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并作
薛己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往来.此乃阴阳相胜也.夫阴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阳胜则乍热.阴胜则乍寒.阴阳相胜.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而寒热往来.或乍寒乍热也.少阳胆者.肝之腑.界于表里之间.阴阳之气易乘.故寒热多主肝胆经症.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只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宜八珍汤.甚者十全大补汤.有宿食为病.亦令寒热.保和丸.食积既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所胜侮所不胜也.异功散加柴胡、山栀.
张涣曰.寒热症.有头疼汗出者.有呕吐不食者.有憎寒而反饮水者.有壮热而反饮汤者.有筋骨疼痛者.有因食积.寒而腹中痛.热而腹中鸣者.
鳌按.此寒热并作.乃自为一症.故有一日两三度发.或五六度发者.非如疟之休止有时也.其疟症寒热.另详疟门.

- 寒热并作《幼科释谜》
- 寒热并用《女科证治准绳》
- 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
- 寒热辩《景岳全书》
- 寒热病《灵枢悬解》
- 寒热(又见伤寒寒热 中风寒热)《针灸资生经》
- 寒热病《症因脉治》
- 寒热《中医诊断学》
- 寒热病《内经评文》
- 寒热《女科证治准绳》
- 寒热病、骨痹肉苛《类经》
- 寒热《女科证治准绳》
- 寒热病论《症因脉治》
- 寒热《外科选要》
- 寒热补泻法《卫生宝鉴》
- 寒热《伤寒明理论》
- 寒热补泻兼用辩《侣山堂类辩》
- 寒热《医学见能》
- 寒热不食羸瘦《幼幼新书》
- 寒热《医效秘传》
- 寒热错杂《中医名词词典》
- 寒热《伤寒寻源》
- 寒热错杂《中医词典》
- 寒热《友渔斋医话》
- 寒热二厥《医学纲目》
- 寒热《丹溪治法心要》
- 寒热腹痛《幼幼新书》
- 寒热《内经评文》
- 寒热怪病《奇方类编》
- 寒热《伤寒六书》
- 寒热候《诸病源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