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血十九
衄血、火升、痰盛、身热,多退血虚,四物汤加减用。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呕血者,呕全血者是;咯血者,毋咳出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惟有各名色分六,俱是热证,但有虚实新旧之不同。或妄言为寒者,误也。
【入方】
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丸。噙化。咳甚者,加杏仁去皮尖,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
【附方】
黄 散 治咳血成劳。
上 咀。每服半两,水煎服。
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痿黄,五心烦热,咳嗽唾血。
茯苓 半夏 前胡 紫苏 人参 枳壳(炒) 桔梗 甘草 葛根(各半分) 当归(二两) 川芎(七钱半)陈皮 白芍(各二两) 熟地黄上 咀。水姜枣煎。

- 咳血《丹溪心法》
- 咳血《卫生易简方》
- 咳血《仁术便览》
- 咳血《明医指掌》
- 咳血《血证论》
- 咳血《寿世保元》
- 咳血《丹溪治法心要》
- 咳血《推求师意》
- 咳血《邵兰荪医案》
- 咳血《中医词典》
- 咳血《金匮钩玄》
- 咳血《中医词典》
- 咳血(挟痰)《杂病广要》
- 咳血《中医名词词典》
- 咳血方《医方论》
- 咳续法《医学纲目》
- 咳血方《汤头歌诀》
- 咳唾血《医学纲目》
- 咳血兼吐血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咳唾脓血痰涎《冯氏锦囊秘录》
- 咳血门《幼科切要》
- 咳唾脓血《中医词典》
- 咳证《类经》
- 咳唾脓血《中医词典》
- 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
- 咳嗽作呀呷声《幼幼新书》
- 可待因《药理学》
- 咳嗽总论《症因脉治》
- 可待因《药理学》
- 咳嗽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医院药学》
《丹溪心法》
- 序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附录