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昔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诚以济人为急。相之良、则安天下,医之良、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虽隐与显有殊,而名闻于一时,眼前收效,是亦君子之所用心而不敢忽也。第操是术者,非探其奥窈,有以洞见肺腑,讵可轻为尝试!此予少时曾读《灵兰》,惊深渊浮云之喻,遽为却步望洋之叹,有不类河伯初时之溟 也哉!
程君钟龄,原字山龄,资分高,搜讨富,攻举子业,有声庠序。乃以家贫善养为务,问取岐黄书,寻绎往复。又于张、刘、李、朱四大家,贯穿融会,一编入手,必有所折中,不从门面语掩饰时人之耳目。由是出而问世,踵门者无虚日,经年累月,每为远地作信宿客,凡有来者,多叩门而返。自憾无广长舌,化百千身,以应人之求也。爰着《医学心悟》一书,授之生徒。所言悉有根柢,而笔又足以达之,故四方从游者日益进。尝语门弟子曰∶一壶冰,三斛火,只在用之适其宜耳。然而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昔医缓兄弟三人,其二兄治病,治于未形,虽名不闻于诸侯,而所学益大。书中百误歌以及人参果等篇,是又在医方之外,弭忠于未萌,而兼为保生计,非迂谈也。一日所获之钱,多合膏散,任人取携,投之辄效。穷乡得此,有一服而两人分饮取验者。膏去风毒及百病,凡有患处,贴肤而消除者,啧啧有言。此岂虚声动人之听闻哉!频年以来,钱到即散,总为此事着力,视昔之崔世明、李庆嗣不少让。诊视之际,不论贫富贵贱,咸细心处治,审症必详,用药必当。眼光所到,四面流通,无非实地济人之心,所着方书,抄阅者众。君虞其不广及也,乃付之剞劂,以公同志。宁不与调和燮理者,均称其职,而无憾也乎!君曰∶书成之后,一担稍释,我无复内顾矣。予犹以为不然,古之仁圣高贤,尽属救世,实地工夫,尽有着落。当前利益,非为空言,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君有以自见矣,无事他适也。至其书之精意,愧非越人,难窥底里,亦不过从傍觇君之用心与观其所行而质言之,以俟世之识者,共相鉴赏而已。是为序。
时
雍正壬子上春 同学姻弟饶兆熊拜手书于天宁禅院

- 序《医学心悟》
- 序《丹溪心法》
- 序《王氏医案绎注》
- 序《丹溪心法》
- 序《吴鞠通医案》
- 序《丹台玉案》
- 序《针灸资生经》
- 序《医方考》
- 序《急救广生集》
- 序《外科大成》
- 序《外科理例》
- 序《目经大成》
- 序《女科经纶》
- 序《明医指掌》
- 序《胎产心法》
- 序《古今名医汇粹》
- 序《推拿抉微》
- 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序《竹林女科证治》
- 序《诸病源候论》
- 序《类证活人书》
- 序《保婴撮要》
- 序《类证活人书》
- 序《济阴纲目》
- 序《王旭高临证医案》
- 序《古今医鉴》
- 序《回春录》
- 序《医学正传》
- 序《医学实在易》
- 序《续名医类案》
- 序《松峰说疫》
《医学心悟》
- 序
- 自序
- 凡例
- 卷一
- 医中百误歌
- 保生四要
- 治阴虚无上妙方
- 人参果
-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 火字解
- 脉法金针
-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 医门八法
- 伤寒纲领
- 伤寒主治四字论
- 经腑论
- 阴证有三说
- 论疫
- 六气相杂须辩论
- 论中风
- 中风寒热辨
- 中风不语辨
- 中风类中辨证法
- 杂症主治四字论
- 入门辨证诀
