫外线。临床上可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皮肤搔痒症、接触性皮炎等。

(7)影响胃肠等器官的功能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后,可使局部组织的组胺类物质含量增加2~10倍,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可使胃的分泌功能增强2倍左右,胃的酸度提高100%~60%。另报告: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加强胃的分泌,而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减弱胃的分泌,故原理能不仅从体液方面解释,必须考虑有关的神经生理法则。此外,紫外线红斑可加强肠蠕动和子宫收缩。

(8)加强药物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用红斑量紫外线局部照射,可提高水杨酸钠的疗效。作用原理如下:水杨酸钠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靠其组织内分解出的水杨酸,为此,组织内必须有足够的CO2和钠结合才能使水杨酸分解出来。在正常情况下,组织内CO2的含为6%左右,不足以产生这种反应,只有当炎症组织内CO2的含量达到17.5%以上时方能产生此反应,因此在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时,水杨酸钠才有明显的抗风湿作用。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使患部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增加组织内CO2的含量,有利于水杨酸钠的分解,可提高药物疗效。

由于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的部位血管的渗透性增加,血液循环改善,故静脉注入染料后,在红斑反应部位沉积较多,因此以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患部,可以使药物较多地集中在病灶部位。

紫外线红斑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在统一的机体内还有互相加强的“协同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一个基本前题:即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和剂量以及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必须适当。

(9)调节内分泌功能近年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工作中证明:以中等红斑量紫外线交替照射腰背部两侧肾上腺区可促进交感-肾上腺系统和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正常化,从而提高机体的反应性,有利于一些病理进程的解除。这种照射方法已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 红斑量紫外线局部照射法的适应证

(1)急性化脓性炎症较浅表的软组织炎症,如急性蜂窝组织炎急性乳腺炎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急性静脉炎,以及某些非化脓性急性炎症,如肌炎,腱鞘炎,关节炎以及耳鼻喉科、口腔科化脓性炎症等。

(2)伤口及慢性溃疡

(3)急性风湿关节炎,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4)各种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及胃肠分泌功能紊乱。

(5)哮喘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迂延性肺炎等。

(6)皮肤病如玫瑰糠疹,脓疱性皮炎,白癜风、脱发等。

(7)皮下瘀血斑

(二)无红斑量紫外照射法及其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 方法用亚红斑量(少于一个生物量)开始照射。如1/8~1/2生物量开始,隔次或每隔2次增1/4~1/2生物量,达3~5个生物量为止,每日1次,20~24次为一个疗程。多用于全身照射。照射距离采用100cm。紫外线全身照射的剂量进度可分三种。即基本进度、缓慢进度和加速进度。一般多采用基本进度,对体弱和敏感性升高者,可用缓慢进度,对体质好者可用加速进度。(见表8.4.4,表8.4.5)

2. 治疗作用

(1)生成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佝偻病骨软化

当人体长期缺乏阳光照射时,由于紫外线的作用不足,体内维生素D含量减少,因而肠对钙、磷的吸收降低,食物中大量的钙和磷被排出体外。另一方面,为维持内各器官的功能血中必须保持一定量的钙和磷,因此必须从体内含有这些物质的组织中摄取,从而造成一些组织器官,特别是骨组织含钙量的减少,以致发生病变,在小儿患佝偻病,在成人,尤其是孕妇,则患软骨病。成人骨质缺钙时易骨折或易患骨髓炎牙齿缺乏钙质时易生龋齿。由于缺钙,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易产生渗出性反应,故易患伤风、感冒或其他合并症。机体缺乏钙时,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下降,结核病已愈者易复发,未愈者钙化速度减慢。

维生素D又是神经的营养物质,是对大脑皮质的功能和氧化还原过程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当维生素D显著缺乏时,神经细胞的呼吸功能降低,氧化还原过程减弱,因此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机体缺钙时中枢神经呈病理性的兴奋性升高,从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脑力劳动效率下降。

维生素D3是人体重要免疫调节剂。

为防治人体接受紫外线的不足,维生素D缺乏,体内钙、磷代谢失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病变,紫外线照射是非常重要的防治措施。

(2)加强免疫功能作用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免疫反应是机体抵御抗原物质的侵袭,以维持体内免疫功能相对稳定,是机体和环境统一的一种表现,阳光中的紫外线经常作用于人体,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若机体长期缺乏紫外线照射,可致免疫功能低下,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减弱,故易患各种传染病,如皮肤化脓性症、感冒、流感、肺结核、气管炎、肺炎等,因此为了保证机体正常的免疫机能,经常的紫外线照射是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

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的杀菌力增强,血中各种体液免疫成分的含量增多,活性加强,白细胞吞噬机能加强。紫外线照射可加强抗体的生成,加速抗体的蓄积;可使血清中凝集素含量升高,而且降低较慢,若在接种前照射则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实验证明:紫外线照射可加强补体的活性,如用1/5或1/5生物量紫外线照射家兔,可使其血清补体滴度明显升高,在二周内升高到最高值并保持二周久。

紫外线照射可加强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巨噬细胞能吞噬、消化、清除异物外,还参与免疫反应,它能把抗原或抗原的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从而促进抗体的生成。

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机体都可加强免疫功能,但长波紫外线照射比全光谱紫外线照射的效果更好;中波和长波紫外线照射较短波紫外线照射对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作用更强。阳光中的紫外线以含长波紫外线为主,故阳光照射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无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法的适应证紫外线照射不足者,维生素D缺乏症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调的患者,如佝偻病、老年人、体弱,长期卧床骨质疏松患者;流感、伤风感冒,妊娠期缺乏维生素D,渗出性素质,营养不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理疗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理疗学》书籍目录
  1. 两种紫外线照射法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理疗学》
  2. 两种歌《伤寒百证歌》
  3. 两眦赤脉歌《医宗金鉴》
  4. 两种单基因病或性状的遗传规律《医学遗传学基础》
  5. 两眦疾病《中医眼科学》
  6. 两阴交尽《思考中医》
  7. 两足痛如刀割《奇效简便良方》
  8. 两颐、金匮、风门论歌《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9. 两足无痘及足冷《奇效简便良方》
  10.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双侧)《预防医学》
  11. 两组等级资料的比较《医学统计学》
  12.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单侧)《预防医学》
  13. 两组资料的比较《医学统计学》
  14. 两阳相熏灼《中医词典》
  15. 两组资料的比较《预防医学》
  16. 两阳相熏灼《中医名词词典》
  17. 两组资料样本均数的比较《医学统计学》
  18. 两眼论歌《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19. 亮度法《动脉粥样硬化》
  20. 两虚相得《中医词典》
  21. 亮卿令爱右目红肿《孙文垣医案》
  22. 两性物质溶液的PH值《医用化学》
  23. 量络刺《黄帝内经太素》
  24. 两性霉素B《药理学》
  25. 量缪刺《黄帝内经太素》
  26. 两胁走注《傅青主男科》
  27. 量气刺《黄帝内经太素》
  28. 两胁肿痛《中医词典》
  29. 量气法《临床生物化学》
  30. 两胁胀痛《女科证治准绳》
  31. 量顺刺《黄帝内经太素》

《理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