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总括】小儿气弱肌肤薄,热毒乘虚来发作;急须退热与消风,毒散风消自安乐。
《内经》曰∶赤紫丹瘤,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故名丹毒。盖心主血,热为血之媒,谓应火而色赤也,乃心家血热盛以动之,是以游走遍体。其乳母过食酒面煎炒之物,或烘衣着儿,不候冷而着亦成此疾。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难疗。当急令人随患处遍吮毒血,各聚一处砭出之,急服解毒散加紫草茸,外用白玉散敷之。惟百日内忌砭,以其肌肉难任也。大抵治小儿丹毒,必先服表药,内解热毒,方可涂散,恐毒无所泄,入里为患耳。
惊丹者,小儿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向夜烦啼,或脸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脸不红者,始则居胎之时,母受重惊,邪伤胎气递相传袭。降生之后,复受热毒,或再有惊有热,热气内蕴,形之于外,初时散生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热,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丹砂,名曰惊丹。以四圣散先洗其目,次用百解散,以解惊热。丹毒甚则以四物汤加黄芩之类。如惊丹发至胸膈乳间,微有痰嗽作搐,急宜宣热拔毒,免至内流,为害不浅,以五和汤加生地、升麻、灯心之类。如此调治,不生他症,投万安饮主之。
有身上发时,亦如前症,不甚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症,此二症不问赤白,若入腹多致为害,不可轻视为常耳。
(砭法∶治丹毒色赤游走不定,令口吮毒血聚一处,用细瓷器击碎,取有锋者,以箸头劈开夹之,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箸,稍令瓷芒,在聚血处再用一箸频击,刺出毒血,轻者止用口吮出毒,用药敷之。如患在头者不用砭法,止用针侧卧挑患处,以出毒血,迟则入腹难起矣。)
【附方】
百解散 见热症内。
五和汤 见诸疮症内。

- 丹毒《幼科折衷》
- 丹毒《活幼心书》
- 丹毒《中医外科学》
- 丹毒《活幼心书》
- 丹毒《慈幼便览》
- 丹毒《奇效简便良方》
- 丹毒《慈幼便览》
- 丹毒《幼科释谜》
- 丹毒《保幼新编》
- 丹毒《儿科要略》
- 丹毒《外科学总论》
- 丹毒《外科大成》
- 丹毒 (附胎疮)《医学入门》
- 丹毒《幼幼集成》
- 丹毒、赤游《寿世保元》
- 丹毒《外科心法要诀》
- 丹毒部《本草易读》
- 丹毒《古今医鉴》
- 丹毒赤游肿第九十六问《婴童百问》
- 丹毒《证治准绳·疡医》
- 丹毒疮疖《卫生易简方》
- 丹毒《证治准绳·幼科》
- 丹毒发《中医词典》
- 丹毒《医宗金鉴》
- 丹毒发《医宗金鉴》
- 丹毒《备急千金要方》
- 丹毒发《外科心法要诀》
- 丹毒《中医词典》
- 丹毒发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丹毒《自我调养巧治病》
- 丹毒方九首《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