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淋
【总括】淋痛虽然分五种,要明各类在详明;曰膏曰冷同其症,血石均为热一般。
【脉法】少阴脉数,女子则阴中生疮,男子则为气淋。脉细而紧,小便涩滞,常有余沥不尽,此为气淋,其鼻准色黄者,知其为小便难而成淋也。
《内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成淋闭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出,此理甚明,故东垣使灸百会,丹溪使吐以提其气之横格,是皆开上窍之法也。
《原病式》曰∶淋者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也。
巢氏曰∶诸淋皆肾虚所致,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小便也。膀胱热则津液内溢,水道不通,停积于胞。肾气热则涩,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沥,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而数,其小腹急痛引脐是也。
膏淋者,小便时有肥脂似膏,而浮于小便之上,此肾虚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者,必先战栗而后小便,此亦肾虚而下焦受冷,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故小便涩而战栗也。
热淋者,是下焦有热,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其溺黄多而涩,间有鲜血也。
血淋者,热之极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经络内行脏腑,热盛失其常道,心与小肠为表里,故下流而入于胞,则为血淋。
石淋者,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为热所乘,遇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则砂石从小便出。甚则塞痛,令人昏闷,遍身有汗而后醒,此痛之使然也,并以局方五淋散及香芎丸、木通散、五苓散、导赤散选而用之。如肾虚者,六味地黄丸加鹿茸、川牛膝,名补肾地黄丸。
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治当行滞清热疏利小便,不可用补气药,气得补则愈胀,血得补则愈涩,热得补则愈盛。此两段正巢氏所谓诸淋皆肾虚所致也。
【附方】

- 五淋《幼科折衷》
- 五淋《活幼心书》
- 五淋《药症忌宜》
- 五淋《活幼心书》
- 五淋第七十六问《婴童百问》
- 五淋《古今医案按》
- 五淋方三首《外台秘要》
- 五淋《中医词典》
- 五淋癃闭《医学摘粹》
- 五淋《中医名词词典》
- 五淋癃闭《医学实在易》
- 五量正数《类经图翼》
- 五淋癃闭《时方妙用》
- 五量所起《类经图翼》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医学三字经》
- 五利汤《备急千金要方》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医学三字经》
- 五利大黄汤《外科理例》
- 五淋论(附便浊)《婴童类萃》
- 五里《中医词典》
- 五淋论(附遗尿)《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五里《针灸大成》
- 五淋散《医宗金鉴》
- 五里《针灸大成》
- 五淋散《删补名医方论》
- 五冷恶候《中医词典》
- 五淋散《冯氏锦囊秘录》
- 五类救逆丹《侣山堂类辩》
-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五雷指式《气功外气疗法》
-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