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领论

《侣山堂类辩》书籍目录

天地所生万物,皆感五运六气之化,故不出五气、五味、五色、五行、寒热温凉、升降浮沉之别。

经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随所利而行之。此物性之纲领也。五气、五味,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四时五脏之病,随五味所宜也。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辛又能润,为能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又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灵枢》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此五味补泻宜忌之纲领也。夫百病之生也,不出乎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凡甘温、辛温,皆从补。)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盛者折之,惊者平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此治病之纲领也。万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当然之理,即物以穷其性,即病以求其理,得其性理,豁然贯通,则天地所生之万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归一致矣。用之可十可百,推之可万可千,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侣山堂类辩》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侣山堂类辩》书籍目录
  1. 本草纲领论《侣山堂类辩》
  2. 本草分类《医学入门》
  3. 本草攻克血积症瘕及胎产解毒并十八反药类《医旨绪余》
  4. 本草待诏《中医词典》
  5. 本草古今论《医学源流论》
  6. 本草从新凡例《本草从新》
  7. 本草谷部《古今医统大全》
  8. 本草虫鱼部《古今医统大全》
  9. 本草果部《古今医统大全》
  10. 本草乘雅义例《本草乘雅半偈》
  11. 本草既无而人未识者《幼幼新书》
  12. 本草乘雅凡例《本草乘雅半偈》
  13. 本草木部《古今医统大全》
  14. 本草乘雅半偈自序《本草乘雅半偈》
  15. 本草禽部《古今医统大全》
  16. 本草草部《古今医统大全》
  17. 本草人部《古今医统大全》
  18. 本草菜部《古今医统大全》
  19. 本草上《千金翼方》
  20. 本草备要凡例《本草备要》
  21. 本草石部《古今医统大全》
  22. 本草(一)《中国医籍考》
  23. 本草兽部《古今医统大全》
  24. 本草(五)《中国医籍考》
  25. 本草虽无而人可识者《幼幼新书》
  26. 本草(四)《中国医籍考》
  27. 本草图经序《证类本草》
  28. 本草(三)《中国医籍考》
  29. 本草图经序《本草图经》
  30. 本草(六)《中国医籍考》
  31. 本草图经叙《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