- 卷二
- 伤寒类伤寒辨
- 伤寒六经见证法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太阳腑病
- 阳明腑病
- 论里中之里
- 复论阳明本证用药法
- 论阳明兼证用药法
- 合病并病
- 直中三阴诸证
- 两感
- 伤寒兼症
- 咳嗽
- 止嗽散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咽痛
- 伤寒吐血
- 犀角地黄汤
- 衄
- 便脓血
- 蓄血
- 桃核承气汤
- 抵当汤
- 动阴血
- 鼻鼾鼻鸣
-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
- 葳蕤汤
- 温疟
- 身重难转侧
- 发黄
- 栀子柏皮汤
- 茵陈蒿汤
- 茵陈五苓散
- 茵陈术附汤
- 痉
- 加减小续命汤
- 三一承气汤
- 斑疹
- 三黄解毒汤
- 犀角大青汤
- 结胸痞气
- 小陷胸汤
- 大陷胸汤
- 半夏泻心汤
- 白散
- 枳实理中丸
- 脏结
- 振战栗
- 筋惕肉
- 真武汤
- 义手冒心
- 惊悸
- 小便不利
- 遗溺
- 呃逆
- 扁鹊丁香散
- 懊
- 栀子豉汤
- 郁冒
- 导赤散
- 奔豚
-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 风温湿温
- 风湿相搏
- 劳复、食复、女劳复
- 人参三白汤
- 阴阳易
- 狐惑
- 雄黄丸方
- 阳毒阴毒
- 栀子汤
- 百合病
- 百合知母汤方
- 坏病
- 羊肉汤方
- 热入血室
- 阴躁似阳躁
- 阳厥似阴厥
- 肿
- 除中
- 气上冲心
- 瓜蒂散
- 姜附汤
- 桂枝附子汤
- 甘草附子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十枣汤
- 人参膏
- 当归补血汤
- 酸枣仁汤
- 小青龙汤
- 桂枝甘草汤
- 卷三
- 中风门
- 类中风
- 伤暑(霍乱、搅肠痧
- 疫疠
- 虚劳
- 咳嗽
- 喘
- 吐血
- 头痛
- 心痛
- 胸痛
- 胁痛
- 胃脘痛
- 腹痛
- 小腹痛
- 身痛
- 肩背臂膊痛
- 腰痛
- 痹(鹤膝风)
- 痿
- 脚气
- 疠风
- 噎膈
- 痢疾
- 泄泻
- 疟疾
- 论水肿鼓胀
- 水肿
- 鼓胀
- 积聚
- 疝气
- 痰饮
- 呕吐哕、呃逆
- 三消
- 热淋
- 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便血
- 尿血
- 卷四
- 遗精
- 赤白浊
- 黄疸
- 不能食
- 不得卧
- 自汗盗汗
- 癫狂痫
- 惊悸恐
- 眩晕
- 健忘
- 嘈杂
- 咽喉(口舌齿唇)
- 目
- 面
- 瘰
- 鼻
- 耳
- 痔疮
- 内痈
- 诸虫
- 五绝
- 月经不调
- 室女经闭成损
- 暴崩下血
- 带下
- 求嗣
- 转女为男说
- 诊妇人有孕法
- 验胎法
- 食忌
- 药忌
- 恶阻
- 胎动不安
- 胎漏
- 子悬(子眩
- 胎不长
- 半产
- 子烦
- 子痫
- 子鸣
- 子喑
- 孕妇内痈
- 鬼胎(梦与鬼交
- 热病胎损
- 娠妊小便不通转胞胞损
- 胎水肿满
- 乳自出
- 临产将护法
- 十产论
-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
- 胞衣不下
- 产后将护法
- 产后血晕
- 产后不语
- 产后发热
- 产后颠狂
- 心神惊悸
- 汗多变痉
- 产后身痛
- 产后腰痛
- 恶露不绝
- 产后心腹诸痛
- 蓐劳
- 喘促
- 鼻黑鼻衄
- 产后乳疾
- 乳痈乳岩
- 妇人隐疾
- 卷五
- 外科十法
- 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