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病
【总括】孩儿胎受诸般热,热壅三焦病在舌;或成鹅口症堪忧,用药更虽针刺裂。
【脉法】右关脉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重舌者,心脾俱有热也。心候于舌而主血,脾之脉络出于舌下。(批∶脾之脉络系舌旁,肝之脉络系舌本,心之脉络系舌根。)若心热则血气俱盛,附于舌根,重生壅出如舌而短小是也。有生颊里及上 者,名曰重 ;生齿根者,名曰重龈,皆当刺去其血,而用真蒲黄敷之,或发灰或马牙硝或硼砂敷之,或竹沥浸黄柏点之。
木舌者,脏腑壅滞,心脾积热,热气上冲,故令舌肿,渐渐胀大塞满口中,是为木舌,若不急疗必致害人。用朴硝二分,霜紫一分、白盐半分同研,用竹沥水调敷,单用脑子亦效。
弄舌者,脾脏微热,令弄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服,亦或饮水。医疑为热,以冷药下之,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肌瘦面黄,五心烦热,即为瘦疳,宜胡黄连丸。如大病未愈,用药后弄舌者凶。又有舌上白苔并黑色者,用硼砂末掺之,热甚者加脑子。
口糜者,乃膀胱移热于小肠,故不小便,上为口糜。心胃壅热,水谷不转,下传小肠,以导赤散去小肠热,五苓散泻膀胱热,二剂合用可也。
鹅口者,初生小儿,口内白屑,舌上如鹅之口,此乃胎热,而心脾最盛,熏发于口也,葛氏以发缠指头,蘸井华水揩拭之,以黄丹 过,出火毒,掺患处。
口疮者,乃小儿将养过温,心脏积热,熏蒸于上,故成口疮也。宜南星末醋调,涂两足心,乳母宜服洗心散、泻心汤。
丹溪曰∶小儿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批∶上唇有疮,曰惑虫食其脏;下唇有疮,曰狐虫食其肛。)须以矾汤于脚上浸半日,顿宽。以黄柏蜜炙、姜蚕炒为末,敷之立下乳而安。
舌者心之官,心热则生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壅,脾闭则白苔如雪,热则肿满,风则强木,口合不开,四肢壮热,气喘语涩,皆其候也。
舌忽肿退场门外,俗名蜈蚣毒,用雄鸡血一小盏,抹之即缩入,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口疮以桑树汁涂之得愈,吞咽亦无妨也,大人小儿俱效。
【附方】
泻黄散 见热症内。
胡连丸 胡黄连 宣黄连(各五钱) 麝香(一匙) 芦荟(一钱) 朱砂(二钱半)
导赤散 见五淋症内。
泻心汤 见诸热症内。

- 口病《幼科折衷》
- 口病《古今医彻》
- 口病根原《四圣心源》
- 口病《急救广生集》
- 口病舌病章《医学妙谛》
- 口病《医学摘粹》
- 口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口病《医学摘粹》
- 口病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口病《明医指掌》
- 口不能言《中医词典》
- 口病《证治汇补》
- 口不能言《中医词典》
- 口病《古今医鉴》
- 口不仁《中医名词词典》
- 口病《医学正传》
- 口不仁《中医词典》
- 口病《备急千金要方》
- 口不仁《中医词典》
- 口病《备急千金要方》
- 口部《外科大成》
- 口病《千金翼方》
- 口部《医门补要》
- 口鼻黑衄《盘珠集胎产症治》
- 口部干涩《百病自测》
- 口鼻出血不止《奇效简便良方》
- 口部经络《重楼玉钥续编》
- 口鼻出血《奇效简便良方》
- 口部证治(计八证)《外科证治全书》
- 口鼻出血《中医词典》
- 口吃《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