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颐
【总括】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热涌而然;亦有胃寒而作者,虫痛涎流湿热兼。
《内经》曰∶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自批∶药铺中不可用,以其药味不纯也。不如用万氏牛黄清心丸较稳。)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涎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闭结,用四顺清凉饮。食积内热,用大安丸。
【附方】
泻黄散 见热症内。

- 滞颐《幼科折衷》
- 滞颐《保婴撮要》
- 滞颐《保幼新编》
- 滞颐《寿世保元》
- 滞颐(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滞颐《证治准绳·幼科》
- 滞颐第四十二问《婴童百问》
- 滞颐《医述》
- 滞颐候《诸病源候论》
- 滞颐《幼幼新书》
- 滞颐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滞颐《医学纲目》
- 滞颐诗(七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滞颐《中医词典》
- 滞针《中医名词词典》
- 滞颐《中医名词词典》
- 滞针《中医刺灸》
- 滞血发热《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滞针《中医词典》
- 滞下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雉《本草纲目》
- 滞下三因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雉《本草衍义》
- 滞下门《古今名医汇粹》
- 雉《冯氏锦囊秘录》
- 滞下门《古今医统大全》
- 雉《证类本草》
- 滞下辩论《金匮钩玄》
- 雉《本草求真》
- 滞下(俗名痢疾,又曰积。红色属热,属血,白色属寒、属气。)《吴鞠通医案》
- 雉《本经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