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寒热病第二十一

《内经评文》书籍目录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腊皮肤干燥也)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痹骨.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也.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阳迎(迎当作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喑.气 .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HT 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以上从寒热搭到骨厥即接叙骨痹体惰厥痹之证治各不相顾之中自有草蛇灰线之妙其笔致之顺逆向背亦无情而有情也以下诸篇皆当以此意读之看似平铺直叙其中自具开合断续之体)臂阳明有入 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 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 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以上叙阳明太阳二经齿痛目痛之证治而末条又带叙二跷偏胜有关于目之事是板中有活也)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 .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 .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其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以上叙热厥寒厥证治也收句整肃与上节同)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 四.项五.此五部有疽者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以上叙痈疽之证治笔力爽健非常曰汗出者所谓汗之则疮已是治疮疽之例也其论阴阳止汗之义尤精以药则桂枝汤生脉散之辨也)

自此以下四篇及杂病篇皆叙事文体.须玩其整散断续.错综变化之妙各项毫不相顾.而自然不形支节.其故由于笔势顺逆向背.相承相激.行间勃有生气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内经评文》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内经评文》书籍目录
  1. 寒热病《内经评文》
  2. 寒热病《症因脉治》
  3. 寒热病、骨痹肉苛《类经》
  4. 寒热病《灵枢悬解》
  5. 寒热病论《症因脉治》
  6. 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
  7. 寒热补泻法《卫生宝鉴》
  8. 寒热并作《幼科释谜》
  9. 寒热补泻兼用辩《侣山堂类辩》
  10. 寒热并用《女科证治准绳》
  11. 寒热不食羸瘦《幼幼新书》
  12. 寒热辩《景岳全书》
  13. 寒热错杂《中医名词词典》
  14. 寒热(又见伤寒寒热 中风寒热)《针灸资生经》
  15. 寒热错杂《中医词典》
  16. 寒热《中医诊断学》
  17. 寒热二厥《医学纲目》
  18. 寒热《女科证治准绳》
  19. 寒热腹痛《幼幼新书》
  20. 寒热《女科证治准绳》
  21. 寒热怪病《奇方类编》
  22. 寒热《外科选要》
  23. 寒热候《诸病源候论》
  24. 寒热《伤寒明理论》
  25. 寒热兼行之剂《金匮翼》
  26. 寒热《医学见能》
  27. 寒热结实《幼幼新书》
  28. 寒热《医效秘传》
  29. 寒热结实候《诸病源候论》
  30. 寒热《伤寒寻源》
  31. 寒热厥《黄帝内经太素》

《内经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