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病第二十一

《黄帝内经·灵枢》书籍目录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怄,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灵枢》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灵枢》书籍目录
  1. 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
  2. 寒热并作《幼科释谜》
  3. 寒热病《灵枢悬解》
  4. 寒热并用《女科证治准绳》
  5. 寒热病《症因脉治》
  6. 寒热辩《景岳全书》
  7. 寒热病《内经评文》
  8. 寒热(又见伤寒寒热 中风寒热)《针灸资生经》
  9. 寒热病、骨痹肉苛《类经》
  10. 寒热《中医诊断学》
  11. 寒热病论《症因脉治》
  12. 寒热《女科证治准绳》
  13. 寒热补泻法《卫生宝鉴》
  14. 寒热《女科证治准绳》
  15. 寒热补泻兼用辩《侣山堂类辩》
  16. 寒热《外科选要》
  17. 寒热不食羸瘦《幼幼新书》
  18. 寒热《伤寒明理论》
  19. 寒热错杂《中医名词词典》
  20. 寒热《医学见能》
  21. 寒热错杂《中医词典》
  22. 寒热《医效秘传》
  23. 寒热二厥《医学纲目》
  24. 寒热《伤寒寻源》
  25. 寒热腹痛《幼幼新书》
  26. 寒热《友渔斋医话》
  27. 寒热怪病《奇方类编》
  28. 寒热《丹溪治法心要》
  29. 寒热候《诸病源候论》
  30. 寒热《内经评文》
  31. 寒热兼行之剂《金匮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